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沒有路的國家?
發(fā)稿時間:2015-01-08 00:00:00 來源:騰訊文化 作者:麥高溫
《多面中國人》一書根據(jù)作者在中國的親身經(jīng)歷,以樸實生動、十分口語化且極富現(xiàn)場性的講述,為讀者展現(xiàn)了外國人眼中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模樣。
無論從哪個角度——文明或者任何別的標準來看,中國都是一個沒有路的國家。修路這個工作幾乎可以說已經(jīng)被中國的政府和百姓交托給自然了。我們都知道大自然是極喜歡美的,所以出自它手的路自然和結實、可長期使用關系不大,不過是一種修飾景色的擺設罷了。事實證明,中國并不是從來都沒有路,在數(shù)個世紀前,確實存在公路連接著這個國家的重要商業(yè)都市,它用厚重的石板鋪就,不計其數(shù)的腳在它上面踢踏,直到現(xiàn)在人們還能看出它曾經(jīng)的光彩。對于人工修建而成的路,大自然并不喜愛,它用風吹,用雨打,讓雜草以及野花在大路上生長,致使它逐漸變化,最終與四周的美景合為一體。
中國的路有一個特點,這個特點是別的國家的路所不具有的,就是一條路要是人人都在上面走,就是國家公有的了。沒有人會買下一條路,修好后交給國家,以供世人使用。他們的路是這樣形成的:從某地到某地,人們會發(fā)現(xiàn)一個距離是最近的,然后人人都走,他們披荊斬棘,最終把這條路走了出來。要是這條路從某戶人家的地里穿過去,那么無論是地的主人,還是過路的行人都會認為這段路和這個農(nóng)民在權限方面有一定的聯(lián)系。中國的路就是這樣走出來的。整體上可以分為“大路”“小路”。而這個國家龐大的交通網(wǎng),是由小路作為主體的。不計其數(shù)的村落被這種簡陋而且彎彎曲曲的小路連在一起。它們有的時候因為穿過的田地非常貧乏,不宜耕種而有幾碼寬,有時又因為田地肥沃,只有一到一點五尺。
要是你想真正體驗到這種田間小路的壞處,不妨選個雨天走上一次。雨從天空中滑落,一刻不曾停息,在一片稻田之間,小路彎彎曲曲地爬過,田里的稻子不堪雨水的重負,雅致地向路的一側彎下身子。這條僅達一英寸寬的小路,就是在天氣晴好的時候想安全無虞地穿過去也要有一身不錯的平衡功夫,否則很難能不掉到水田里。但是現(xiàn)在因為雨水將小路變得又濕又滑,行路變得更困難了,看起來就像是在沼澤里行走。為了在軟爛的污泥中穿行,你不得不把鞋和襪子脫掉。這些大多是自然造就的路,通常極其曲折,比如,原本一個小村子,看起來不過一英里遠,可是沿著這樣的道兒走,你不得不多走半英里。對于這樣的情況中國人倒挺喜歡,因為契合了中國人的個性:無論什么時候,都選一種委婉、曲折的路到達目的地,絕不走直線。除此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中國人相信,一條路直直地通到村子里,會為村子帶來巨大的危險,因為那會引來惡鬼。而彎彎曲曲的路會給鬼怪們帶來困擾,它們?yōu)榱吮苊饷月?,所以不走這樣的路。
上面這些個特點是中國所有小路的共同點。英國那些構成美麗景致的事物,在中國這樣一個地域遼闊的國家,大都看不見。例如春天青翠的草地、攀爬在山楂樹上的鮮花,夏天迷人的葡藤以及各式的野花、牽?;?。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個國家太窮,任何資源都不能浪費,把一部分土地用于讓環(huán)境更加雅致是絕對不被允許的,那些能夠生長糧食的土地,只有最貧瘠的角落才能劃出少許的邊角供人們行走。中國和英國的差距,從這一方面來看,前者比后者落后怕有數(shù)百年,這也導致了中國人的愚昧和迷信,在社會各層占統(tǒng)治地位的觀念幾乎可以說是最原始的了。要是你跟一個中國人說,英國人和中國人并沒有什么不同,腦袋都是長在脖子上的,你會發(fā)現(xiàn)他的表情非常滑稽。因為在他看來,只有中國人才有智慧和思想,除了中國,別的國家都是未開化的,這種觀點在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所以他對于你所說的話非常震驚。毋庸置疑,中國人落后的思想和他們那閉塞的交通是分不開的。一個國家沒有暢通的交通環(huán)境,如何與外界交流?缺少交流他們就會對外界盲目排斥,把自己關在高墻之內(nèi)、鐵籠之中。一個這樣的國家,自然不可能具有真正的文明。中國糟糕的交通狀況以及對外界的排斥一直拖著中國朝著世界奔走的腳步。
