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一级视频播放器免费看_日韩精品视频娱乐_黄片不卡_在线人成观看

當前位置:首頁 >> 人文精神

文章

文學批評界“空手道”高手不少

發(fā)稿時間:2014-03-11 00:00:0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侯桂新

  創(chuàng)造或創(chuàng)新是文學批評的核心價值所在,而創(chuàng)造的要義在于批評家要對作品有個人的獨到發(fā)現。沒有新的個人發(fā)現,嚴格說是不必要也沒有資格對一個作品評頭論足的。

  當下的文學批評最為人詬病的毛病之一是缺乏創(chuàng)造性,而這一毛病產生的重要根源則在于理論意識的缺乏和理論表述的生澀。

  創(chuàng)造或創(chuàng)新是文學批評的核心價值所在,而創(chuàng)造的要義在于批評家要對作品有個人的獨到發(fā)現。沒有新的個人發(fā)現,嚴格說是不必要也沒有資格對一個作品評頭論足的。以此衡量現在報刊上的批評文章,可以說相當一部分都是欠缺理論價值和實際價值的學術“產品”,陳舊的話題、陳舊的思維加上陳舊的表達,這樣大量低水平重復的論文充斥市面。在許多作者眼里,一旦脫離文學和現實的關系問題,不再使用諸如現實主義、社會關懷、時代特征、歷史記憶和個體命運等大眾耳熟能詳的批評語匯,便很難找到其他的切入角度來剖析文學作品。例如,韓少功的《日夜書》面世一年多了,這部新作相對于他過往的《馬橋詞典》、《暗示》等顯露出不少新質,但卻少有人闡發(fā),在有限的一些評論里,從標題到具體評價,移用來形容他的其他作品也完全適用。熟悉韓少功作品及其研究史的讀者,又如何能對這樣的文字產生閱讀的興趣?而之所以如此,就在于批評文章的作者缺乏必要的理論眼光和理論素養(yǎng),無法借助理論的燭照獲得新的發(fā)現。

  自19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文藝批評隊伍的理論水平總體看一直在不斷提高,但理論掌握不夠扎實的缺點也普遍存在。有的批評者對某一流派的理論略知一二,便自信滿滿,以為能包打天下,寫起文章來“高屋建瓴”,凌空蹈虛,放言空論,經常是洋洋灑灑上萬言,卻無的放矢,似是而非,言不及義。有人將當下批評的這種怪現狀譏為“??帐值?rdquo;,遺憾的是學界這樣的“空手道”高手并不少,而且往往能博得外行人的大聲喝彩,然而內行一看便知其心態(tài)浮躁,腳步虛浮,搖搖欲墜。因此,要加強批評的創(chuàng)造性,當前仍然有必要強調批評者要加強理論學習。

  除了加強理論素養(yǎng),改善理論表述也是部分批評家亟待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有一些批評家讀的理論書不少,但就是無法深入淺出地將其運用于批評實踐,他們筆下那些由各種生硬理論和晦澀名詞堆砌出來的高談闊論常將讀者拒于千里之外。有的批評家自我感覺良好,沉醉于炫技式的理論操演而無法自拔,把文學批評封閉在學術圈內部,孤芳自賞,批評日益成為一種小眾的事業(yè),讀者的數量急劇下降。如果說,要讓職業(yè)批評家都說大白話有點勉為其難,但至少應能讓非文學專業(yè)的大學生讀懂。以此,建立一種平實曉暢的文風也是批評界的當務之急。

  以上所說的理論一般是指西方理論。但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對西方理論的深入學習和借鑒運用,最終目的是創(chuàng)造我們自己的理論,解決我們自己的問題。批評家面臨的對象是中國文本,對它的最佳解釋不一定能依據某種現成的西方理論。同時需要意識到,在理論的大本營歐美地區(qū),自20世紀末以來學者們的理論沖動已大為減弱,理論進入了一個逐漸衰疲的時期。在這樣的國際大背景下,批評家更不能再跟著西方學界亦步亦趨,而應更注重真實深刻的生命體驗和閱讀體驗,更多地關注和討論中國本身的問題,力爭在嘗試闡釋和解決中國問題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中國話語和中國理論?!?/p>

  (作者系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