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西學書目編撰的文化企圖
發(fā)稿時間:2014-11-28 00:00:00 來源:國學網(wǎng) 作者:周積明
西學進入中國,不是簡單的移植,而是要不斷應對和解決“怎樣傳入”“誰來傳入”“如何接引”等一系列問題的一個復雜的過程。正是這一系列“理論旅行”的環(huán)節(jié),決定了西學在中國傳播的面貌。
在晚清接引西學的諸多渠道中,西學書目是一個值得關(guān)注的環(huán)節(jié)。中國素有目錄學之傳統(tǒng),從來之學問家,皆以書目為學問之門徑、書海之舟揖。而書目的編撰,從來不是簡單的書籍目錄的匯編與分類,而是深刻包含了編撰者的文化企圖,是一次實質(zhì)性的“知識再創(chuàng)造”。在書目指引下進入的“閱讀世界”,固然給予士子知識的滋養(yǎng),也在無形中打造士人的文化觀念和思維習慣。
一
晚清光宣間,因應朝廷對西學人才的需求以及社會變革思潮的興起,西學書籍大量涌入,“公哲士夫知改造社會與輸通文明之二大要素,非吸取各國新思想不為功,于是縻費腦力,擴張譯界”(徐維則《增版東西學書錄》)。“多財善賈之流”也看準這一圖書市場,“翻刻書籍以立新名,編纂陳簡以樹詭號”,“割裂書名,改名牟利”,以致劣質(zhì)西書也充斥書肆。憂慮于學者“驟涉諸書,不揭門徑,不別先后,不審緩急,不派源流”,甚至因見識未廣,“得魚目以為驪珠”,指導士人讀書、提升士人讀書質(zhì)量的西學書目應運而生。
據(jù)熊月之考證,晚清西學書目“不下十種”。其中較為重要者有傅蘭雅的《譯書事略》,梁啟超的《西學書目表》,徐維則的《增版東西學書錄》,顧燮光的《譯書經(jīng)眼錄》,通雅齋同人的《新學書目提要》,趙惟熙的《西學書目答問》,沈桐生的《東西學錄提要總敘》,黃慶澄的《中西普通書目表》等。這些書目,“網(wǎng)羅譯著,博之約之,抉之擇之,類存之,綜述之”,“析其要旨”,述其大要,品評“書中之精美”“書中之舛訛”,對晚清士人的西書閱讀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然而,晚清書目的編撰,必然蘊含了書目編撰者的價值取向,進而影響到西學在晚清中國的傳播路徑和方向。
二
圖書分類,亦即所謂“部次條別”,是中國古代目錄學的一大任務(wù)。“類例既分,學術(shù)自明”,學人可以“即類求書,因書究學”。用現(xiàn)代知識分類的理論來表述,圖書分類有助于提升知識的質(zhì)量,有助于知識的秩序化管理,有助于知識的選擇與傳遞,有助于滿足社會對知識的專業(yè)化、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與結(jié)構(gòu)化等項要求。但是,在中國古代,書籍的分類,首先是一種價值的分類?!镀呗浴穼⑷寮医?jīng)典及其傳、注、解說之著作,置于群書之首;經(jīng)史子集的四部分類法將“經(jīng)部”典籍置于首位,毋庸置疑地昭示了經(jīng)學在那一時代的知識世界中據(jù)有無可動搖的至高地位。
晚清西學書目繼承中國古代目錄學傳統(tǒng),亦對西書加以“區(qū)別布勒”,而在西書分類背后,隱藏的是他們對西學的認知。
在中國,最初以“西學”概念來指稱西方學術(shù)文化,并對西學進行門類介紹的不是中國學者,而是耶穌會傳教士。晚明天啟年間,耶穌會傳教士艾儒略與高一志分別撰寫了《西學凡》與《西學》,向中國知識界介紹歐洲大學知識體系,這個體系包括文科、理科、醫(yī)科、法科、教科、道科。對于這些學科,高一志與艾儒略總稱為“西學”。
鴉片戰(zhàn)爭前后,中國人已開始接觸西學。洋務(wù)運動時期,西學大量輸入。其時,朝野對西學最深刻的印象是格致、測算、輿圖、火輪、機器、兵法、炮法、化學、電氣學等,“此皆有切于民生日用、軍器制作”。馮桂芬所說的“采西學”,奕等總理衙門大臣所說的“識時務(wù)者,莫不以采西學、制洋器為自強之道”,皆以這些知識為西學的基本內(nèi)容。
