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一级视频播放器免费看_日韩精品视频娱乐_黄片不卡_在线人成观看

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文章

從巴黎之劫看世界之變

發(fā)稿時間:2015-11-20 00:00:00  

2015年11月18日,巴黎的晚上,小雨,15℃——這是美國電影《午夜巴黎》中男主角吉爾最喜歡的巴黎,溫度適宜,還有蒙蒙小雨作陪。電影中的他,喜歡透過咖啡館落地窗有意無意地望向遠方,看巴黎街頭匆匆趕路的甲乙丙。這就是巴黎,溫溫和和卻又有種難以言說的味道。

巴黎是一個什么樣的存在

很有意思地是,世界之大,卻鮮有幾個城市能代表一個國家。紐約代表不了美國,至少西海岸的三藩市和洛杉磯的精致和從容,有別于一個敬粗獷、尚自由的“薩姆大叔”的形象。東京也代表不了日本,充滿東方風韻京都的清水寺、金閣寺所傳遞出的雅致幽謐,仿佛要將這世間的一切浮華都默默地燃燒掉。放眼中國,國際大都會上海,以其曼妙的西洋之魅當之無愧地成為了中國的一張名片,但它也代表不了中國,因為中國元素之組成,豈能少了對北京、西安、南京等這些古城前世今生的排列組合。

但是,擁有217多萬人口的巴黎可以代表法蘭西,可以代表這個有著1170多年歷史的國度。提到巴黎,就會想到盤踞在歐洲大陸的六邊形,想到若干世紀前的小資貴族,想到發(fā)明高跟鞋的太陽王路易十四。甚至會莫名地想到紅葡萄酒、香水、卡布奇諾咖啡……雖然它們都不是來自巴黎。巴黎是整個法國的首都、最大的城市,巴黎的GDP居歐洲所有城市之冠,同時它也是“歐洲的中心”,印象派發(fā)源地,歐洲油畫中心,歐洲文化中心,歐洲啟蒙思想運動中心。在這座城市游走,不僅可以追尋到歷史中法蘭西的輝煌,似乎還可以大膽穿越一回遙遠的“古典歐洲”,在那里有西方諸國的精神家園和心靈歸宿。

在英國歷史學家哈扎吉薩看來,“巴黎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它知性上的沸騰”。浪漫之都,似乎只是巴黎這座城市最為粗淺的外衣,退除浮華,可以發(fā)現(xiàn)這座城市曾經(jīng)所代表的一種有厚度、有歷史、有禮儀的西方文明。法式大餐、香榭麗舍大街自不必多說,在巴黎,白天與夜晚截然不同的光線勾勒出兩種神奇的體驗,香水味與咖啡味混雜一起,造就了一個賞心悅目的城市風味:嗅覺、味覺、觸覺、視覺在這里可以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巴黎的“知性”比想象中更彌久。毫無疑問,歷史的積淀逐漸成就了法蘭西文化的持續(xù)品格,呈現(xiàn)出發(fā)散式的話語表達模式,這似乎掩蓋了巴黎這座城池所有的慵懶以及“自以為是”。

巴黎與其他城市之不同,在于她的多元。

巴黎是浪漫的,巴黎也是充滿理性的。笛卡爾的理性主義、薩特的存在主義以及眾多思想家對公共領域的思想滲透和思維擴張,讓法蘭西這個民族呈現(xiàn)出獨特的嚴謹。法語中的陰陽性、動詞變位,以及性數(shù)配合,像是一位千金小姐穿衣戴帽一樣,彰顯出來的是精雕細琢的考究和品質。形而上的話題,被巴黎這座城市演繹成抽象的樂趣,他們明白感性背后的理性存在,所以人們會被咖啡沙龍中看似繁雜、瑣碎的話題所“蠱惑”,沉醉其中、難以自拔。

巴黎是隨性的,也是宏遠的。對于很多游客來說,巴黎很亂、很臟,穿梭于此地,甚至可以看到遍地的爛衣服;走進地鐵,居然可見老鼠鉆來竄去;當“第三只手”插進口袋時,警察居然從受害者旁邊經(jīng)過,視而不見。巴黎的隨性超越了想象,也超越了邏輯。批評家艾米爾·蒙泰居說:“再也沒有哪個民族中抽象概念扮演如此重大的角色,他們的歷史充滿了驚人的哲學傾向,人們對事實毫無覺察,但是對抽象的東西充滿著高度的渴望。”巴黎向來是一種與平等、博愛、自由等量齊觀的城市,而缺少了那么幾分錙銖必較的市井之氣。因此,抽象的感官世界,成為了巴黎的思維邏輯,也成為了巴黎人生活的原則。他們更關心發(fā)自人性的拷問和世界的哲學,卻無暇將有限的精力投入在“精打細算”的家長里短式的生活瑣事之中去。

巴黎是包容的,也是孤立的。在巴黎,會觸摸到一種基于“默許”而演繹來的放縱和自由。每個人仿佛都剝去了標簽,毫不費力地在這座城市尋找到自己存在的信念。這是一種包容的氣度,但是,一旦置于這座城中的公民,他們就莫名地煥發(fā)出一種排他的優(yōu)越感。曾經(jīng),因為二戰(zhàn)中所構筑的“馬奇諾防線”,仿佛便是法國的縮影。閉關守國式的防備,卻讓德國找到了精細防線的鑰匙,輕而易舉地將法國潰敗。孤傲的巴黎承載了歷史的罪名,而同樣采取了“綏靖政策”的英、美卻贏得了更多人的點贊。巴黎對自己身份的堅守總是那么頑固和倔強,這被人們冠以“自以為是”。歷史學家拉維斯指出:“我們天生不會馴服、恭敬。”這更是一語中的地道出巴黎這座城市的與眾不同,其實,世人早已默認了這一城市作為“特例”而存在的事實。

