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一级视频播放器免费看_日韩精品视频娱乐_黄片不卡_在线人成观看

當前位置:首頁 >> 人文精神

文章

歷史上的幾則《勸學篇》

發(fā)稿時間:2015-02-09 00:00:00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胡昌方

  提起《勸學篇》,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荀子。沒錯,古今廣為流傳的當然要數荀子的《勸學篇》了。

  荀子,乃戰(zhàn)國時期儒家大師,《勸學》是他為學生撰寫的一篇講義。在文章中,荀子以生動形象的譬喻,循循善誘地闡述了知識的重要與學習的方法。他認為:“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終乎為圣人。”要達到此境界,就必須循序漸進,鍥而不舍地堅持學習。

  其實,除了荀子的《勸學篇》外,歷史上還有兩則不少人都知道的“勸學篇”,這就是顏之推的《勉學篇》和張之洞的《勸學篇》。

  顏之推,南北朝時北齊人,曾任黃門侍郎。他認為:“父兄不可常依,鄉(xiāng)國不可常保,一旦流離,無人庇蔭”,唯“有學術者觸地而安”。在這種知識便是財富的思想支配下,他撰寫《勉學篇》作為家訓傳于子孫。由于“勉”與“勸”在古漢語中同義,故亦被人稱為《勸學篇》。

  文中說:“知讀論語、孝經者,尚為人師。雖千載冠冕,不曉書記者,莫不耕田養(yǎng)馬”,“若能常保數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也”。顏之推還認為:“一個人要在社會上立足,只有把書讀好,是最靠得住的。”他“知讀曉書”“觸地而安”的觀念,不失為今人讀書治學的明鑒。

  以一句“讀書貴博、貴精、尤貴通”的箴言而享名的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曾寫過一本小冊子,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所謂“中學為體”,在當時意指傳承先賢“綱常倫理”,而“西學為用”,則是要以西方進步思想為我所用。張之洞還主張“非天下廣設學堂不可”,“夫學堂未設,養(yǎng)之無素,而求之于倉卒,猶不樹林木而望隆棟”。為此,他還羅列出一長串青少年必讀書目。

  張之洞作為開明的“洋務派”,并不像早期洋務派那樣因循守舊,相反他卻規(guī)勸國人:要強國富民,就必須大膽地借鑒外國的文化與教育,因為任何民族的健康發(fā)展,都應該“以己為體,以人為用”。

  除了上述三則“勸學篇”外,歷史上還有兩則“勸學篇”恐怕就鮮為人知了。

  尸佼,戰(zhàn)國時人,他所著的《尸子》中也有《勸學》篇?!妒印芬粫m已佚,但唐代魏征等人編撰的《群書治要》第36卷中還輯錄有尸佼文章13篇,而《勸學》篇即列在其首。尸佼告訴人們:材料是好材料,工匠是好工匠,而做出的劍倘不磨礪,其鋒刃還是不利。以磨礪譬學,學習的重要性自見。而更可貴的是,尸佼將學習與自身的德行聯系起來,并指出德行更為重要的是“無爵而貴,不祿而尊”。同時,他對當時有些人那種“貴爵列而賤德行”的做法,提出了尖銳的批評。

  另外,東漢后期進步思想家王符,在其著名的《潛夫論》中,首列了一篇《贊學》。這“贊學”,也是“勸學”“勖勉”的意思。王符說:“天地之所貴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義也。德義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學問也。”當然,王符等人所強調的學,主要是學書本、學“經典”。因為當時他們還不可能強調向實踐學習,向社會學習。

  當下,在構建學習型社會、建設學習型黨組織中,在求知識、攻術業(yè)、修德行的具體實踐中,重溫一下歷史上的這些“勸學篇”,想必大有裨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