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一级视频播放器免费看_日韩精品视频娱乐_黄片不卡_在线人成观看

文章

社會思潮的“跑馬場”:中國400年來控煙史

發(fā)稿時間:2022-04-27 19:22:54   來源:騰訊文化   作者:楊琳

  2015年6月1日,《北京市控制吸煙條例》即將開始實行,該條例規(guī)定公共場所、工作場所的室內區(qū)域全面禁煙,“凡是有屋頂?shù)牡胤蕉疾荒芪鼰?rdquo;也使該條例為“史上最嚴”,咖啡館、飯店都將不允許吸煙,室內吸煙區(qū)也將被取消。撫今追昔,自從明末煙草傳入的400多年來,統(tǒng)治者和民間興起過多次控煙運動,這些不吸煙運動在不同的歷史背景和思潮下展現(xiàn)出了不同的底色。

  崇本抑末而禁煙

  煙草起初為美洲土著人“首開先聲”,被當成一種草藥使用,15世紀,哥倫布將其帶回歐洲,煙草便納入到歐洲的醫(yī)學中,被認為是可以治療疾病的植物。

  16世紀末,煙草被引入到中國,史學家吳晗認為,煙草傳入中國大致有三條路徑,一是從越南輸入廣東,二是從菲律賓傳入福建,三是沿著日本朝鮮一線再到遼東。煙草輸入的時間大致為明朝萬歷、天啟年間。

  明清時代,由于崇本抑末思維,煙草被統(tǒng)治者普遍認為是奢侈品,由于煙田會占用糧田和勞動力資源,不少皇帝都下達過禁煙的命令。崇禎皇帝曾下令全國禁止煙草。同時清太宗皇太極在遼東也下令禁煙,由于“不許百姓點燈,只許州官放火”的禁百姓不禁貴族的方式,皇太極的禁令并未起到效果,他不得不將法令變更為不允許走私,但允許自種自吸。

  明清兩朝的控煙行為均屬徒勞無功,在清朝康熙年間,煙草基本傳遍中國,清人在筆記中稱“今世士大夫,下逮輿臺仕女,無不嗜煙草者。”在《紅樓夢》中也出現(xiàn)關于吸煙的描寫。

  對于煙草的危害,由于沒有試驗科學的根基,中醫(yī)界也莫衷一是。明末醫(yī)學家張介賓在著作中稱,明軍在云南征戰(zhàn),無不染病,僅有一營士兵健康如初,原因是他們有吸煙的習慣。部分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煙草不會有害身體,還可以提供身體所需的陽氣。

  養(yǎng)生體系下的不吸煙

  近代紙煙的出現(xiàn)是工業(yè)技術的產物,而明清時期國人的吸食煙草方式以旱煙和水煙為主,紀曉嵐絕不會以雙手夾著紙煙的形象示人。在19世紀80年代,美國的煙草公司首次將紙煙引入中國,此后中國的紙煙消費量由1890年代的每年910萬支,逐步攀至1900年代的每年3.58億支,1910年代消費量躥升為75億支,而同時期美國的消費量也只有85億支。由于紙煙吸食便利,加之部分通商口岸的國人向往西化,吸紙煙成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

  西方關于吸煙是否有害健康的論證和相關知識也“如影隨形”傳入國內,19世紀后新興的實驗科學證明煙草有毒,正規(guī)醫(yī)療開始減少使用煙草。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國家開始小規(guī)模的開展反煙草運動。在這些運動中,吸煙者個人的身體健康僅僅是一個考慮原因,其中更重要的是對民族未來的影響。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正值社會達爾文主義思潮風起云涌,各國都認同“優(yōu)勝劣汰”的國際秩序,因此吸煙不僅損害個人身體健康,還與民族命運息息相關。

  西方關于吸煙的討論很快被中國本土養(yǎng)生體系“招安”。1905年大公報曾有一則《太后戒煙確聞》的報道,報道稱慈禧太后認為紙煙有害腦力,已經戒煙??梢婈P于香煙的討論依然逃不出傳統(tǒng)”養(yǎng)生“的“主旋律”,在國民、民族概念和意識淡薄之時,吸煙并不會延伸至民族命運的話題。

