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一级视频播放器免费看_日韩精品视频娱乐_黄片不卡_在线人成观看

當前位置:首頁 >> 人文精神

文章

明代學者呂坤的治學之道

發(fā)稿時間:2024-01-22 16:14:14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王曉兵

       在中國古代,入祀孔廟的先賢先儒有100多位,明代學者呂坤便是其中之一。呂坤(1536—1618年),字叔簡,自號抱獨居士,明代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呂坤潛心向?qū)W,學識淵博,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實政錄》《去偽齋集》等10余種。其中《呻吟語》成書于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是呂坤嘔心瀝血30年而寫成的一部語錄體著作。“呻吟,病聲也。呻吟語,病時疾痛語也”,以“呻吟”來警示世人。呂坤在治學方面的主張集中體現(xiàn)在《呻吟語·問學》篇中,今天讀來仍大有裨益。

  學貴有擇。呂坤主張讀書治學要有所選擇,要讀好書。他在《呻吟語·問學》篇中稱:“學者欲以有限之目力,而欲竟其津涯;以鹵莽之心思,而欲探其蘊奧,豈不難哉?故學貴有擇。講學人不必另尋題目,只將四書六經(jīng)發(fā)明得圣賢之道精盡有心得。此心默契千古,便是真正學問。”學者想要以有限的目力,學完浩如煙海的書籍,是不可能的,因此讀書需要有所選擇,要去粗取精。呂坤又進一步講道,“道理書盡讀,事務書多讀,文章書少讀,閑雜書休讀,邪妄書焚之可也”。作為儒家學者,呂坤主張盡棄閑雜、邪妄之書,把“四書六經(jīng)”作為首選之學,這也體現(xiàn)了他“學貴有擇”的治學觀點。

  治學需要專一、專精。要根據(jù)自己的優(yōu)勢,專精于學問的某一個方面,加以發(fā)揚,形成專長。呂坤云:“學問之道,便是正也,怕雜。不一則不真,不真則不精。入萬景之山,處處堪游,我原要到一處,只休亂了腳;入萬花之谷,朵朵堪觀,我原要折一枝,只休花了眼。”他認為,不專不精,則會混雜不堪,令人眼花繚亂,只能得其皮毛,因此只有“工一家者,有獨詣之語”,只鉆研一門學問或技術(shù),才會有獨特的造詣。

  學貴無息。做學問需馳而不息,呂坤認為“圣學在無息,圣心曰不已”,圣人的學問在于不間斷,圣人的思想在于不停止。“一率作,則覺有意味,日濃日艷,雖難事,不至成功不休;一間斷,則漸覺疏離,日畏日怯,雖易事,再使繼續(xù)甚難”,其意為,研習學問,應盡心竭力地去做,這樣就會覺得有意味,興趣會日益濃厚,雖然是難事,不到成功不休止;而一間斷就會漸覺疏遠,信心會日益減退而增加畏怯情緒,即便是容易的事,再繼續(xù)下去也很困難。讀書治學在于不間斷、不停息。“一息一已,難接難起,此學者之大懼也”,一間斷停止,就很難接續(xù)起來,這是學者所懼怕的事情?!渡胍髡Z·問學》篇中還提到,有些學者讀書,失意時便奮發(fā),要如何如何學,等奮發(fā)數(shù)日,或因為倦怠勞累,或因為俗務應酬,便“且歇下一時,明日再做”,就這樣被“且、卻二字循環(huán)過了一生”,很難有所建樹,終成“白首竟成浩嘆”。對此現(xiàn)象呂坤深有感慨,他認為,讀書人若“果能一旦奮發(fā)有為,鼓舞不倦,除卻進德是斃而后已工夫,其余事業(yè),不過五年七年,無不成就之理”。他引用《詩經(jīng)》說:“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意為日日有所成就,月月有所進步,不斷地學習,以至于達到光明的境地。人只有持之以恒地學習,日積月累,才能達到圣人的境界。

