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院超負荷運轉凸顯養(yǎng)老制度短板
發(fā)稿時間:2011-10-08 00:00:00 來源:紅網 作者:江中立
臨沂市高新技術開發(fā)區(qū)中心敬老院里住著附近幾個村的70余位老年人,然而照料老人們吃喝拉撒、醫(yī)療保健的僅靠8名服務人員。重陽節(jié)之日,敬老院服務人員呼吁更多的人加盟老年人服務行業(yè)。(10月4日《齊魯晚報》)
敬老院超負荷運轉是老齡人群的一聲嘆息:不進敬老院無人管,進了敬老院管不好。這已然直擊我國養(yǎng)老保障體系之困。雖然我們的政府、媒體在不同場合、不同時間對各種民生工程的的表揚與宣示早已司空見慣,但我們卻不能忽視這些淹沒于宏大敘事之外的細枝末節(jié),甚至是灰暗死角。對每個細節(jié)孜孜不倦的追究往往比坐在菩提樹下冥想普度一切人類的方法更有效。只有將每個具體的現(xiàn)實問題解決好,我們才有宏大敘事的資本,否則,一味的宣揚所取得的成績無異于緣木求魚,有弊無益。
今天,當各大報刊不吝用大幅版面渲染歡樂氣氛,當人民日報評論員喜氣洋洋地告訴我們“‘十一五’期間,老齡事業(yè)取得輝煌成就,老齡機構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時,我卻沒有絲毫快意,我不知道我國老齡事業(yè)取得何種成就,我不知道老齡機構如何加強。我只知道,歡樂氣氛、其樂融融不過是多數媒體一廂情愿地對老年生存狀態(tài)的片面取景、斷章取義;我只知道,本應安享晚年的老父此時還撲在田間汗流浹背地搶收花生;我只知道,早已年過花甲的三叔正在鋼筋水泥間的某個角落灰頭土臉地撿拾垃圾。這冰冷刺骨的現(xiàn)實,是這么深刻的與我連在一起。敬老院超負荷運轉最起碼說明這些老年人還能在敬老院享受服務,可那些沒錢買服務的老年人怎么辦?不管怎么講,都是一種傷害。
當先輩們在勞累了一輩子后卻不能安享晚年,當28位老人棲身豬圈柴房,當敬老院的院長要求7旬老人為其服務,當花甲老人被提供的是粗糙的養(yǎng)老服務質量與敷衍的“送溫暖”時,淪陷的不只是政府的慷慨宣示,更是整個社會的良知。使老年人“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樂”也就成了一劑狗皮膏藥,一個辛辣諷刺。此時此刻,老年人之痛不僅需要直面,更亟需破題。
敬老院的建設是各級政府社會責任感的體現(xiàn),是我國建設老年養(yǎng)老保障體系的重要一環(huán),但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建起來”,建起來只是老人入住的前提,如果僅僅是能住人,那敬老院就偏離了其存在的初衷。更重要的是要提供配套的服務設施和服務水準。敬老院不應僅僅只是一個遮風擋雨的場所,更應該是一個其樂融融的溫馨世界。
敬老院超負荷運轉源于工作人員的捉襟見肘。“應聘的年輕人工作兩周就走了,嫌這里的工資低干活累”,這已經很鮮明地指出了問題的癥結所在:國家對敬老院的財政支持不到位,對工作人員的待遇不理想。這是一個制度層面上的短板抑或是失誤,但同時,這也指出了國家在敬老院工作上的方向:加大財政支持,提高工作人員的待遇與福利。重金之下必有賢達,屆時也將會有更多的管理人才前來應聘,養(yǎng)老院也就會找到既有能力又有責任心的人,這不僅可以緩解就業(yè)壓力,還能把老人服侍好,使這一頑疾得以攻克。
對每個老人的關愛就是對歷史的負責。沒有老一輩為我們披荊斬棘,我們有什么資本在這里坐而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