陪審團制度的靈魂是愛和良心
發(fā)稿時間:2015-07-21 00:00:00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王宇
電影《十二怒漢》,是俄羅斯電影的經(jīng)典之作。故事從一名在戰(zhàn)爭中失去雙親的北高加索車臣少年涉嫌殺害自己的俄羅斯養(yǎng)父而被提起公訴開頭,之后整部電影圍繞著對這起殺人案件的陪審團審議展開。三天的法庭公訴結(jié)束,12名不同身份和背景的陪審員最終成為了決定被告命運的審判官。
由于法院裝修,陪審團的商議地點改在了法院旁邊的學校體育館。在俄羅斯的學校里,本該純粹的地方,藝術(shù)卻被封鎖,毒品和性肆無忌憚地充斥其中。導演在電影開頭就諷刺了俄羅斯社會的亂象,正如一位陪審團成員所說:俄羅斯早就已經(jīng)沒有了靈魂。
無論俄羅斯還有沒有靈魂,這案子都要討論出結(jié)果。但12位陪審員們看上去卻各懷心事,大家只想著盡快表決之后各回各家。導演透過陪審員們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向觀眾們拋出了關(guān)于陪審團制度的第一個問題:在陪審團制度中,如何能保證陪審員們愿意尊重他人生命,探究事實真相,而不是走個過場,敷衍了事呢?聰明的導演用劇情的轉(zhuǎn)折給出了答案。
正當大家決定投票,盡早散伙的時候,有人倒戈了。11票有罪,1票無罪,陪審團中的一位科學家投了反對票??茖W家反對的理由是在他自己命運絕跡時,一位陌生人的尊重和關(guān)心讓他重獲新生。因此,科學家認為每位陪審員都應(yīng)該尊重自己手中的審判權(quán),嚴肅地對待一個孩子的后半生。想想我們買西瓜都不會胡亂猜哪個熟了,哪個沒熟,輪到判定一個孩子是該活還是該死時怎么敢隨隨便便呢。西瓜買錯了還能重新買,但對于車臣少年來說,一旦被判決有罪就意味著將永遠失去生命。科學家的話引發(fā)了其他陪審員的思考,大家開始認真對待案情,陸續(xù)有人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歷,發(fā)表觀點。
陪審團制度,顯然是導演想透過這部電影探討的核心問題。在陪審團制度的體系中,律師和法官扮演的更多是助理、主持人和專業(yè)咨詢師的角色。律師負責搜集證據(jù),還原真相;法官負責維持庭審秩序,保證庭審按照正確的司法程序順利進行。12位陪審員才是最終的裁判者,他們有著不同的社會背景和身份,卻要在一起商量、探討、博弈,最終共同決定一個陌生人是否有罪。
要理解這個制度,還得上溯到古希臘的500人議會制度。在古希臘,500人議會是各個城邦的最高審判機關(guān)。500個人湊在一起決定城邦規(guī)則,判定罪犯生死。500人議會制度中的議員們有著不同的社會背景,分別代表不同的階級利益。他們在判決被告生死時的職責不是還原真相,而是按照自己對案情的認知給出判定。一個人的判定并不能代表城邦的正義,它只代表這個人所處社會階層對案情的普遍認知,500位不同社會背景的人按照規(guī)定程序給出的符合社會整體價值觀的共同判決才最終代表了城邦的正義,也是這個城邦給予被告的最后審判。從500人議會,到陪審團制度,西方社會的特色民主在審判制度中貫穿始終。
在電影中,科學家、出租車司機、守墓人、鋼琴家、傳媒大亨等不同背景的陪審員按照司法程序也分別講述了自己對于案情的理解。
猶太人講述了自己父親背叛母親與一位有夫之婦私奔的往事,但他卻不怨恨父親,他用親身經(jīng)歷證明:凡事皆有可能。工人大伯則認為即便車臣孩子有罪,大家也應(yīng)該法外開恩,再給懵懂少年一次機會。隨著探討的深入,陪審員們開始理性推理案情的細節(jié),大家詳細分析了作案工具,辨別證人證詞,模擬犯罪現(xiàn)場,越來越多的陪審員改變了最初的判定,他們認為車臣孩子是無辜的,他們從證據(jù)中推出,孩子的養(yǎng)父是其生前的仇人所殺,他們殺害他會得到巨大經(jīng)濟利益。至此,陪審團12人,盡職盡責,推理出了真相,展現(xiàn)了人性的光輝。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又有人中途倒戈了。
一直保持沉默的藝術(shù)家在明知道車臣少年無辜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孩子有罪。他的理由是,那孩子待在監(jiān)獄里比待在外面更安全。孩子若被判無罪,那殺死他養(yǎng)父的人,也因為特定的原因必然不會放過這孩子。故事到此,導演拋出了對于陪審團制度的第二個思考:陪審員們施行審判的最高標準該是什么呢?
導演是在問:在法律之外,陪審員對被告還有義務(wù)嗎?正如在影片中陪審員們所面臨的選擇一樣,孩子的命運被徹底交在了陪審員的手中,這交付超出了法律的范疇。如果判定孩子謀殺罪名成立,那不僅違背了事實真相,孩子也會必死無疑??梢坏┕颊嫦啵泻⒆訜o罪,陪審員們看似履行了職責,實際上卻是將孩子送給了殺父仇人。大家有些不知所措,因為角色變換,愛與良心成為了陪審員,12位陪審員則成為了被告。他們該如何向自己的良心陳明無辜呢?正如在影片最后,導演打出了一條字幕,上面寫著:法律很崇高,但那僅僅是開始,當那更高的、仁慈的法律被拋棄后,我們該如何選擇呢?
《十二怒漢》這部將近三個小時時長的電影沒有一個特效鏡頭,就連場景都簡單到只有一個。12位陪審員,12段故事,圍著一張桌子,純粹的語言激戰(zhàn),揭開了一樁命案的真相。導演借著對陪審制度的探討,試著在向觀眾們表達一種以愛和良心為最高準則的審判標準。那意思是說任何審判制度,都是以愛和良心為標尺的。無論審判者是少數(shù)精英還是大多數(shù)的民眾,無論參考的法律是由哪個機構(gòu)通過的,如果審判者自己缺乏愛和良心,這是否也算一種犯罪呢。這種情況一旦出現(xiàn)在某一個案例中時,都有辱某種審判制度設(shè)置的初衷,最終結(jié)果都可能是該地區(qū)民眾愚昧指數(shù)的廣告牌?!?/p>
友情鏈接: 中國政府網(wǎng) 國務(wù)院新聞辦公室 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 人民網(wǎng) 新華網(wǎng) 中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研究會 騰訊網(wǎng) 搜狐網(wǎng) 光明網(wǎng) 中國改革論壇 中國新聞網(wǎng) 澎湃新聞網(wǎng) 鳳凰網(wǎng) 經(jīng)濟參考網(wǎng) 人民論壇網(wǎng) 中宏網(wǎng) 千龍網(wǎng) 網(wǎng)易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 北青網(wǎng) 中國記協(xié)網(wǎng) 求是網(wǎng) 國家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辦公室 央廣網(wǎng) 中國青年網(wǎng) 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 中國日報網(wǎng) 中國人大網(wǎng) 中國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