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發(fā)稿時間:2014-11-03 00:00: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胡云安
如果說大學文憑只是進入主流社會的通行證,那么,大學文化才是對青年人生的一種再造和升華。
近年來,有關大學文化的論題頗受社會關注。正確理解大學文化的內涵與特質、存在方式與演變,更加關注大學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對于推動中國高等教育從“數(shù)量型擴張”到“質量型提升”的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大學文化的內涵與特質
大學是以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為主要功能的獨特社會組織。因此,大學文化是大學在長期辦學過程中經過歷史沉淀、人文積累所形成的價值取向、信念目標、理想追求、善德導向和行為準則,是對學生進行人格塑造并影響其人生軌跡的精神財富的時空存在。
大學與大學文化如影隨行,大學文化是大學的陽光和空氣,直接作用于師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猶如血液一樣,浸潤營養(yǎng)并循環(huán)于大學整個肌體的方方面面。大學文化傳承能夠彰顯大學價值,培養(yǎng)健全人格,并凝練和熔鑄大學精神。每個生活于大學的人,都在接受大學文化的陶冶,都在大學文化的氛圍之中徜徉。這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行不言之教。
任何價值都以文化形態(tài)為存在方式。文化反映價值,價值體現(xiàn)文化,大學文化對大學師生的行為起著浸潤、營養(yǎng)、發(fā)酵、培植、導向、引領和示范作用。
大學文化的存在方式及其演變
大學傳承的是文化,研究的是學術,崇尚的是真理,生產的是人才,塑造的是品質,萌發(fā)的是理想,培養(yǎng)的是能力,熔鑄的是精神,服務的是社會。大學文化是由存在于大學校園內的多種文化構成,且每一種文化都有其存在的方式、理由、功能與作用。具體來講,大學校園內的多種文化構成及其存在形式主要有以下10種,即主導文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代表)、科學文化、名師文化、思潮文化、熱點文化、網絡文化、快餐文化(流行文化)、創(chuàng)新文化、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文化。這些文化在大學師生的碰撞、交流中,構筑了多姿多彩的大學文化。
改革開放初期,當時我國處于改革的探索時期,批判解除了禁錮人們幾十年的極“左”思想的束縛,為知識分子正名,摧毀文化專制,整個社會呼吸到了思想解放所帶來的新鮮空氣。這個時期是撥亂反正,正本清源;思潮疊起,觀念顛覆;百廢待舉,勵精圖治;真理討論,清風徐來;高考恢復,燃起希望的一個歷史轉折時期。當年的學子們理想是其支柱,激情是其常態(tài),實干是其本色,報國是其使命。時逢人才匱乏、青黃不接,大學生是社會最稀缺的資源,被譽為時代驕子。這些當年學子如今已經登上中國的政治舞臺,成為中國社會的棟梁與中堅。
今天,1980年代的學子已經成為新世紀學子的父輩,當年學子的子女已成為而今的大學生,雖同屬大學生活,因處于不同時期,大學文化的差異不可同日而語。具體來講,改革開放30多年大學文化的流變表現(xiàn)出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改革開放雖歷經艱辛,然不可逆轉,大學文化受到多元化的稀釋與整合。第二,大學生所處時代及年齡特征,決定了大學文化處于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重要階段。第三,大學文化完全具備了信息社會的特征,網絡文化成為大學文化和師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第四,近年來大學文化的變異,日益凸顯功利性的實用主義特點。由此看來,大學文化的演變深受市場經濟、互聯(lián)網和人們物質、文化、精神生活的多元化需求的沖擊,固守的大學文化確實需要重構重建。
大學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大學文化是復合的、多元的、綿延的,是一條永不干涸的匯集眾流的歷史文化長河。所以傳承與創(chuàng)新大學文化,防止大學文化式微、大學精神衰退,理應成為教育體制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筆者認為——
■教育家不能缺席。大學應當由教育家來治理,大學文化應當由教育家來倡導力行。但縱觀以往大學領導的選拔任用,一直都參照《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條例》,沒有提出過教育家的選拔標準。在大學領導的選任標準上,沒有突出大學領導應當具備的教育理念、學術水平、人文底蘊以及對教育規(guī)律的掌握和遵循,即教育家的基本素質與能力,導致教育家在大學辦學主體地位的缺席。應當重視選拔教育家來治校辦學。
■先進的高等教育理念不能缺位。先進的高等教育理念和大學文化,共同推動高等教育發(fā)展。當我們從理論與實踐上無法解答“錢學森之問”時,首選應當是確定適合我國國情,跨國際、跨文化交流的高等教育理念,能夠對整個人才培養(yǎng)體系從戰(zhàn)略上把握,宏觀上的整合,將不僅決定教育質量和人才素質能力,同樣可使大學文化更趨繁榮。
■人文精神不能缺守。大學本質上是傳承人文精神、延續(xù)民族血脈的。一所好的大學長期積累的大學文化和大學精神,具有持續(xù)不衰的吸引力、影響力和創(chuàng)造力,師生都是其守護者。但令人遺憾的是大學人文精神的缺失和稀薄成為現(xiàn)在中國大學的軟肋。一方面技術至上排斥了人文精神,提倡“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另一方面?zhèn)鹘y(tǒng)文化斷裂日久,人文教育先天不足,后天失養(yǎng),亦會導致大學文化異化和學者社會責任淡化。我國著名科學家任繼周院士說的“人文素養(yǎng)決定一個人在專業(yè)上能走多遠”,真是至理名言。
■教師的育人責任不能缺失。教師是大學教育的主體,是大學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承載者和傳播者。特別是名師,是學生的精神偶像和學校的精神象征,是知識的化身,人格的楷模,效法的榜樣,對學生做人、做事、做學問起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在學生心靈塑造及價值選擇方面的引領啟迪示范不可替代,故教師除教書之外,更要肩負起傳道育人的神圣職責。
大學是對大學生的精神雕琢,而精神雕琢的利器便是大學文化和大學精神。如果說大學文憑是進入主流社會的通行證,其實,大學文化才是對青年人生的一種再造和升華。人才培養(yǎng)是一個復合因素作用的過程,因而,人才必經多元文化的鍛造,才能應對時代,立足社會,支撐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