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精神改進文風
發(fā)稿時間:2013-03-05 00:00:00
學風和文風都是黨風。“黨八股”式的文風在我們黨內(nèi)由來已久,在一定程度上已成頑疾。改造文風是一場深刻的自我革新,應當拿出改革的勇氣和智慧,痛下決心,祛病除疾,大力培育求真務實、生動活潑、鮮明清新的優(yōu)良文風。
舌尖筆尖上的不良文風:實質(zhì)是思想病、作風病
早在延安整風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曾用“歪風”、“逆風”、“無賴”、“毒物”、“墻上蘆葦”、“山間竹筍”、“藏垢納污”、“像個癟三”、“開中藥鋪”、“懶婆娘的裹腳布”、“老鴉聲調(diào)向群眾哇哇叫”等形象化語句,對黨八股的“八大罪狀”,進行了淋漓盡致地批判。他指出:“黨八股這個形式,不但不便于表現(xiàn)革命精神,而且非常容易使革命精神窒息。”它“流毒全黨,妨害革命”,“傳播出去,禍國殃民”,并且號召全黨同志遇到這種人就大喝一聲:“你有病呀!”使患者為之一驚,出一身汗,然后好好地叫他們治療。
文風,看似是講話、為文的風格和技巧,實則折射出一個人的精神境界、思想水平,反映的是知識修養(yǎng)、理論功底,體現(xiàn)的是素質(zhì)能力、工作作風。“短、實、新”的文風往往展示出理論自信和能力自信,而“長、空、假”的文風往往同知識修養(yǎng)不夠、思想懶惰、作風不實、工作不負責任相聯(lián)系,實際上是黨性不純的表現(xiàn)。比如,有的為顯擺政績、邀功請賞,故意虛報浮夸、假話連篇、報喜不報憂;有的怕犯錯誤、怕?lián)熑?,習慣于照講文件上的話、報刊上的話;有的圖明哲保身、做太平官,有意回避矛盾、文過飾非;有的想嘩眾取寵、沽名釣譽,講話時故作高深、故弄玄虛;有的不愿動腦、思想僵化,不去調(diào)查研究,安于唯上唯書;有的才疏學淺、能力平庸,出不了新點子,講不出新話、管用的話。這些毛病體現(xiàn)于舌尖、筆尖之上,而侵蝕于黨的肌體之內(nèi),總病根是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在作怪。
一切不良文風都是同黨的性質(zhì)宗旨相對立、同黨歷史責任相背離的。它不僅損害講話者、為文者自身形象,也降低黨的威信,疏離黨群關(guān)系。它容易禁錮人們頭腦,窒息改革精神,妨礙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zhí)行。因此,新一屆中央領(lǐng)導集體,從推進改革發(fā)展大業(yè)、密切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lián)系、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高度,采取一系列措施,下決心轉(zhuǎn)作風、正學風、改文風,讓黨員干部“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以我們黨更加純潔強健的肌體,支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好的文風:有形更有魂,載道更載實,重情也重意
心正方能文正。舌尖、筆尖往哪兒拐,是大腦指揮、由心而生的,因而正風須從正心開始。動筆、開口之前,首先捫心自問:我是站在誰的立場、代表誰的利益發(fā)出聲音?心底無私文自華。不為小我為大眾,不為做秀為做事,不為名利為工作,始終為黨的事業(yè)立言、為群眾利益鼓與呼,這樣的文風才脫離了低級趣味。正心,才能使文章有“形”也有“魂”,特別是在“人人都有麥克風、個個都是通訊社”的網(wǎng)絡(luò)時代,在一些重大是非問題上必須旗幟鮮明,提倡什么、反對什么,褒揚什么、貶斥什么,要毫不含糊,不能模棱兩可、八面玲瓏、四面討好。唯有如此,文章才有風骨,才充滿浩然正氣。
道深方更有益。文因載道而著,道憑文新而彰。論之越有道,讀之越有益。這里的道,是指規(guī)律,大處講是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shè)規(guī)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規(guī)律;小處說是做好本職工作之道、服務群眾之道、為人處事之道。有道,文章才有厚度、有深度、有高度,才耐人尋味、給人啟迪。否則,那種“為賦新詞強說愁”般的無病呻吟,只剩下膚淺和可笑,毛澤東同志說,“應該伸出一個指頭向他刮臉皮”。
情至方可感人。情至真處文自馨,誠到深處石為開。語言背后是思想感情、是價值觀和立場,不善于同群眾說話是表象,本質(zhì)是心里沒裝著群眾,感情上疏離了群眾。一個對百姓疾苦漠不關(guān)心、麻木不仁的人永遠都說不出掏心窩、暖人心的話來。只有滿懷大眾情懷寫文章,緊貼百姓冷暖談工作,著眼群眾疾苦作講話,始終與群眾推心置腹、心有戚戚,同甘共苦、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才有親和力、感染力,才能引起共鳴,群眾才愿聽、愛看。
意新方才賞心。這里的“新”,既包括內(nèi)容,也包括形式。一篇文章或講話,如果不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觸及新矛盾,沒有新發(fā)現(xiàn)、新思想、新感悟,提不出新思路、新策略、新舉措,總結(jié)不出新規(guī)律、新經(jīng)驗,看不到新材料、新語言或認識問題的新角度,通篇都是照搬照抄、東拼西湊,講重復的話、講沒用的話,讓人感覺味同嚼蠟,這樣的文章、講話便失去了意義。