隨著西學傳播的深入,中國知識精英對西學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郭嵩燾、鄭觀應以中國傳統(tǒng)的本末觀來分析西學,認為西學內(nèi)部有本末、體用之分,“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賈、造船、制器”(郭嵩燾《條議海防事宜》);其體在“育才于書院,議政于議院”,其用在“練兵、制器械、鐵路、電線等事”(鄭觀應《南游日記》),由此延伸的對西學的認識,開始上升為政、藝兩個層次的劃分。對于何為政、何為藝,張之洞于《勸學篇》有較為明確的解釋:“學校地理、度支賦稅、武備律例、勸工通商,西政也;算繪礦醫(yī)、聲光化電,西藝也。”“政如各國地理官制、學校、財賦、兵制、商務(wù)等類,藝如格致、制造、聲光化電等類。”他的政、藝之說,大體代表了時人對西方學術(shù)文化的更為全面的認識?!缎聦W書目提要跋》言:“同、光之始,吾中國之吮歐學者藝學而已,至甲午而政學新硎發(fā)。”闡述的正是這一歷史過程。
晚清所譯西書,“都為三類:一曰學;二曰政;三曰教”。但是,梁啟超的《西學書目表》和趙惟熙的《西學書目答問》卻不約而同“于教類之書不錄”?!段鲗W書目表》分西學、西政、雜類3大類?!段鲗W書目答問》“以政學、藝學分上下篇”。兩人棄教而獨取政藝,一方面可見其超越知識分類的價值取向,另一方面亦可見其時知識精英關(guān)懷之所在,可見西教之傳入在知識界中已地位式微。
三
大體而言,晚清西學書目中的價值引導和社會政治思想體現(xiàn)于如下三個方面:
?、北7N保國謀富強
保種保國謀富強是晚清中國面臨嚴重生存危機的最強烈社會情緒。晚清西學書目亦處處透出這一價值取向。如《增版東西學書錄》在談到晚清翻譯西書之薄弱環(huán)節(jié)時指出:“惟礦學、醫(yī)學兩種甚乏新譯,富國強種均當務(wù)之急,有心人盍起圖之。”介紹李提摩太的《天下五洲各大國志要》時,評論說:該書“以‘富于養(yǎng)民,強于教民’二語為本書宗旨……與他教士取義不同,雖簡略未可厚非”。介紹《泰西新史攬要》時,稱此書“于近百年來各國變法自強之跡堪稱翔實,為西史佳本”。介紹《希臘志略》時,評論說:“今日歐洲以民立政、以學強國之淵源,可資以考證。”
《新學書目提要》介紹《泰西教育史》,以為書中所云“智力研求一以實利實益為主”,“則強種強國必由之方矣”。《西學書目答問》介紹西學各門時,對其作用于西方富強的功用特別加以強調(diào),如謂“辯學”(哲學)“原無與于政治,然西國之富強恒由之”,計學為“歐洲富強之基”。如此等等。
?、才芯鲗V?/p>
甲午戰(zhàn)爭后,民權(quán)思潮興起。梁啟超作《西學書目表》,在“后序”中激烈批判“歷代制度皆為保王者一家而設(shè),非為保天下而設(shè)”,“三代以后,君權(quán)日益尊,民權(quán)日益衰,為中國致弱之根原。其罪最大者,曰秦始皇,曰元太祖,曰明太祖”?!对霭鏂|西學書錄》介紹日本立花銳三郎所著《教育學》,專門指出:該書“《智育》一章最詳,皆以心理學說明之,讀者可以證我國舊日專制強灌之非法矣”。
《新學書目提要》介紹日本檜前保人等所著《政治一斑》時,引述作者所言:“中央政府之權(quán)力無限,實人民之不幸。”并評價說:“此亦獨具之識。”介紹《自由原理》時,揭示中國君主專制對人民思想的桎梏:“中國人民久困于文法,其于思想則因禁令而窒其機,其于言論則以禍福而防其口。”介紹美國戴樂斯所著《袁批理財節(jié)略》時指出,各國之財,“非君與民共,實國家與國民共耳,今以君民對舉則必國庫為一人產(chǎn)業(yè)。此等舊義當由習染太深,非所以昭示來哲”。展現(xiàn)出與臣民意識截然分明的嶄新國家觀念。在介紹《東亞將來大勢論》時,作者分析世界之大勢:“自各國交通以來,西歐之文明日益輸入國民腦中,漸有所謂世界公理者,莫不思去專制之厄以享和平之福。”
?、骋龂饨?jīng)驗為變法改革之鑒
