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桉彤:通識教育與現(xiàn)代人
發(fā)稿時間:2014-11-18 00:00:00 來源:共識網(wǎng) 作者:劉桉彤
通識教育,也被稱作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我一直覺得,在現(xiàn)代社會中,它算是個還不賴的東西。
我聽說,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特征:越?jīng)]什么,就越覺得什么好。——我自己應該也不例外。這樣的特征,往壞的方面說,叫貪得無厭;往好的方面說,則是一種自我激勵。我承認,這是一種很累人的特征;但畢竟,貪得無厭的人并不會漠不關心,因此,也許有一天,他能用一種積極的方式克服貪得無厭的壞處;而漠不關心的人則無藥可救。另外,有這樣特征的人,雖然在評價那個他們沒有的東西時,可能會犯錯,但這情有可原,因為他們畢竟對那個東西沒有最深入的了解;但是他們偶爾也可能說出一些對的事情,這恰恰是因為他們和那個他們沒有的東西保持了一定的距離。這樣說來,既然我從來沒受過真正的通識教育,那因此,我至少有如上這個還說得過去的理由,來適度地稱贊它。
有人說,接受通識教育的人,更能夠懂得治國。這可能出于兩種原因。第一,他們的教育能夠使他們擺脫最狹隘的利益之爭、從而使本來就具有政治家風范的人得到升華。第二,通識教育本身就以治國術為內容、從而使無能力治國的人習得這一知識。雖然能夠理解這種說法背后隱含的假設——即,在這樣的人治國之前,國家不可能真得很好——但是鑒于人們總是越?jīng)]什么、就越覺得什么好,所以我倒更情愿相信,對通識教育抱有如上信念的人,都是對現(xiàn)實中的不公正有所不滿、卻從來沒有機會親自治國的人。如果這是真的,那么從治國角度來贊揚通識教育的人,被普遍視為明里佯裝投身教育、實際試圖親自指點江山的人(也就是出于第二種原因而贊揚通識教育的人),也自然不足為奇:既然他沒國可治,于是就更加迫切地感受到治國之美妙;既然迫切地感受到了治國之美妙,那就更想親力親為;可是,但凡稍微誠實一些的人都會懷疑,自己到底有沒有這個能力親力親為;于是在對自己能力的將信將疑、與對治國親力親為的渴望之間,作為治國術的通識教育就成為了二者銜接點:通過知識使自己具備親力親為治國的能力。——而這無疑是荒唐的。治國,如果說是學問的話,那也是實踐的學問。接受通識教育、讀再多古人的書,也沒法替代實踐本身(更何況通識教育的內容本來就應該還包含數(shù)學、物理等看起來與治國毫無瓜葛的學問的教育)。因此,對通識教育和治國之間關系的錯誤認識,其實甚至不值一駁。
有人說,接受通識教育的人,更能夠懂得做人。因為通識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人文教育,所以受教育者或能夠在和古人的對話中認識到人所不變的本性(假設這一“本性”存在的話,即使它可能意味著張力乃至沖突本身)、或能夠趨向于自我的不斷完善。但是,什么叫“做人”,其實就已經(jīng)很難解釋的。它可能意味著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或者意味著做一個深刻的人,或者意味著做一個愛國的人。不過很可惜,這三者很難持續(xù)不斷地得到同時實現(xiàn):很多有道德的人,為了能夠時刻充滿自信地堅持自己的道德,便偶爾不得不膚淺一些;很多深刻的人,恰恰因為變得深刻,所以不得不在心中產(chǎn)生對道德和國家的懷疑;很多愛國的人,在某些情況下,則不得不在公民義務和人的道德德性之間做出抉擇。于是,即使接受了通識教育的人,可能也不得不在這三種“做人”中有所偏好。結果,他可能在這方面更“像人”,但在那方面則甚至還不如未受通識教育的人。——不過,問題還能夠有更深刻的一個層面:接受通識教育的人,為何會做出某個抉擇而不是其它?為什么在青年時期同樣接受了通識教育的人,會像同齡人中未接受這一教育的人一樣,在上述問題上做出不同的抉擇?答案恐怕還是得從通識教育之外尋找。通識教育,恰恰因為它無所不包的特點,而能夠為各種不同的傾向澆水施肥。于是,有的人在大學中接受了通識教育后,變得更加自由主義;有的人則變得更加左翼激進;有的人則變得更加態(tài)度保守。——究其原因,大概是:他們在大學中接受通識教育前,就已經(jīng)是自由主義者、左翼激進主義者、保守者。而這些,或許都是他們更年幼時受到各方面影響的結果。若是如此,那么大學階段的通識教育可能完全與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無關。
有人說,接受通識教育的人,更熱愛知識。通識教育的作用,因此就是篩選出熱愛知識的人。其實,現(xiàn)如今,人人都熱愛知識。——據(jù)說,知識就是力量。據(jù)說,我們生活在一個知識社會中。據(jù)說,這不但是因為知識確實顯得能夠改變人類,而且也因為我們已經(jīng)有了足夠多的社會制度來強化知識的重要性——不然為什么不論找什么工作都要先看文憑呢?如果這些說法都是對的,那么通識教育根本是一件沒有必要的事情,因為現(xiàn)代社會中人人熱愛知識,所以可能根本不需要再額外挖掘出熱愛知識的人。
這樣說來,通識教育似乎確實沒什么用處。它不一定能教會人治國,不一定能教會人做人,在知識社會中它也許甚至沒有篩選熱愛知識的人的意義。那么,通識教育憑什么還應得到適度的稱贊呢?
