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攜手共艱危”
發(fā)稿時間:2013-12-09 00:00:00
金秋葉紅時節(jié),筆者偶去報國寺,竟然意外地在地攤發(fā)現(xiàn)一方許廣平先生藏書印。
藏書印壽山芙蓉石質(zhì),如脂,如玉,晶瑩溫潤。印文篆書“景宋閱讀”,格調(diào)凝重,蒼勁老辣。邊款:“庚寅二月為景宋先生方家治印并希指正”,落款“都昌張叔愚刻”。
景宋,許廣平先生筆名。許廣平母親姓宋,澳門商人女兒,懂醫(yī)道,擅詩詞。許仰慕母親才智,故以景宋為字,后作筆名。張叔愚,青島昌邑市區(qū)都昌人。上世紀30年代即名蜚書壇,黃賓虹、劉海粟、趙樸初等大家皆慕名求印。當時中青年篆刻者以做其弟子為榮,猶如國民黨軍官稱自己畢業(yè)于黃埔軍校一樣。此印為1950年(庚寅)刻制。
許廣平,魯迅先生夫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先輩、作家、社會活動家。
許廣平先生出生在廣東一個既帶濃厚封建色彩,又開放進取的大家族。家族既給她留下舊禮教的傷痕,也給了她奔放開朗的性格。在廣東近代革命氛圍熏陶下,受兄長影響,她從小就懷有民主革命和反對封建禮教的思想。“五四”運動前,為掙脫封建婚姻的桎梏,她先后前往天津、北京求學。“五四”運動中,她與鄧穎超、劉清揚等人發(fā)起組織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編輯《醒世周刊》,采用補習學校、家庭講演等各種形式,組織各界婦女參與封建斗爭。1925年北京女師大爆發(fā)了反對北洋軍閥政府教育部及校長楊蔭榆的風潮。許廣平以女師大學生會總干事的身份積極投入運動,成為20世紀20年代重要的學生運動領(lǐng)袖。而正是在女師大如火如荼的群眾運動中,許廣平和魯迅甘苦與共,攜手戰(zhàn)斗,他們的心緊緊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幾年之后,他們在上海開始了“十年攜手共艱危”的共同生活。從此,許廣平成為魯迅在黑暗抗爭中以沫相濡的戰(zhàn)友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助手。從這時到1936年10月魯迅逝世,這10年間,許廣平毅然犧牲自己,全力協(xié)助、照料魯迅的工作和生活,幫魯迅查找資料,抄寫稿件,校對譯著。同魯迅一起面對各種反動勢力的壓力,與之作堅決的抗爭,使魯迅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能夠得到一份家庭的溫馨體貼。而魯迅在他生命的最后10年間,之所以能夠創(chuàng)作兩倍于前20年的業(yè)績,無疑與許廣平的悉心照料、全力支持是分不開的。魯迅生前經(jīng)常對許廣平說:“我要好好地為中國做點事,才對得起你。”1934年12月9日,魯迅將三集《芥子園畫譜》贈送給許廣平,并在首冊扉頁上題寫了那首膾炙人口的七絕《贈廣平》:“十年攜手共艱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畫圖怡倦眼,此中甘苦兩相知。”這首詩集中表達了魯迅與許廣平風雨同舟、生死相依的深情。
魯迅先生逝世后,在上海“孤島”時期,許廣平在兵燹戰(zhàn)禍中,用全部精力保護魯迅遺產(chǎn),撫養(yǎng)魯迅遺孤,完成魯迅未竟事業(yè),整理出版魯迅文集。1938年,她在中共地下黨組織領(lǐng)導下的復社出版社和進步民主力量的大力支持下,與胡愈之、鄭振鐸等以“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的名義,主持編輯出版了600萬字的《魯迅全集》,收錄了當時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全部著譯,共20卷。當時《全集》出版,除國民黨內(nèi)政部審核登記橫加干涉刁難外,關(guān)鍵是缺乏經(jīng)費。對此,除復社社員集資外,主要采取預約售書的辦法解決。許多進步人士親往海內(nèi)外預售。據(jù)許廣平回憶:華南方面得茅盾、巴金等先生熱心號召,漢口方面得邵力子、沈鈞儒諸先生特予介紹,國外方面美國由陶行知先生推動。而一切擘畫策動,則全賴胡愈之先生。當時周恩來領(lǐng)導的武漢八路軍辦事處也積極幫助,很快預售二三百部,從而解決了《全集》的出版資金問題。《全集》的出版,“目的在擴大魯迅精神的影響,以喚醒國魂,爭取光明”(許廣平《編校后記》)。同時,更為后人搶救保存了一筆珍貴的精神遺產(chǎn)。這一精神遺產(chǎn),是中國的財富,也是世界的財富。這是許廣平先生對中國以至世界獨特的偉大貢獻。