文短才能悅目。習近平同志多次力倡“三短”:開短會、講短話、發(fā)短文。有的文章、講話,或添枝加葉、短話長說,或穿靴戴帽、照搬照抄,或面面俱到、堆砌材料,“有數(shù)量無質(zhì)量,有長度無力度”,“有價格無價值,有厚度無深度”。這樣的文風只能讓聽眾、讀者昏昏欲睡,或者“臺上開大會、臺下開小會”。因此,我們要在把道理講透徹、把事情說明白、把任務交代清楚的前提下,盡最大努力做到開門見山、重點突出、意盡言止。
話實才必有用。文因做事而發(fā),業(yè)借文實而興。開會、發(fā)文、講話都是為統(tǒng)一思想、推動工作的,必須緊扣人們的思想實際、工作實際。習近平同志曾力倡“五講五不講”:講符合實際的話不講脫離實際的話,講管用的話不講虛話,講有感而發(fā)的話不講無病呻吟的話,講反映自己判斷的話不講照本宣科的話,講明白通俗的話不講故作高深的話。這要成為講話者的定律。
改進文風:看“怎么說”,更看“怎么做”
改文風實質(zhì)是改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是黨的自我凈化、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文風的修煉在文外,要改“怎么說”,更改“怎么做”。
要用改革的精神挑戰(zhàn)自己、戰(zhàn)勝自我。已經(jīng)形成的習慣改起來的確不容易,感覺會很不舒服。然而,只要想一想這樣會使老百姓感到舒服、會對我們的事業(yè)有好處,想一想我們無數(shù)的先烈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去殉黨和人民的事業(yè),難道還有什么不適合人民需要的思想、觀點、意見、辦法,舍不得丟掉的嗎?難道我們還歡迎像“黨八股”這樣的毒瘤來玷污我們清潔的面貌和侵蝕我們健全的肌體嗎?不良文風之積弊,是黨和人民不能容忍之害、不可諱醫(yī)之瘤,必須發(fā)揚“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的精神,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打掃灰塵,清除毒瘤。
要善于學習思考、加強黨性修養(yǎng)。文如其人,作文與人的修養(yǎng)和素質(zhì)是緊密相聯(lián)的。堅持向書本、向?qū)嵺`、向群眾學習,不斷拓寬視野、增長才干,理論功底扎實了,知識積累厚實了,肚子里裝的東西多了,才能言之有物。堅持以德修身,增強黨性修養(yǎng),提升精神境界,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權(quán)力觀、事業(yè)觀,摒棄私心雜念,努力成為高尚人格的模范,這是培育優(yōu)良文風的內(nèi)在根基。
要與加強群眾路線教育、轉(zhuǎn)變工作作風結(jié)合起來。舌尖筆尖上的不良文風,既然是“思想病”、“作風病”,就要抓好思想教育這個中心環(huán)節(jié),從工作中的點點滴滴改起。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必須貫穿整風精神,既要真教,又要真整、真改、真治,絕不諱疾忌醫(yī)、養(yǎng)癰遺患,這樣的活動群眾才買賬。改文風同貫徹群眾路線也是統(tǒng)一的,基層是個大課堂,群眾是真正的老師,堅持深入群眾搞調(diào)研,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這是腦中有策、話中有招、語中生輝的源頭活水,拍腦袋決策、憑想象發(fā)文、無根據(jù)講話群眾最反感。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主要也是靠教育疏導,因而也有個文風問題,用群眾看得懂、聽得進、用得上的道理和語言宣傳群眾、動員群眾、組織群眾,群眾才會認同我們,跟著我們走。改文風與改會風緊密相聯(lián),“搬文山”與“填會海”要靠制度約束同時推進。改文風最根本的還是靠實干,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說了就算,定了就干,承諾了就兌現(xiàn),力戒“兩面人”,把決策與執(zhí)行、講話與辦事、對上與對下、臺上與臺下、圈里與圈外、人前與人后、對人與對己、匯報與事實統(tǒng)一起來,這是共產(chǎn)黨人必須具備的品格,也是百姓最想看到、最給力的文風?!?/p>
友情鏈接: 中國政府網(wǎng)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 人民網(wǎng) 新華網(wǎng) 中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研究會 騰訊網(wǎng) 搜狐網(wǎng) 光明網(wǎng) 中國改革論壇 中國新聞網(wǎng) 澎湃新聞網(wǎng) 鳳凰網(wǎng) 經(jīng)濟參考網(wǎng) 人民論壇網(wǎng) 中宏網(wǎng) 千龍網(wǎng) 網(wǎng)易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 北青網(wǎng) 中國記協(xié)網(wǎng) 求是網(wǎng) 國家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辦公室 央廣網(wǎng) 中國青年網(wǎng) 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 中國日報網(wǎng) 中國人大網(wǎng) 中國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