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官場的“吃喝文化”
發(fā)稿時間:2015-03-31 00:00:00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張碩
中國人向來信奉“民以食為天”的古訓,連孔圣人也坦承“食、色,性也”,一句“吃了嗎”更是人們見面時最溫暖的問候,可見中國的“吃喝文化”是相當發(fā)達的。然而,倘若是普通老百姓講究點生活飲食甚至出幾個“美食家”,那也就罷了,問題是,中國歷史上的平民百姓常常食不裹腹,饑寒交迫,若遇上水旱肆虐的災荒年景,被迫“易子而食”也并不罕見,根本無緣享受美食。那么,又是什么人狂喝豪飲、享用饕餮盛宴呢?答曰:“官人也。”的確,中國古代官場的“吃喝文化”在一茬又一茬官員身體力行的接力吃喝中,不斷“發(fā)揚光大”,幾乎成了風靡官府的“時尚”、不可阻遏的“潮流”。如果有心人對數(shù)千年中國官場吃喝掉的錢財統(tǒng)計一下,那肯定是個驚天動地的天文數(shù)字??梢院敛豢鋸埖卣f,從百姓那里搜刮來的民脂民膏有相當一部分是被官吏們吃掉了。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舊制度下的官場就是一幅醉生夢死的“吃喝圖”。
仔細觀察,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一個“規(guī)律”:在新王朝建立初期,最高統(tǒng)治者往往勵精圖治,力倡儉樸,帶頭節(jié)衣縮食,吃喝風處于“青萍之末”;到了王朝中期,由于天下承平日久,百姓休養(yǎng)生息,社會財富日積月累,出現(xiàn)所謂“盛世”,這時的統(tǒng)治者日益喪失了當初的進取精神,沉湎于聲色犬馬不可自拔,吃喝風遂如狂飆突起;至王朝末期,吃喝風迅速滋長,成了誰也管不了、堵不住的“心腹之患”,直至“抽心一爛”,土崩瓦解。由此可見,王朝中期是吃喝風盛行的關鍵時期,其能否得到有效控制,實在是茲事體大,最終關系到社稷安危。這一“規(guī)律”在清朝歷史上,演繹得淋漓盡致。
清朝初期,滿清統(tǒng)治者尚能保持戒懼之心,在順治、康熙、雍正諸朝,官場吃喝風不算嚴重。然而,到了乾隆時期,在皇帝的鼓動下,吃喝風“勁吹”,至嘉慶、道光、咸豐三朝,吃喝風幾乎到了瘋狂的程度。嘉慶、道光年間,黃河年修費用有五六百萬金,但真正用于河工者不到十分之一,剩下的全被官吏們“吃”掉了。河督請客,需用一籃子豬肉,卻要宰殺50頭豬,只選取最好的部分,其余的全部扔掉。吃一次駝峰,竟然要殺三四頭駱駝,鵝掌和猴腦也非精華者不食,甚至一盤豆腐也要花費幾百金。一頓宴席,吃上三晝夜司空見慣。當時的各廳道從元旦到除夕,除非大忌之日,每天都要聽戲宴請。曾任西安糧道的張集馨在《道咸宦海見聞錄》中記載,每有官員路過西安,他都要一面張燈結(jié)彩,一面準備演戲和宴席。宴席分上席和中席,上席5桌,中席14桌。上席必備燕窩燒烤,中席必備魚翅海參。演戲、宴請再加上送禮,每次花費總在200金以上,全年更是不少于5萬兩黃金。為此,他十分自責,稱“終日送往迎來,聽戲宴會”“幾于無日不花天酒地”“有識者恥之”。
流行官場的吃喝風如鴉片一樣摧殘著清王朝健康的肌體,有識之士憂心忡忡,其中極少數(shù)眼光敏銳者如曾國藩及其幕僚趙烈文已經(jīng)預感到大廈將傾,其時已迫在眉睫。1867年,當清王朝因洋務運動似乎一切都欣欣向榮、呈現(xiàn)出“中興”景象的時候,趙烈文目睹官府明火執(zhí)仗、社會兩極分化、百姓窮困潦倒、朝中大臣無能、外敵虎視眈眈的社會現(xiàn)實,斷言大清王朝將在50年內(nèi)滅亡??胺Q大清朝中流砥柱、“中興名臣”的曾國藩聽了趙烈文的分析,也深感無力回天,只能閉上眼睛對抗日益迫近的暮日,惟“日夜望早死”。不幸的是,趙烈文一語成讖,44年后清王朝果然在一片吃喝風中吃盡了自己的氣數(shù)。
或曰:“吃吃喝喝,小事也,何以危言聳聽,扯上邦國興衰?”此言差矣!吃吃喝喝,固然是百姓日常生活中每天都發(fā)生的小事,但官場的吃喝卻會產(chǎn)生“蝴蝶效應”,不斷擴展其消極影響:其一,吃吃喝喝會從星星點點的腐敗現(xiàn)象發(fā)展成為社會的整體性腐敗。當一個社會的肌體健康時,即使有局部潰爛,還可以通過自身強大的“免疫力”,將腐敗現(xiàn)象逐漸消除,如雍正朝對康熙晚年官場腐敗現(xiàn)象的整肅,即有效清除了侵入肌體的“吃喝病毒”,使雍正朝吏治為之一新。但當一個社會陷入整體性腐敗時,雖華佗在世,也是藥石難治了,清朝嘉慶以后的吃喝成風,即不可避免地成為帝國衰亡的原因之一。歷史反復地告訴后人:當官場出現(xiàn)吃吃喝喝的苗頭時,就要重拳出擊,將吃吃喝喝的腐敗現(xiàn)象消除在萌芽狀態(tài),否則,等其惡性發(fā)展后再去收拾,就為時晚矣!其二,吃吃喝喝喪失民心,動搖國本。如果吃吃喝喝僅僅是消耗了一些社會財富,那還可以挽救,若吃吃喝喝發(fā)展到人神共怒、喪盡民心之時,那就無可救藥了。民心是社會的溫度計,是判斷是非曲直的標尺。清朝中葉以后官場吃喝的無度揮霍,最終喪失了人心,而失人心者必然失天下,這是歷史的無情鐵律,武昌起義一聲槍響,貌似強大的清朝“巨舟”終于在人民革命的洪流中瞬間傾覆?!?/p>
友情鏈接: 中國政府網(wǎng)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 人民網(wǎng) 新華網(wǎng) 中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研究會 騰訊網(wǎng) 搜狐網(wǎng) 光明網(wǎng) 中國改革論壇 中國新聞網(wǎng) 澎湃新聞網(wǎng) 鳳凰網(wǎng) 經(jīng)濟參考網(wǎng) 人民論壇網(wǎng) 中宏網(wǎng) 千龍網(wǎng) 網(wǎng)易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 北青網(wǎng) 中國記協(xié)網(wǎng) 求是網(wǎng) 國家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辦公室 央廣網(wǎng) 中國青年網(wǎng) 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 中國日報網(wǎng) 中國人大網(wǎng) 中國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