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養(yǎng)的境界
發(fā)稿時間:2015-02-16 00:00:00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力行
人格修養(yǎng)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儒家文化中作為“人之所以能成為人”、人達到至善境界的重要途徑。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孟子的觀點。孟子論修養(yǎng),是以性善論為根據(jù)的。孟子認為人一生下來都具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善心,這是仁、義、禮、智的開端。這就是孟子所謂性善論。他在《公孫丑》上篇說: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也。
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種善行完全是天賦的、與生俱來為人心所固有的,他還把這種天賦叫作“良知”“良能”。孟子把人不待學習便能做到的叫作“良能”,把不待思考便會知道的叫作“良知”。這種“良能”“良知”推廣到社會就形成了“仁義”“仁政”等倫理規(guī)范和政治原則。他認為,充分擴張善良的本心,這就是懂得了人的本性,懂得了人的本性,就懂得天命了。保持自己的善良本性,培養(yǎng)自己的善良本性,這就是對待天命的方法。他說,短命也好,長壽也好,我都不三心二意,只是修養(yǎng)身心,等待天命,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關(guān)于自我人格修養(yǎng),孟子主要是提倡盡心、知性、知天的自我修養(yǎng)的方法。
孟子認為,盡心、知性、知天,就是擴充存養(yǎng)的過程。盡心即存心,保持心的完善無缺。孟子說:“在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之心就是能保持那種嬰兒的天真純樸之心的人。盡心即保持這種赤子之心而不失掉,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克服不正當?shù)挠?。孟子認為,修養(yǎng)心性的方法沒有比減少物質(zhì)欲望更好的了。如果一個人的物質(zhì)欲望不多,即使善性有所喪失,也不會多;如果他的物質(zhì)欲望多,即使善性有所保存,也不會多。因此,減少物質(zhì)欲望,掃除私心雜念,就是修養(yǎng)心性的最好方法。
孟子主張君子不要勉強去追求富貴,應(yīng)該努力去修養(yǎng)自身。孟子認為人人都想得到富貴安樂,但能否得到要聽認命運的安排,自己不能去強求。人們是否具有仁、義、禮、智,是否能得到天道,都是由命運決定的,但也有人本性的作用,君子強調(diào)本性的作用而不強調(diào)由命運決定的,意在鼓勵人們要努力去修養(yǎng)自身,努力保存自己善良的本性,這樣才能得到“天道”。
為了加強擴充存養(yǎng),孟子還提出了“浩然之氣”。他在《公孫丑》上篇中說:“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孟子所謂浩然之氣,就是用正義去培養(yǎng)一種最偉大最剛強的精神性氣質(zhì)。這種浩然之氣,又必須與義和道配合,是由正義的經(jīng)常積累所產(chǎn)生的。這種氣又稱“平旦之氣”或“夜氣”。他又在《告子》上篇中說:“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孟子認為那些喪失善心的白天黑夜還會滋生善性,特別在天剛亮的時候會有善的氣質(zhì)產(chǎn)生,這時候他內(nèi)心的好惡與一般人相近的還有一點點,可是一到第二天白天,他的所作所為又把它們消減了。如果夜間萌發(fā)的善氣不足以保存,那么他就離禽獸不遠了。孟子要求人們要時時刻刻地保存和培養(yǎng)這種夜間產(chǎn)生的純真、清明之氣,那么人的本性都是善的。孟子還論述了道德修養(yǎng)的等級,希望人們努力修養(yǎng)達到更高的境界。
孟子認為有道德的人可以分為六等,即“善”“信”“美”“大”“圣”“神”。這六種等級的劃分,是按仁、義、禮、智四種善性來衡量的,一級比一級高,說明人的道德修養(yǎng)是無止境的,應(yīng)該不斷努力修養(yǎng),爭取達到更高的境界。
孟子提出“與人為善”之說。他認為君子不僅要歡迎別人幫助自己為善,而且要幫助別人一同為善。孟子說,子路,別人把他的錯誤指點給他,他便高興。禹聽到了善言,他就給人敬禮。偉大的舜更是了不得,他對于行善,沒有別人和自己的區(qū)分,拋棄自己不正確的意見,聽從別人正確的意見,樂于吸取別人的長處來行善。他從種莊稼、做瓦器、做漁夫直到天子,沒有一樣長處不是從別人那里吸取來的。吸取別人的長處來為善,這就是偕同別人一道行善。所以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偕同別人一道行善。
孟子認為一個人應(yīng)該有“知恥”之心。他在《盡心》上篇中說:“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認為,人不可以不知羞恥,有羞恥心的人才有好的道德,才不會去做壞事。如果沒有羞恥之心,那就什么壞事和丑事都能做得出來。不知羞恥的人無可救藥;懂得羞恥的人,才能嚴格要求自己,才能趕上和超過別人。
孟子還提出君子求學貴在自得的思想。孟子認為君子要用正確的方法來進行深造,就是要求他自覺地得到知識。自覺地得到知識,就能牢固地掌握它而不動搖;牢固地掌握它而不動搖,知識就能積蓄得深;知識積蓄得深就能取之不盡,所以君子要自覺地去求得知識。■
友情鏈接: 中國政府網(wǎng) 國務(wù)院新聞辦公室 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 人民網(wǎng) 新華網(wǎng) 中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研究會 騰訊網(wǎng) 搜狐網(wǎng) 光明網(wǎng) 中國改革論壇 中國新聞網(wǎng) 澎湃新聞網(wǎng) 鳳凰網(wǎng) 經(jīng)濟參考網(wǎng) 人民論壇網(wǎng) 中宏網(wǎng) 千龍網(wǎng) 網(wǎng)易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 北青網(wǎng) 中國記協(xié)網(wǎng) 求是網(wǎng) 國家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辦公室 央廣網(wǎng) 中國青年網(wǎng) 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 中國日報網(wǎng) 中國人大網(wǎng) 中國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