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一级视频播放器免费看_日韩精品视频娱乐_黄片不卡_在线人成观看

文章

雷頤:胡適論鄉(xiāng)村教育的當代意義

發(fā)稿時間:2011-08-18 00:00:00   來源:南方都市報   作者:雷頤

    近日,北京一些區(qū)縣又興起了取締打工子弟學校的風暴,大批打工者子弟的未來引起多方關注。

    由于城鄉(xiāng)二元體制的原因,城市享有優(yōu)厚的各種資源,當然包括教育資源在內(nèi)。在城市打工的民工其身份仍是“在城市工作的農(nóng)民”,他們的子女也很難享受到城市孩子的教育資源。因此,專門為他們服務的“打工子弟學校”應運而生。

    由于沒有政府撥款,打工者收入也不高,這類學校必然因陋就簡,很難完全符合專門為城市學校制定的標準。不達標,成為關閉這些學校的重要理由。既然體制原因使這些學校確難得到政府撥款,為了這些孩子不失學,對這些學校的標準就應放寬,不應完全按城市學校標準要求。

    近百年前,胡適在《新青年》上對鄉(xiāng)村學校的議論,仍有非常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在新文化運動已進高潮的1918年初,胡適對一些鄉(xiāng)村學校也不顧條件規(guī)范化、城市化辦學非常不滿,他這樣寫道:“列位辦學堂,盡不必問教育部規(guī)程是什么,須先問這塊地方上最需要的是什么。譬如我們這里最需的是農(nóng)家常識,蠶桑常識,商業(yè)常識,衛(wèi)生常識,列位卻把修身教科書去教他們做圣賢!又把二十塊錢的風琴去教他們學音樂!又請一位六十塊錢一年的教習教他們的英文!列位且自己想想看,這樣的教育,造得出怎么樣的人才?所以我奉勸列位辦學堂,切莫注重課程的完備,須要注意課程的實用。盡不必去巴結視學員,且去巴結那些小老百姓。視學員說這個學堂好,是沒有用的。需要小老百姓都肯把他們的子弟送來上學,那才是教育有成效了。”這不是非常照顧、考慮、注重傳統(tǒng)、習俗和地方特點嗎?再強調(diào)一次,這篇題為《歸國雜感》的文章,就發(fā)表于現(xiàn)在已被作為“激烈、整體、全盤反傳統(tǒng)”、“機械照搬外國”、“啟蒙”典型的《新青年》上。

    1922年9月,北京政府召開全國學制會議,提出新的學制改革方案提交全國教育聯(lián)合會第八屆年會討論。10月中旬,第八屆年會在濟南召開,新文化運動的領袖胡適是會議的重要人物。經(jīng)過反復討論、爭論甚至激烈斗爭,最后制定出新學制。同年11月1日,北京政府以“大總統(tǒng)”的名義頒布了新的《學校系統(tǒng)改革案》,史稱“壬戌學制”。新學制基本參照美國學制,以小學、初中、高中的“六三三制”取代了原來的小學、中學“七四制”。

    “壬戌學制”沒有明確規(guī)定教育的宗旨,但提出了七條標準:發(fā)揮平民教育精神;注意個性之發(fā)展;力圖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縮余地,以適應地方情形與需要;顧及國民經(jīng)濟力;兼顧舊制,使改革易于著手。新學制的實質(zhì)是以兒童為中心、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強調(diào)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注重平民教育和職業(yè)教育。這七條標準,是新文化運動理念在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xiàn)。

    胡適是新學制建立的重要人物,他認為新學制的特別長處在于其彈性,七條標準的精神就是“發(fā)展青年個性,使得選擇自由”,“多留各地方伸縮余地”使各地方可以按照各地方的需要與能力,興辦相當?shù)膶W校,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選擇自由。他強調(diào),在推行新學制學校時,應容許舊學制學校的存在。在這種精神指導下,對當時城鄉(xiāng)仍大量存在的私塾,教育當局并未以行政力量強行取消。

    新文化運動在教育領域中“兼顧舊制”的主張和實踐一直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其實,今天的教育部門仍應從中得到重要啟發(fā)。(作者系北京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