除了這些小路,中國人還有他們所謂的“大路”。人們稱其為大路不是因為它們被修建得如何,而是因為它們是交通樞紐,長年有不計其數(shù)的人在上面穿行。只有到達了這個標準,中國人才稱之為大路。其他的路在命名上倒頗符合實際情況,像“大騙子”“大失敗者”以及別的更糟糕的名字。為它們命名的人就是經(jīng)常使用這條路的人,具體起什么名字要看人們當時的心情。大路是依托著繁忙的交通而存在的,或者是連接著不同的省,或者是連著盛產(chǎn)某些東西的市。由于中國的修路工都是一些肩扛手抬的勞苦大眾,而不是那些拿著指南針的技術人員,所以為了省力氣,自然要選最近的距離修路。就是前面有座山,他們也要直接鋪過去,而不是繞過去,就這樣,中國的這些大路與古羅馬的路都有了筆直這一特點。
我會盡我所能對這么一條長兩千多英里的大路進行描繪,它從位于中國華北地區(qū)的北京一直南下,直到西南地區(qū)的廣州,這確實是一條大路,至少從某些方面來看是這樣。在我為某些讀者講解這條路的時候,他們立刻問我:“那條路在哪里呢?”我朝他們腳下一指:“你們正踩著的這條路就是。”說完,我又朝遠方的行人指指,跟他們說,那些人就是這條路上的行者。光裸的道路以及不曾斷流的行人就是我們正走在那條大路上的唯一明證。這條寬四英尺的大路由于地面是由巖石鋪就的,所以非常結實。不過在這條路上行走,我是產(chǎn)生不了絲毫與藝術相關的情緒的。一直往前,在路的兩邊緊挨著的就是農(nóng)人的田地,中間不曾有任何圍欄或者其他的遮擋物。我們沿著小山丘慢慢往前走,一路上都在期望可以見到真真正正的大路,可是一直都沒見到。在我們腳下的是三四英尺的石頭小道,道的兩邊就是水田,會這樣也沒什么可奇怪的,因為中國原本就沒有真正的大路。我們一路行走,慢慢地遇到了一個小村落,村子里高大的樹木伸展著濃密的枝條,一直伸到道路上方。毫無疑問,這是一個絕佳的休息地。一路上有很多這樣的休息地,美麗的小村落大概一英里就會出現(xiàn)一個。人們可以在這里休息一番,讓滿身的疲意消散開,對于路上的行人以及擔著貨物的人來說,再沒有比這更令人高興的了。靠近大路的人家自然不會放棄這個商機,他們把自己的房子變成小館子,為行人們提供一些“快餐”,例如又香又甜的紅薯,熱騰騰的米飯。這種小館子里通常擺著幾張小桌子,為了吸引顧客,桌子上還有一堆花生以及摞好的碗筷。
我們嘗試了一次這里的戶外午餐。拿起筷子,并用手跟老板比了個碗的形狀,老板什么也沒說,在盆里盛了一碗米飯就遞給我了。盛著米飯的盆就放在鍋里,為了防止米飯變涼,鍋里的水一直開著。桌子上還有各式小菜,像腌黃瓜、豆腐以及紅蘿卜泡菜??腿丝梢园凑兆约旱南埠贸允裁炊夹校覀兙瓦@些小菜,揮舞著筷子往嘴里填那些看起來沒什么味道的米飯。飯后,我們一邊閑聊,一邊吃花生。整頓飯滿打滿算也就六個銅板,而且因為這是戶外小店,所以不用付小費。
我們現(xiàn)在休息的這個地方看起來非常不錯,很值得欣賞一番。高大的榕樹向天空伸展的枝條,一直鋪到路上。我們能夠不受陽光的炙烤,要感謝它那密實的枝葉。太陽的金色絲線穿過葉子在路面上投出點點金燦燦的光斑。除了美景,更重要的是我們在這兒可以對中國人的生活有更深的了解。這條路每天川流不息,在上面走過的那些人總是帶著痛苦的神情,一臉的哀傷。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走路都是一件最枯燥乏味的事,全人類都在這件事上花費了不少精力和耐心。人們在我們面前走過去,他們就像是一幕幕更替的風景畫,有做小買賣的,有小販,還有因為和太陽過度親密而膚色發(fā)紅的莊稼漢,各種各樣的人。那些農(nóng)民因為長年在田間地頭拿著鋤頭勞作,所以在步履上和別人有很大的不同,一望即知。官差也是路人中的一部分,他們帶著官帽,一副趾高氣揚的樣子,正行進在送緊急公文的路上,目的地是一座二十英里外的城市。在路人中還能看到學者,他們也非常好認:一身破破爛爛的長褂子,一雙補得不能再補的鞋,以及一身書生氣?!?/p>
友情鏈接: 中國政府網(wǎng)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 人民網(wǎng) 新華網(wǎng) 中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研究會 騰訊網(wǎng) 搜狐網(wǎng) 光明網(wǎng) 中國改革論壇 中國新聞網(wǎng) 澎湃新聞網(wǎng) 鳳凰網(wǎng) 經(jīng)濟參考網(wǎng) 人民論壇網(wǎng) 中宏網(wǎng) 千龍網(wǎng) 網(wǎng)易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 北青網(wǎng) 中國記協(xié)網(wǎng) 求是網(wǎng) 國家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辦公室 央廣網(wǎng) 中國青年網(wǎng) 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 中國日報網(wǎng) 中國人大網(wǎng) 中國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