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異地高考改革 促進教育公平
發(fā)稿時間:2012-09-03 00:00:00 來源:南方都市報
中國政府網(wǎng)8月31日刊發(fā)了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教育部、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以及公安部的《〈關于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shù)貐⒓由龑W考試工作意見〉(下文簡稱意見)的通知》。該意見要求,在因地制宜的方針指導下,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有關隨遷子女升學考試的方案原則上應在2012年年底前出臺。
這是一個公眾期待已久的意見,從2009年起,教育部就曾表態(tài)要探索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shù)厣龑W的辦法,現(xiàn)在終于由國家層面出臺指導意見,體現(xiàn)了國家推進教育公平的決心,也讓公眾看到這一問題解決的希望。
只有真正解決異地高考矛盾比較突出的地區(qū),包括北京、上海等地的異地高考問題,才能讓這些地區(qū)數(shù)量眾多的進城務工人員得到政策的實惠。而對此,意見并沒有明確,只是專門指出,“北京、上海等人口流入比較集中的地區(qū)則要進一步摸清底數(shù),掌握非本地戶籍人口變動和隨遷子女就學等情況,抓緊建立健全進城務工人員管理制度,制定出臺有關隨遷子女升學考試方案。”也就是說,意見把京滬等地進城務工人員關切的異地高考方案的出臺,拋給了地方政府。但從現(xiàn)實分析,這些地方的異地高考問題要得到徹底解決,仍舊需要國家層面發(fā)揮主導作用,同時必須建立民主決策機制。
眾所周知,在京滬等地推進異地高考,直接的矛盾就是本地戶籍人口和進城務工人員之間的高考利益沖突———本地戶籍人口擔心開放異地高考,會影響到自身的高考利益,只有解決了這一問題,打消本地戶籍人口對開放異地高考的顧慮,才能讓異地高考得到順利推進。為此,此次意見明確指出,“教育部、發(fā)展改革委采取適當增加高校招生計劃等措施,保障當?shù)馗呖间浫”壤灰蚍蠗l件的隨遷子女參加當?shù)馗呖级艿接绊憽?rdquo;但如果沒有明確的方案,有關部門在確定招生計劃時不公開、透明,就很可能讓老百姓認為只是一個表態(tài),而地方政府在沒有得到國家的明示之前,也會對開放異地高考有顧慮,因此,國家層面如何根據(jù)異地高考人數(shù)劃撥高考計劃的具體方案應該明確公布,同時,也應該把新增高考人數(shù)等情況全部向公眾公開。
在當前情況下,各地根據(jù)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開放異地高考,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地方政府設置的門檻過高,要求進城務工人員必須出具當?shù)胤慨a(chǎn)證(并要求要多少面積),對社保年限,連續(xù)就學年限提出極高的要求,那么,能享受到異地高考政策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將很少。對此,意見提出“對不符合在流入地參加升學考試條件的隨遷子女,流出地和流入地要積極配合,做好政策銜接,保障考生能夠回流出地參加升學考試;經(jīng)流出地和流入地協(xié)商,有條件的流入地可提供借考服務。”但這并不是有效解決異地高考的方案,考慮到各地的考題不同、錄取率不同,即便有這一路徑參加高考,可很多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為高考,還是會選擇回原籍讀高中,目前大量的流動兒童就是這樣產(chǎn)生的。
在這種情況下,要讓各地的異地高考條件設置合理,在國家劃撥計劃平衡高考利益的同時,有必要開門論證、決策,讓所有利益相關方,參與相關政策制訂的聽證,而不是僅僅由政府教育部門單方面拍板,這應該是各地制訂具體的異地高考方案的基本機制。
客觀而言,目前國務院的意見,還是在現(xiàn)有高考制度框架下,尋求異地高考解決方案,而從長遠看,在異地高考矛盾突出的地區(qū),解決異地高考,必須突破現(xiàn)有高考制度框架,探索與高考改革相結合的思路。毋容置疑的現(xiàn)實是,就是國家出面協(xié)調(diào)各地的招生錄取指標,地方政府還是會根據(jù)本地的社會、經(jīng)濟、教育發(fā)展情況設置異地高考的條件,如此一來,異地高考問題也就無法得到根本解決。要根本解決異地高考問題,就需要推進高考改革,打破現(xiàn)行的高考分省按計劃集中錄取制度———正是由于這一制度的存在,才把高考錄取指標變?yōu)楦鞯氐牡案?,也才有高考按戶籍報名的?guī)定,如果我國實行基于統(tǒng)一測試的高校完全自主招生,高考報名戶籍限制也就失去存在的土壤,異地高考也就完全實現(xiàn)。這與我國《教育規(guī)劃綱要》提出的高考改革思路(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學生多次選擇)是完全吻合的,這就不但推進了我國高考改革,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教育公平,讓每一個受教育者有公平的求學與升學機會,何樂而不為呢?
友情鏈接: 中國政府網(wǎng)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 人民網(wǎng) 新華網(wǎng) 中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研究會 騰訊網(wǎng) 搜狐網(wǎng) 光明網(wǎng) 中國改革論壇 中國新聞網(wǎng) 澎湃新聞網(wǎng) 鳳凰網(wǎng) 經(jīng)濟參考網(wǎng) 人民論壇網(wǎng) 中宏網(wǎng) 千龍網(wǎng) 網(wǎng)易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 北青網(wǎng) 中國記協(xié)網(wǎng) 求是網(wǎng) 國家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辦公室 央廣網(wǎng) 中國青年網(wǎng) 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 中國日報網(wǎng) 中國人大網(wǎng) 中國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