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用”的調研報告是這樣煉成的
發(fā)稿時間:2024-12-16 14:41:41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呂東升
調查研究作為中國共產黨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實現(xiàn)形式,“淺層實施”——摸摸情況,用文字報告反饋一下似乎不難。但是,若要“忠實踐行”、達到預期目的,尚需回答和解決好如下問題:如何更好地恪守和堅持實事求是這個“最大的黨性”,無私無畏、對黨和人民負責,全面、準確地掌握和反映實際情況?如何系統(tǒng)深化感性認識,善于總結、把握和遵循客觀規(guī)律,拿出切實、有效的解決問題的對策和辦法?社會科學理論界和社會智庫組織如何擺脫“經院式研究”,真正“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提升作品的生命周期?如何觀察“桅桿”,使建言富有前瞻性、創(chuàng)新性、精準性?在“后理論”(特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和“多媒體”時代,如何改革寫作方式,善用修辭手法,改變語言文風“骨化”面孔,使讀者愛看、愿看、看得下去?回答和解決好這“五個如何”,對于深入踐行黨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這就是筆者動意編著本書的緣由和初衷。
顧名思義,本書是側重介紹方法論的。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為“綜合篇”,下篇為“分類閱鑒”篇。通觀全書,在介紹方法上體現(xiàn)了“三個結合”。
第一,闡述調查、研究與寫作相結合。本書名雖定為《精品調研報告是這樣煉成的》,但不能只談撰寫。因為善于調查掌握實際情況是基石和前提,善于研究厘清思路、把握規(guī)律是思想的升華。馬克思正是作了終生的調查研究并投入實踐斗爭才寫出無產階級的“圣經”——《資本論》這部巨著的。毛澤東同志正是作了45天深入的調查研究后,才產生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開篇之作——《論十大關系》的。凡公文、理論文體“大家”,或者“大格局”的筆桿子,都是調查研究的大家!離開調查研究去單講寫作,出不了思想,那只是“文字匠”“爬格子”而已!因此,本書在上篇“綜合篇”中,先談怎樣調查,再談怎樣研究,最后以主要篇幅談怎樣起草精品報告;在下篇“分類閱鑒”的每一篇精品報告“導讀”中,也大體以此思路擇要闡述。
第二,共性與個性闡述相結合。這里言及的是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質,個性指一事物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質。調研報告作為一種獨立的文體,相對于文學作品、純理論文體或者公文中的講話、政策性文件等文體而言,在對調研的倚重程度、謀篇布局、表達方式、語言文風等方面有其共性要求。但是,這種文體按時空邏輯劃分,有前瞻調研、現(xiàn)實調研(工作研究)、戰(zhàn)略調研;按工作意圖劃分,有總結經驗、問題調研、典型推廣;按選題范圍劃分,有綜合調研、專題調研;按調查涉足地劃分,有赴外考察、本地調研;按調查與研究的側重點劃分,則有調查報告、研究報告等。細分的這些子系族報告在寫作上又有不同的個性特點。
第三,理論闡述與實證演示相結合。理論闡述抑或經驗感悟能給人以定性、定論、定見或明悟,實證演示則能給人直觀、具體、切實的感受??傮w上講,本書上篇側重理論闡述,下篇側重實證演示,是兩個板塊的結合。對于局部一些抽象事物的表達或者需要形象概括的事物,則將兩個板塊融合起來。譬如,在上篇“精心起草精品調研報告”這一部分,就列舉了“遞進式”(縱向思維)、“并列式”(橫向思維)、“復合式”(前兩者兼而有之)三份起草提綱,用于集中詮釋獲獎調研報告是怎樣遵循謀篇布局五條原則的。在下篇“分類閱鑒”的第四部分繪制了一張示意圖,清晰地表明了調研報告的前瞻和創(chuàng)新;“分類閱鑒”的第二部分繪制了一張“文化建設兩重性示意圖”,就方法論而言,是領會黨的文化建設方針政策、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和發(fā)展的“金鑰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調查研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本書旨在助推提升調查研究和寫作能力,使調研成果、公文和理論文體成為精品。報告的重點、難點在于創(chuàng)新,其生命力也在于創(chuàng)新。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實踐之樹常青,而方法論是相對守恒的。
(作者為中共湖北省委原副秘書長、省委政策研究室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