  吸煙危害國家與民族

  來自歐美的傳教士在晚清起到了號召戒煙的主力軍作用,1910年,來到中國的美國傳教士丁義華投身于不吸煙運動,他在大公報發(fā)表一系列文章號召戒煙,除了列舉損害健康和經濟等理由外,丁義華的獨特之處在于將為何不吸煙的解釋融入到中國特色國情中。丁義華將中國儒家“修身”的概念貫徹其中,還將吸煙從損害個人健康擴大為民族安危,提出“立憲國民不吸煙”,借用儒家倫理以及清末流行的民族主義等觀點,丁義華成功了將西方不吸煙理論“中國化”,取得了一定的傳播效果。在晚清民族主義潮流下,吸煙開始被打上了危害民族未來的烙印。

  此后,中國的社會精英也接過外國傳教士的“接力棒”,組織了不吸煙運動,其中代表人物是伍廷芳。伍廷芳熟悉中西方文化,曾擔任李鴻章的幕僚,參與了《馬關條約》的談判,隨后擔任清廷駐美公使,由于對清廷愈加失望,10年他離開官場前往上海居住,旋即成立了衛(wèi)生慎食會,倡導健康的衛(wèi)生和飲食,并因為衛(wèi)生理由發(fā)動剪辮子運動。在關注吸煙問題后,1911年伍廷芳開展了規(guī)勸不吸煙運動,這次不吸煙運動利用晚清逐漸興起的報業(yè)以及公共空間集會等形式宣傳戒煙理念。

  社會精英發(fā)動不吸煙運動表明了地方勢力的崛起,在急劇的社會變動中,上海出現(xiàn)了大量新興社會階層,他們紛紛結社,表達對社會和政治的看法和意見。在民族主義浪潮風起云涌和國民意識喚醒的時代,這批精英更加關注吸煙對于國家和民族的危害。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正因為晚清地方勢力興起,中央控制權旁落,地方精英擁有了社會動員的空間,但也正因辛亥革命的爆發(fā),不吸煙運動逐漸聲息漸銷,淹沒在政治洪流中。其領導者多數(shù)社會精英忙于推動政治革命,微不足道的不吸煙運動被置于偏角僻落。此外,很多革命派領袖都吸紙煙,上海都督陳其美將紙煙放置在客廳內,用來招待客人,互敬紙煙成為社會交往中的流行風氣。

  吸煙是資本主義必然產物

  在不吸煙運動沉寂的20世紀20年代,另一種對于吸煙的看法產生了。共產黨人施存統(tǒng)認為,勸說個人不吸煙是徒勞的,因為吸食紙煙是資本主義社會必然發(fā)生的現(xiàn)象,人是社會的動物,很難擺脫與資本主義社會聯(lián)系密切的紙煙。他還認為增稅亦不可取,因為中國受不平等條約限制,無法自主提高關稅。左翼思想從反帝反軍閥角度看待吸煙問題,認為這是社會結構性問題,任何個人的勸導都無法達成效果。

  這種對于吸煙問題的看法鮮明的反映出20年代由于國共兩黨的興起,反帝反軍閥運動登上歷史舞臺,天翻地覆慨而慷的的革命成為敘事中的“主干道”,中國社會將再次經歷暴風驟雨的沖刷。

  無果的新生活運動

  1930年代,當較大規(guī)模的不吸煙運動已成往事時,一場由政府領導的不吸煙運動開始了,其搭載了 “新生活運動”的便車。新生活運動是蔣介石在南昌發(fā)起的一次社會改良運動,希望借此將中國人改造成有道德、愛國的現(xiàn)代公民,許多中國人日常的陋習,諸如吐痰、插隊都被認為是要求改正的習慣,而“紙煙勿吸“和禁吸鴉片并列在一起。這是中國官方第一次要求民眾戒吸紙煙。