在風雨如晦的歲月,當時黨組織考慮到許廣平的安全,曾建議她轉(zhuǎn)移至蘇北新四軍根據(jù)地;也有友人勸她以教書為掩護,到南洋郁達夫處工作。但許廣平為了保護魯迅的遺稿及生前遺物,冒著生命危險,堅持留在上海,為此還遭到日本憲兵的逮捕和迫害。在生死關(guān)頭,她堅守“犧牲自己,保全同志;犧牲個人,保全團體”的信條,堅貞不屈,大義凜然,生動詮釋了魯迅先生的“硬骨頭”精神,被鄭振鐸譽為“這是中華兒女們的最圣潔的精神的實型”。在此期間,她還參加了以何香凝為首的抗日救國后援會(何被法租界驅(qū)逐出境退走香港后,她成為留守的三骨干之一),組織各界婦女積極參加慰勞、救護、征募、救濟、戰(zhàn)地服務等工作。關(guān)心支持上海地下黨領(lǐng)導的《上海婦女》月刊和《婦女界》半月刊,撰寫配合抗日救亡和回憶魯迅生平、研究魯迅著作、闡發(fā)魯迅思想的文章,打破日本帝國主義的奴化宣傳及淪陷區(qū)萬馬齊喑的岑寂局面,以實際行動繼承魯迅的遺志,賡續(xù)魯迅的事業(yè)。
1948年冬,經(jīng)組織安排許廣平先生到東北解放區(qū)。當?shù)貣|北書店、光華書店曾用紙幣支付了一筆魯迅作品版稅,她讓兒子海嬰將這些紙幣兌換成金條,全部捐贈給東北魯藝。新中國建立后,為了使魯迅著作能以較低售價供讀者購置,許廣平又斷然將魯迅著作的出版權(quán)和全部版稅上交國家出版總署。同時將歷盡艱險保存下來的魯迅全部書籍、手稿、北京上海故居的遺物,包括中外版畫、報紙雜志、生活用品,連同魯迅先生贈給海嬰的全部物件,捐贈國家,以支持和幫助北京魯迅博物館、上海魯迅紀念館、紹興魯迅紀念館的籌建,為弘揚魯迅精神,繼承魯迅文化遺產(chǎn),提供了寶貴的物質(zhì)基礎(chǔ)。
“文革”前,魯迅書信手稿主要收藏在北京魯迅博物館。為了征集、保存、出版這批書信,許廣平和魯迅生前友好付出了極大努力,經(jīng)歷了種種困難和曲折。“文革”爆發(fā)后,原文化部文革小組通過北京市委、北京市文化局文革小組和魯迅博物館工作組,將這批書信手稿以及魯迅《答徐懋庸并關(guān)于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問題》一文的15頁手稿調(diào)文化部。1967年1月,江青又指使戚本禹用中央文革名義從文化部調(diào)走這批手稿,一時下落不明。許廣平擔心這批手稿遭到破壞,十分焦慮。1968年2月17日,魯迅博物館革命大聯(lián)合勤務組寫信給中央文革,要求追查這批手稿下落,并請許廣平轉(zhuǎn)交此信。3月2日,許廣平?jīng)Q定給中央寫信。3月3日因連日受魯迅手稿事刺激,在友人凌山家突發(fā)心臟病,不幸逝世。
許廣平先生臨終前,曾多次問海嬰:“你看我的一生,是否對得起黨,是否對得起你的父親?”古語云:論人處世,要“取人以大,觀人于微”。許廣平先生作為一位女性,為了魯迅先生的事業(yè),而作出的那種特殊的無可替代的無私奉獻和偉大犧牲精神,已對這個問題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在這方面,許廣平先生無愧?!?/p>
友情鏈接: 中國政府網(wǎng)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 人民網(wǎng) 新華網(wǎng) 中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研究會 騰訊網(wǎng) 搜狐網(wǎng) 光明網(wǎng) 中國改革論壇 中國新聞網(wǎng) 澎湃新聞網(wǎng) 鳳凰網(wǎng) 經(jīng)濟參考網(wǎng) 人民論壇網(wǎng) 中宏網(wǎng) 千龍網(wǎng) 網(wǎng)易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 北青網(wǎng) 中國記協(xié)網(wǎng) 求是網(wǎng) 國家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辦公室 央廣網(wǎng) 中國青年網(wǎng) 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 中國日報網(wǎng) 中國人大網(wǎng) 中國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