晚清西學書目在介紹評價西書時,特別注意可為中國變法改革提供借鑒的資源,并提醒相關(guān)人士加以關(guān)注。如《增版東西學書錄》介紹《列國變通興盛記》時強調(diào):“欲變法自強者觀是書可以決所從事。”介紹《明治中興云臺圖錄》時指出:“讀此書者知變法自強之際非一手一足所可奏效,則所以廣學校、開民智者可不亟亟圖之哉。”介紹《肄業(yè)要覽》時稱,是書“足以救中國民心之弊,不可不急讀”。《西學書目答問》與《新學書目提要》的作者也處處在提要中提示西書可資變法自強者借鑒的緊要之處。如《西學書目答問》介紹《列國歲計政要》,稱其“言西政者極要之本”?!缎聦W書目提要》介紹《英國憲法論》,特別提醒:“此書??加鴳椃ǜ鳁l,誠我國言治者所宜亟讀也。”介紹《日本制度提要》時指出:“日本官制昉于《唐六典》,維新以來則參考西法而定其職事,異日中國改革必將有取焉。”
在晚清西書書目的作者中,《新學書目提要》的作者于改革變法有較多深入思考。在介紹《東洋分國史》時,作者評論說:“夫政體之改革為事之所最難……明治之維新若是易易者,非出于政府數(shù)人之力,全恃國民運動而成。”所謂“國民運動”,實包括了“民智、民氣”,作者把這一思想貫穿于諸多提要中,如介紹《佛國革命戰(zhàn)史》時,議論說:“民智不能開,民氣不能變,即有拿破侖之才力智勇,亦不過殺人流血盈野盈城,同遭涂炭已耳。”評論《亞美利亞通史》時,作者特別強調(diào),美國之崛起,“非有舊制美俗以為基礎(chǔ)也”,而是因為“富于自治之精神、豐于平民之思想”,故能“創(chuàng)完固之聯(lián)邦,定成文之法典”,“其憲法之美備,整體之善良,能使歐洲諸邦歡舞歌泣以隨其后”?;诿绹毩⒏粡娭畾v史經(jīng)驗,作者推論道:“華盛頓血戰(zhàn)八年,終撥亂反正,中國民果各謀自治之策,人人有獨立之精神,而新政體之發(fā)見必不出于數(shù)十年之后。即于泰西各國同輝煌于世界史也不難。”
晚清西書提要中,可加發(fā)掘的思想性評點處處可見。如《新學書目提要》由美西戰(zhàn)事感嘆“西人之于兵事,每經(jīng)一役,則實驗尤多,獨中國海軍于馬江、威海之間兩為戰(zhàn)熸而事后體察之用曾未有所聞,但做唏噓之言,豈睹利鈍之績”。在《地方自治制論》提要中高度肯定地方自治“實與人民幸福相關(guān)……無論其國體為共和,為立憲,其必以此事為根柢理無二致也”?!对霭鏂|西學書錄》既贊同伯倫知理的國家學說,稱其《國家學》一書“我國之不知國家為何物者讀之可以起矣”,又批判“民權(quán)、自由諸說乃矯枉過正之言,不足為學者訓也”。限于篇幅,難以列舉。由此可見西學書目提要是一份有待充分挖掘的思想資源,無論是研究晚清思想史還是晚清目錄學,都可以從中獲得豐富的資源。
然而,無論晚清西書目錄著作者是如何思考晚清時期的中國和世界,這些思想和觀念都借由西書目錄而闡發(fā),因此,西書目錄絕非是關(guān)于西書的客觀介紹和推介,而是中國知識精英在接引西學時的一次“知識再創(chuàng)造”?!?/p>
友情鏈接: 中國政府網(wǎng) 國務(wù)院新聞辦公室 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 人民網(wǎng) 新華網(wǎng) 中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研究會 騰訊網(wǎng) 搜狐網(wǎng) 光明網(wǎng) 中國改革論壇 中國新聞網(wǎng) 澎湃新聞網(wǎng) 鳳凰網(wǎng) 經(jīng)濟參考網(wǎng) 人民論壇網(wǎng) 中宏網(wǎng) 千龍網(wǎng) 網(wǎng)易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 北青網(wǎng) 中國記協(xié)網(wǎng) 求是網(wǎng) 國家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辦公室 央廣網(wǎng) 中國青年網(wǎng) 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 中國日報網(wǎng) 中國人大網(wǎng) 中國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