在巴黎看世界

說到物質層面的“盈余”,一個文明充沛、經(jīng)濟發(fā)達的法蘭西似乎并不缺乏;但說到“創(chuàng)新”,現(xiàn)在的法蘭西似乎很難再貢獻出類似雨果、羅丹、莫奈、拿破侖、戴高樂等歷史人物所創(chuàng)造的“歷史遺產(chǎn)”。紅葡萄酒、法式大餐、建筑、藝術、音樂、劇院……法國文化,繼承的成分似乎比創(chuàng)新的多得多。對此,有學者也質疑,法蘭西文化是不是一個吃老本的文化。

人類的創(chuàng)作進入到后現(xiàn)代階段,這不幸地成為了所有完整文明重塑新體系的瓶頸。支離破碎的思維方式、解構權威的判斷慣性很難再次“創(chuàng)造”出一個新的體系。無論是波普藝術、行為藝術,還是達達主義,統(tǒng)統(tǒng)都是在以建構完好的文化體系之上進行大膽地顛覆、夸張地否定,這種挑戰(zhàn)權威的“膽魄”而非耐心地“創(chuàng)作”,居然也成為了現(xiàn)代最被認可的流行文化。審美的情致毫不留情地被大眾“品位”所淘汰,留下來的是吸引眼球的噱頭邏輯和碎片化痕跡。

從這個意義來說,巴黎文化之“衰落”莫不是西方文化之“墮落”。好萊塢大片和法國文藝電影,哪個票房大賣,成為了衡量這兩種文化決一勝負的唯一標尺,這是文化的霸權、文化的壟斷,更是文化的悲哀。在嘩眾取寵的大眾文化當行其道之時,法國就像是這世界上最后一位倔強而沒落的貴族,在世界的一個角落固守著自己曾堅守的道理,然而無人再愿意停下腳步細細品讀精致細節(jié)中的情致,這是一個缺少耐心停留的時代。

文明的衰落,究竟是因為機械的否定一切之態(tài)度和缺乏耐力地重整資源之習性,還說因為外在文明的沖擊和挑戰(zhàn),這恐怕是巴黎在遇劫之后,留給西方世界最可貴、也最糾結的命題。

有很多學者和媒體把11.14巴黎槍擊爆炸事件稱為全球繼紐約9.11之后,人類所面臨的另一重大事變。如果說,9.11事件讓全球第一次關注到紐約雙子塔的話,那么,巴黎11.14事件則讓世人忽略了地域的概念,開始用全球的思維去考慮問題。這個世界越來越朝著媒介研究學者戴維·莫利所預言的那樣開始蛻變著,“人口、文化、貨物、信息的遷徙、流動方式表明,現(xiàn)在并不主要靠諸如地理位置間隔、海洋、山脈等自然分界來劃分社會或國家的‘自然邊界’”。

全球化讓世界各國被迫地讓出具有當然獨占性的主權,成就了一個更加完整的全球治理體系。氣候變化、恐怖主義、平衡經(jīng)濟發(fā)展、保護野生動物等等,勢必離不開全球的合力。在對一件事情束手無策之時,只有兩個選項可供選擇:一是被動地等待最后的宣判,二是主動地合作、共克難關。孤立的人類,摒棄了固化地領土堅守原則,選擇了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博遠。這樣的選擇也許有悖于一國權威之維持,卻推動了全球化這一浪潮壓倒一切的資源配置優(yōu)勢和解決全球共同面臨難題的速度和效率。

在這樣一個客觀趨勢的推動下,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各國景觀塔在夜色中所點亮的“法蘭西之色”,還被樹立了一種革命性的思想和意念:巴黎是法國的,同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全世界的。

這也能解釋諸如“巴黎越來越不像巴黎”的言論,屬于法國的巴黎,固然不在英國人、美國人面前說英語,并堅守著屬于法蘭西的優(yōu)雅文化和孤傲氣質;但屬于世界的巴黎,也在為各國、各地的人群所任意地描繪和重新地定義。這種非領土式的傾向性征服重構了巴黎的模樣:人在巴黎,不僅可以感受到“巴黎土著”的文藝范,還有不同膚色、不同種族所彰顯的異質習慣。巴黎的優(yōu)雅、巴黎的混亂、巴黎的浪漫、巴黎的骯臟突然在某一天都由不得巴黎人去取舍,這或許是因為全球化進程中各個力量借助逐漸加快的非領土進程所行使的那么一些特權所致。巴黎如此,其他城池、其他國度何嘗不是。發(fā)自人性心底對巴黎的祝福,以及人類如何通過此事汲取教訓,是問題的關鍵。畢竟,在已告別了老死不相來往時代的地球,一座巴黎的安定意味著整個世界的平和,一座城池的命運折射出人與人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相待相處的哲學維度。有時候,一個堅定的答案,要比千萬種顧慮更被我們需要。

(作者為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志社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