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泥用量3年竟然超美國百年
發(fā)稿時間:2015-07-10 00:00:00 來源:今日關注 作者:李敏
比爾·蓋茨曾經出人意料地在個人博客上發(fā)布了中美水泥消耗量的對比圖,圖表顯示,2011年至2013年期間,中國消耗了66億噸水泥,超過美國在整個二十世紀的消耗量。蓋茨的數據靠譜嗎?數據確實靠譜,中國水泥消費量驚人
蓋茨的數據在國內也可以得到印證。國土資源部工程師張洪濤曾表示,目前中國已成為礦產品生產和消費大國,其中水泥的產量和消費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而《環(huán)球時報》記者對中國水泥協(xié)會負責人的采訪也證實,2011年至2013年是中國水泥使用的高峰期。
中國水泥消費量巨大,僅三年的消費量就遠超美國一個世紀的消費量這么大的水泥用量來自高速城鎮(zhèn)化中的大修大建
城鎮(zhèn)化進程的迅速推進,是消費巨額水泥的基礎
1979年,我國開始了快速的城鎮(zhèn)化進程,特別是對比來看,中國從1981年20%的城鎮(zhèn)化率,到2012年的53%,僅用了30年的時間,而同樣的城市化進程,英國用了100年,美國用了60年。
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意味著人口不斷由農村向城市遷移,這必然導致城市土地面積不斷擴大來滿足人口集聚的需要。隨著城市規(guī)模的日益擴大,人們在住、行方面對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不斷增加。因此,伴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發(fā)展的,是全國范圍內城鎮(zhèn)大力推進的基礎設施建設。有媒體調查發(fā)現,中國半數的基礎設施都在2000年之后建造,包括鐵路、高速公路、大壩、機場以及摩天大樓等。
中國的城鎮(zhèn)化進程而在此過程中,許多地方還盲目、超前修城修路
過去,政府主導下的城鎮(zhèn)化進程,主要是搞城市建設。前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曾表示,我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每年20億平方米新建面積。在一些地方,城鎮(zhèn)化淪為了“造城運動”,出現過度開發(fā)和盲目擴張的現象,比如,有一些地方,在沒有大量的人口流入的情況下卻大興土木,造成高住房空置率,有一部分地區(qū)甚至出現了“鬼城”,如湖北的十堰,內蒙古的鄂爾多斯等。這些無疑從側面反映大量的混凝土建筑源源不斷地拔地而起,也因而帶來了對水泥的巨大需求。
此外,與交通相關的配套公共設施建設也帶動了對水泥的消費。以高速公路建設為例,山西全省在建設5條采用水泥路面設計的高速公路中消耗水泥499萬噸。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的高速運營里程數為6.03萬公里,這個數據在2014年翻了兩倍多,達到16.73萬公里??梢?,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消耗的水泥量是巨大的。
中美建筑使用材料的不同,也是水泥消費量巨大差距的原因
在美國,木材是房屋建筑材料的首選。事實上,在20世紀中期,美國的建筑基本依靠使用鋼筋和水泥,但后來美國更多的房子是用木料來建造的。這是因為在美國,一方面木材價格相對便宜,經久耐用,且木材本身重量輕又容易切割;另一方面,美國由于地廣人稀,多為獨立住宅,木質結構足以很好地保證房屋的質量。而在中國,由于缺少木料,且水泥產量過剩、價格較為便宜,因而在房屋建造中大量使用水泥。
巨額水泥用量有三大必須注意的隱患
隱患一:大量生產水泥可能會造成嚴重污染
自1985年起,我國的水泥產量就一直處于世界第一的位置,2012年,我國水泥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一半以上。其中,大部分產量都服務于國內水泥消費的需求。
水泥生產帶來環(huán)境污染然而,水泥生產造成的污染也很嚴重。解放日報刊發(fā)的《誰能撕去水泥制造的污染標簽》一文指出,“水泥工業(yè)的粉塵排放占到工業(yè)排放總量的30%,氮氧化物排放量約占全國總量的10%至12%。而日前國內知名環(huán)保組織在調研后還發(fā)現,水泥行業(yè)還是我國重金屬汞污染的主要工業(yè)排放源之一。而最能讓我們普通人直接感受到的灰霾天,水泥廠也要負一定責任。”
從這點看,中國巨大的水泥用量背后包含著發(fā)展經濟的代價——對環(huán)境造成的嚴重傷害。
隱患二:大量使用劣質水泥,帶來安全隱患,比如老樓垮塌
開發(fā)商為了謀取私利以壓低成本,再加上監(jiān)管不力,很容易出現建設中大量使用劣質水泥的現象。根據高盛的一項報告,在中國使用的水泥中有三分之一都是低端水泥,根本不會在其它一些國家使用。大量使用劣質水泥的直接后果是縮短了混凝土建筑的使用期限,按照《民用建筑設計通則》的規(guī)定,一般性建筑的耐久年限為50年以上,而實際上很多混凝土建筑的壽命只有20到30年。相較之下,據媒體報道,英國建筑的平均壽命達到132年,美國是74年,即便是常遇到地震的日本,房屋平均壽命也能達到50年。
浙江奉化居民樓垮塌現場混凝土建筑壽命短、安全隱患多。以“房屋垮塌”為關鍵詞進行網絡搜索,結果顯示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屢屢出現建筑房屋倒塌的事件。塌樓固然有很多原因,不過低劣的建筑材料是脫不了干系的。公開報道顯示,2014年4月浙江奉化發(fā)生一起居民樓粉碎性垮塌的事故,坍塌的誘因之一就是當初建設過程中使用摻了海沙的劣質水泥。
中國建筑學會常務理事孟建民曾經如此評價過老居民樓垮塌:“首先是近三十年來中國經濟發(fā)展速度過快,建設量巨大,而社會各方面條件準備不足;二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政策、法規(guī)、標準及管理體系不健全,難以適應發(fā)展需求;三是急功近利的社會風氣,通過犧牲質量而牟取私利的現象層出不窮,比如在房屋建造過程中偷工減料、使用假冒偽劣材料,從而導致質量隱患及質量下滑。”
隱患三:累積了大量難以處理的建筑垃圾,給環(huán)境造成巨大威脅
原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曾表示,“我國建筑垃圾的數量已占到城市垃圾總量的30%至40%。據對磚混結構、全現澆結構和框架結構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損耗的粗略統(tǒng)計,在每萬平米建筑的施工過程中,僅建筑垃圾就會產生500至600噸;每萬平方米拆除的舊建筑,將產生7000至12000噸建筑垃圾,而中國每年拆毀的老建筑占建筑總量的40%。”此外,原建設部部長汪光燾曾表示,到2020年,我國還將新增建筑面積300億平方米,據此可估算,還將產生的建筑垃圾的總量接近18億噸。這給中國造成巨大的環(huán)境威脅。
建筑垃圾管理和再利用面臨難題因此,面對建筑垃圾處理的難題,政府不應該缺位,應該完善法律法規(guī),明確責任主體,而在國外已經有很多可以借鑒的經驗。
結語巨額的水泥用量背后是“建筑大躍進”的問題。任何短視行為是總要付出代價的,所以必須警醒,亡羊補牢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