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一级视频播放器免费看_日韩精品视频娱乐_黄片不卡_在线人成观看

當前位置:首頁 >> 人文精神

文章

中國人少宗教情懷而多歷史意識

發(fā)稿時間:2014-08-29 00:00:00   來源:騰訊文化   作者:蕭功秦

  《家書中的百年史》一書的作者蕭功秦披露了他的家族隱秘多年、不為人知的故事,并寫下了部分親友的人生際遇。它們共同構成一段普通家族的百年滄桑,從中也可以看到近現(xiàn)代中國大歷史的縮影。


  這本書是我多年來寫的回憶錄的匯集,一共十五篇。開篇是家史回憶,我們家是受左翼思想很深的湖南士紳之家,其中,我父親是家史中的主線,他起義后參加朝鮮戰(zhàn)爭,他從戰(zhàn)場上寫回來的家信,反映出左翼理想主義對二十世紀中國人的強大魅力。對這種左翼理想主義的反思,應該是二十一世紀中國人走向成熟理性的起點。

  第一輯收入的幾篇文章,都是對自己成長與治學經(jīng)歷的回憶,“文革”時期,我是上海一家工廠的工人,由于歷史的機緣,有幸成了改革開放后的第一屆研究生,我在學術上從一個激烈的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者,變?yōu)橐粋€務實的、以批判左與右的浪漫主義為己任的新權威主義者。用我自己的話來說,我是一個有方向感的經(jīng)驗主義者,或者說,一個中道理性主義者。這些文字涉及我的小學生活、中學時代、工廠十二年生活、研究生時期的學術追求,以及在上海任教三十年的思想歷程,合在一起,相當于散論式的學術自傳了。

  我希望,我的治學與思想經(jīng)歷,能給青年朋友提供一些治學與思想上的參照與啟示。我希望這些文字能讓年青一代的知識分子理解我們一代經(jīng)歷的苦難與追求,如果我們能超越世俗,經(jīng)由精神自由,完全可以過上一種更充實更有意義的生活。

  回想起來,我的思想受西方人文主義、俄羅斯知識分子傳統(tǒng)與浪漫主義、儒家思想文化的多重影響,其實上海這個曾經(jīng)產(chǎn)生白莽的小閣樓文化與中產(chǎn)階級文化的地方,是有著深厚的精神文化積淀的,我本人也受惠于此。中國南方地區(qū),確實有著一種不同于北方胡同文化與大院文化的另一種人文傳統(tǒng),它確實也是潛移默化中影響中國當代知識分子的多元文化資源之一。

  第二輯是對幾位師友與親人的回憶。一位是我在南京大學的研究生導師韓儒林教授,正是他的寬容,讓我能在自由思考中發(fā)揮自己的學術特長。我在文章里說,我不是他最滿意的學生,但卻是最受惠于他的學生,我實踐著自己的諾言:要像他當年對待我一樣,對待自己的學生。(另一位恩師是南開大學的鄭天挺教授,關于他的回憶,記述在《回憶我的青年時代》一文中。)

  一位是著名的美籍學者林毓生,正是受他的思想啟示,讓我對以現(xiàn)實關懷為基礎的思想史產(chǎn)生真正的興趣,并從此走上自己獨立的治學之路。

  一位是當年同廠的同事陳文喬,已故的留美博士,他是我四十年來的摯友??梢哉f,他在精神情趣上是一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是我們生活中的最后的貴族。

  一位是歷史學家高華,我曾說過,他的著作代表了我們這一代學者對歷史的反思,他的著作是我們這一代人給下一代人的禮物,是百年后可以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的。

  一位是我的堂兄蕭功偉,這位老交大人的人生悲劇,也是極“左”時代知識分子的共同悲劇,只不過在他身上體現(xiàn)得更為典型。他在平反后反而患了精神病癥,讓我們看到一個離科學殿堂那么近的人,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與他的理想漸行漸遠,如流星一般消失。

  最后一位是我的二哥蕭默(功漢),他是清華的高才生,在敦煌莫高窟潛心研究古建筑十多年。我正是在他的影響下,從小產(chǎn)生對歷史與文化的興趣的。在我心目中,他不但是一個學者,同時也是知識分子中的一個俠士。

  我平時很少寫回憶文字,我情不自禁地動筆去寫他們,是因為他們在我的生活中,占據(jù)了太重要的地位,用我哥哥當年寫的一句詩來說,多年來我們總是在“萬里路上相激勵,萬卷書中道友情”的。

  當我把這些二十多年來陸續(xù)寫成的文字集合起來時,我這才發(fā)現(xiàn),這些人既是我們生活中的普通人,也是我們社會的真正優(yōu)秀人士,我們都曾經(jīng)歷了“文化大革命”的極“左”苦難時代,并迎來了共和國的大變革,在他們身上,有著一些共同的東西,例如,他們習慣于在人生苦難中執(zhí)著地追求真善美,有著在黃連樹下彈琴——苦中作樂的達觀與執(zhí)著。我曾在回憶高華的文章中說,他是“把中國儒家士大夫的傳統(tǒng)人情味和自由主義的人生價值追求結合得最好的一個人。他的安身立命、待人接物、為人處事,充滿著傳統(tǒng)的儒家人文氣質(zhì),而在價值取向上則是一個地道的自由知識分子”。這樣的評價多少也同樣適合于回憶錄中記述的其他人。

  在我看來,雖然我們早已經(jīng)遠離了儒家時代,而我的這些親友與師長都仍然具有儒家的人文氣質(zhì),這是因為,儒家人生哲學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就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就是“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儒者總是通過內(nèi)在的精神資源,去克服外在的壓力與惡勢力,并從中獲得一種精神自由。當我們總是在追求一個好的目標時,這個過程本身,就會使我們的生活變得很豐富、很充實、很快樂,我們就會擺脫個人生命的渺小。儒家要啟迪我們的,就是要進入這樣一個境界。

  處于“文革”到改革的過渡時代。我能在生活中遇到他們,也是我的幸運。他們中大多數(shù)人已經(jīng)遠離我走進了天國。寫下他們,既是對他們的紀念,也是對那個時代的一份精神紀錄。留下這些文字,也希望能讓青年一代的人們,了解我們這一代人的追求與努力。

  中國人與其他民族相比,少了些宗教情懷,我們民族沒有宗教作為精神依托,但我們的人生并不虛無,仍然充實而豐富,原因就是我們中國人有很強的歷史意識,有很強的歷史關懷,歷史在我們?nèi)松芯吞貏e重要,歷史關懷讓我們?nèi)松辛藗€寄托,我們也就成為悠悠歷史長河中的一員了。而我們的歷史正是由無數(shù)回憶錄所構成的長河,我們對他們的回憶,既是對他們的紀念,表達慎終追遠之情,也是也讓歷史成為我們安身立命的精神資源?!?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