我們現(xiàn)代社會,有一個美德:我們相信,但凡沒有實際用處的東西,就應該淘汰掉。美德的踐行需要謙虛審慎而非操之過急,不然我們可能會錯把有實際用處的東西當做沒有用處、從而錯誤地拋棄掉。我們越?jīng)]什么,就越覺得什么好。——這同樣適用于我們的過去、我們的歷史、我們的存在本身。古人有許多謬見與荒唐,自然也有許多未解之謎,但是,在一個相對靜止的社會中,古人至少能夠無條件地享受某種安穩(wěn);在試圖描述宇宙的秩序的科學定理中,則顯現(xiàn)著永恒所具有的震撼。然而,在不斷推陳出新的變化中,我們現(xiàn)代人卻不知我們從哪里來、不知我們將向何處去,因而也就鮮有這種安穩(wěn);與此同時,我們又很遺憾地堅信,我們沒有永恒和不朽。
假如一覺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身處陌生的世界中,我們可能會感到好奇與期待。但是如果天天醒來都是如此呢?如果你的現(xiàn)在和你的過去從來都毫無關聯(lián),那么你的未來也就和你的現(xiàn)在毫無關聯(lián)。這不會讓你感到恐懼嗎?假如我們離開故鄉(xiāng)漂泊各地,我們可能會在一開始充滿了激動和喜悅。但是如果久居他鄉(xiāng)、甚至流徙不定,我們怎會不偶爾想起曾經(jīng)那家門口的路牌、曾經(jīng)那一碗面條、曾經(jīng)那一片往事?——這種回想可能略帶些許苦澀,但它畢竟是個確定的支點、是個讓人安穩(wěn)的念想、是我們的身份、是我們的認同。它能讓我們暫且小憩,從而起身繼續(xù)前行。而那在捉摸不定的變化中無法抓住任何把手而永無立足之地的人,豈不是有些可憐嗎?
我們現(xiàn)代人,也許正是這充滿恐懼又招人可憐的人——幸好,大眾化了的通識教育可以幫助我們。通識教育所帶來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實用知識(或者說,關于現(xiàn)在和關于變化的知識),而是那關于過去和關于永恒的知識。當我們閱讀古代大家的作品時,我們能夠感受到古代與我們的聯(lián)結;當我們探討著數(shù)理知識時,我們能夠感受到某種因亙古不變而帶來的純粹和愜意。而正因此,大眾化了的通識教育反而具有實用的意義:當我們在變化面前不知所措時,它能告訴我們:我們是誰、從哪里來。它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立足之地,使得我們中的多數(shù)人能夠在疲憊時獲得安穩(wěn)。這樣安穩(wěn)的人,即使不是最好最偉大的人,至少也算是個還不賴的理想了。
本文只是一個沒有接受過真正通識教育的人對他所不真正了解的通識教育所進行的適度稱贊。我在文中可能犯的錯誤,既會讓我感到恐懼、又會讓真正熟悉這一話題的人感到可憐。但是,恐懼與對憐憫的克服,都能催人行動。——這里面的道理,應該和“越?jīng)]什么,就越覺得什么好”所意味著的貪得無厭是一樣的。如果事實就是如此,如果事實就是這樣無法被徹底消滅,那么我更愿意讓這樣的恐懼、這樣的對憐憫的克服、還有這樣的貪得無厭,永遠同在?!?/p>
友情鏈接: 中國政府網(wǎng)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 人民網(wǎng) 新華網(wǎng) 中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研究會 騰訊網(wǎng) 搜狐網(wǎng) 光明網(wǎng) 中國改革論壇 中國新聞網(wǎng) 澎湃新聞網(wǎng) 鳳凰網(wǎng) 經(jīng)濟參考網(wǎng) 人民論壇網(wǎng) 中宏網(wǎng) 千龍網(wǎng) 網(wǎng)易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 北青網(wǎng) 中國記協(xié)網(wǎng) 求是網(wǎng) 國家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辦公室 央廣網(wǎng) 中國青年網(wǎng) 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 中國日報網(wǎng) 中國人大網(wǎng) 中國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