  蔣介石痛恨吸煙與他的思想有直接關系,他服膺理學,并嚴格按照理學的教條,平時只喝清水,戒除酒、鴉片、煙草甚至茶等一切可能使人上癮的物品,基督教的節(jié)制觀念進一步影響了他。蔣介石在向各級官員講述戒煙主張時稱,“前幾天我還在街上看見一個小學生吸紙煙,這樣還了得嗎”。他還說,曾在福建看到一個十歲左右的小孩在街上吸煙,蔣介石隨即叫他的父母要來“辦”他。1935年1月,蔣介石在浙江看到很多大幅紙煙廣告牌,便親自發(fā)電報給浙江省官員,命令他們禁止煙草廣告,并將這些廣告換成新生活運動的宣傳和國內農產品的廣告。

  新生活運動中,南京政府曾命令一經發(fā)現(xiàn)未成年人吸煙,立即逮送警局,處罰家長,開除學籍。但由于時局動蕩,國民黨基層組織渙散,宣傳疲軟等因素,該運動一直“蹣跚而行”。此外,國民黨內部也有人對不吸煙命令持反對看法,汪精衛(wèi)認為,以國家強制力量干涉民眾個人生活并不妥當,私人空間應該拒絕國家力量的手伸入。

  經濟困難是不吸煙運動最大的掣肘,根據35年的《財政年鑒》,33年紙煙稅收入占總支出的8.3%,為了彌補“剿共”的赤字,還不得不提高紙煙稅。紙煙生產已經成為中國最重要的輕工業(yè)之一,中國煙草業(yè)鏈條上附著著大量工人和農民,他們的生計問題也讓不吸煙運動只能殘喘以致夭折。

  據數(shù)據統(tǒng)計,1934年新生活運動發(fā)動當年,紙煙銷量僅降低2.5%,35年銷量恢復正常,并在36和37年持續(xù)增長。這說明這次由官方主導的不吸煙運動只能是一場鏡花水月。

  邊區(qū)政策鐘擺以經濟為核心

  在蔣介石開展新生活運動六、七年后,中國共產黨也發(fā)起了禁煙運動,不過運動背后的目的完全不同。抗戰(zhàn)后,中共中央位于陜甘寧邊區(qū),由于該地工業(yè)基礎差,農村基本以吸食旱煙和水煙為主,抗戰(zhàn)后大量進步知識分子進入邊區(qū),吸食紙煙的習慣也“空降”邊區(qū)并生根發(fā)芽。中共很多領導人都吸食紙煙,典型代表就是毛澤東,我們今天想到的毛澤東最熟悉的形象之一就是煙不離手。在皖南事變前,邊區(qū)的紙煙供應來自周邊國統(tǒng)區(qū),甚至有從日本占領區(qū)輾轉運入的。

  41年皖南事變發(fā)生,國共關系迅速惡化,國民黨政府不再向邊區(qū)提供現(xiàn)金和物資補助,并對邊區(qū)實施經濟封鎖,邊區(qū)現(xiàn)巨額貿易逆差。紙煙消費加劇了貿易逆差,外來的紙煙從0.1元10根漲到了4元左右10根。為了防止資金外流,邊區(qū)開始對煙草這種非生活必需品限制進口。

  42年1月,邊區(qū)政府宣布禁止任何紙煙入境。3月又禁止售賣香煙,僅允許轉口貿易。但旱煙和水煙不在禁令之內,這一定程度上說明邊區(qū)禁煙目的并不是為了身體健康等原因,而是為了限制現(xiàn)金外流,畢竟紙煙需要一定工業(yè)基礎才能制作,而旱煙和水煙邊區(qū)當?shù)鼐湍軌蛏a。然而,還是有些部門把紙煙列入“特許”入境物資,由于在邊區(qū)有吸食紙煙習慣的多是各級干部,特許也許是為了滿足領導嗜好。在這種禁賣不禁吸的情況下,紙煙不可能完全禁絕。

  由于禁止不力,走私猖獗反倒減少稅收,1943年6月,邊區(qū)改用對紙煙征重稅的方法代替進口禁令。由于邊區(qū)自己生產的紙煙質量較差,面對外來紙煙“雀占鳩巢”的情況,44年1月,邊區(qū)要求所有脫產人員抵制外來紙煙,《解放日報》以邊區(qū)政府主席林伯渠為典型,林宣布自己開墾了一畝煙葉田,并戒吸外來紙煙,西北局書記高崗也稱“以后不吸紙煙,改吸旱煙”。邊區(qū)還與43年將煙草列入生產自給項目之一。44年2月,由于邊區(qū)生產節(jié)約運動如火如荼,加之邊區(qū)紙煙業(yè)有所發(fā)展,邊區(qū)政府再次全面禁止紙煙進口,并且不允許過境。

  在邊區(qū)外的其他中共根據地,軍隊是紙煙最大的消費群體,淮南根據地新四軍第二師師長張云逸發(fā)現(xiàn)有士兵撿干部丟掉的煙頭抽,便下令開辦新群煙廠,由于距離敵占區(qū)和烤煙種植區(qū)較近,煙廠可以方便的引進機器技術人員以及原材料,煙廠生產的飛馬牌香煙,還賣到敵占區(qū)。毛澤東也曾對飛馬牌香煙贊賞有加。

  群眾性戒煙運動妨礙生產

  1949年國共內戰(zhàn)大局已定,49年2月,中共在東北建立了煙酒專賣制度,50年毛澤東批文“所有黨政人員一律不要用外國及外商的紙煙,亦最好不吸私營紙煙。”這反映了50年代中國社會公有制即將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在50年全國卷煙工業(yè)會議上,計劃性生產的國家專賣制度取代了自由生產和銷售制度,全國的紙煙業(yè)都被納入到計劃經濟體制中。

  1953年毛澤東批示推遲執(zhí)行衛(wèi)生部發(fā)起群眾性戒煙運動,認為這是對生產有妨礙的工作。這說明中共領導人一直都是從經濟角度來看待紙煙生產。從大躍進期間的“除四害”運動可以看出,中共的動員能力非同一般,相比國民黨虛弱的控制力,如果那個年代中共發(fā)動戒煙運動,應該會取得比新生活運動中的戒煙要強得多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煙癮很大的中共領導人并不占少數(shù),除了毛澤東以外,劉少奇、高崗等人煙癮也很大,在中南海服務員的回憶中,高崗每次開會吸煙只點一次火,并一支接一支的續(xù)燃下去,領導們曾經發(fā)起“瓜子代煙”的戒煙行動,但也失敗告終。

  控煙措施逐步加強

  毛澤東時代過后,1988年在人大會議上,鄧小平點燃香煙吸食,粵劇表演藝術家鄺健廉將一張寫有“請小平同志在主席臺上不要吸煙”的紙條傳遞給鄧小平,隨后鄧小平將香煙熄滅。轉變從這里開始,會場上的煙灰缸銷聲匿跡,人們再也看不到在人大會議上吸煙的場景,也看不到國家領導人噴云吐霧間與外國友人談笑風生的畫面。

  2005年,中國加入《煙草控制框架條約》,2013年,政府要求各級干部不得在禁止吸煙的公共場所吸煙,也不準在各類公務活動中吸煙。2014年,第一部適用于全國范圍的控煙條例制定,規(guī)定在公共場所全面禁煙,煙盒上的“吸煙有害健康”文字區(qū)域面積擴大。2015年6月1日,北京也將迎來“史上最嚴”的禁煙措施。

  結語

  控煙運動的湍急與平緩,一直深受“他山落雨”的影響。崇本抑末、養(yǎng)生、民族主義國民意識、反帝反軍閥等社會思潮以及現(xiàn)實經濟利益的考量深刻支配著控煙運動??責熯\動很少以獨立身份“登臺”,正如其只是新生活運動和邊區(qū)經濟政策的一個方面。宛如螞蟻能夠背負多于體重數(shù)倍的物體,一只小小的香煙承載了歷史,也蘊含了足夠宏大的社會政治命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