  治學還應無躁心,循序漸進,從容以俟之。“為學第一工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呂坤舉例說:“冰見烈火,吾知其易易也,然而以熾炭鑠堅冰,必舒徐而后盡;盡為寒水,又必待舒徐而后溫;溫為沸湯,又必待舒徐而后竭。夫?qū)W豈有速化之理哉?”治學需不急不慢、不躁不亂,要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

  學貴在問。呂坤提倡治學重在“問”,若“恥于問人,聰明只自己出,不知怎么叫做學者”。呂坤云:“扶持資質(zhì),全在‘學問’,任是天資近圣,少此二字不得。”提高天資品格,全在于學問,任憑天資接近圣人的人,少了“學問”二字,也得不到結(jié)果。呂坤接著指出,“學問二字原自外面得來。蓋學問之理,雖全于吾心,而學問之事,則皆古今名物,人人而學,事事而問,攢零合整,融化貫串,然后此心與道方?jīng)亚晨?rdquo;。他認為,“學問”二字不可分,不管什么人都要去學習,不管什么事都要去請教,然后才能使內(nèi)心與思想學說融會貫通,“學者不長進,病根只在護短。聞一善言,不知不肯問;理有所疑,對人不肯問,恐人笑己之不知也”。呂坤明確闡發(fā)自己的觀點:孔子都能不恥下問,顏淵“以能問不能”,圣人都能做到這般,普通人又何必這般護短,殊不知“一笑之恥,而終身之笑顧不恥乎?”

  “學必相講而后明,講必相直而后盡。”呂坤倡導治學不僅要多問,還必須互相講述、質(zhì)疑辯論,然后才能弄清是非。他說,“孔門師友不厭窮問極言,不相然諾承順,所謂審問明辨也”。孔門師友不厭其煩地詢問討論,相互之間從不敷衍順從,這樣才能使道理更加明白。因此,研究學問必須這樣才有收獲。

  學貴體認。呂坤云,“君子貴體認”,主張治學關(guān)鍵要學會體認。何謂“體認”?呂坤以吃樹上胡桃為例來說明“體認”:“這樹上胡桃,連皮吞之,不可謂之不吃,不知此果須去厚肉皮,不則麻口;再去硬骨皮,不則損牙;再去瓤上粗皮,不則澀舌;再去薄皮內(nèi)萌皮,不則欠細膩。如是而漬以蜜,煎以糖,始為盡美”,“如此體認,始為精義入神;如此工夫,始為義精仁熟”。他用活潑生動的語言形象地解釋了“體認”的內(nèi)涵,講明其是怎樣一個通過感知了解并將知識道理內(nèi)化的過程。進而又提出,“休躡著人家腳跟走,此是自得學問”,不盲從,學會體認,才能將書本知識內(nèi)化于心,轉(zhuǎn)化為自己的學問見識。

  “要體認,不須讀盡古今書,只一部《千字文》,終身受用不盡。要不體認,即《三墳》以來卷卷精熟,也只是個博學之士,資談口、侈文筆、長盛氣、助驕心耳。”呂坤認為,要真正體會領(lǐng)悟,不須讀盡古今書,“理以心得為精,故當沉潛”“天下至精之理,至難之事,若以潛玩沉思求之,無厭無躁,雖中人以下未有不得者”。呂坤明言,“體認要嘗出悅心真味工夫,更要進到百尺竿頭始為真儒”,不然,讀書若不能沉潛玩味,不能入腦入心,只“耳邊口頭也”,如同“上吐下瀉之疾,雖日進飲食,無補于憔悴”“入耳出口之學,雖日事講究,無益于身心”,更是如同“囫圇吞胡桃者也”。體認是為了涵養(yǎng)身心,因此學者應在“心上做工夫”,做到“會通解悟”,領(lǐng)悟其奧秘精要。“不由心上做出,此是噴葉學問”,任何事,不從心上去做,這就如同種樹只往葉子上澆水一樣,只是表面文章,不會有所成就。

  為學最終則是為了學以致用。呂坤認為,“讀書人最怕誦的是古人語,做的是自家人。這等讀書人雖閉戶十年,破卷五車,成什么用!”學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那讀書治學有什么用?要有所成就,應注重在內(nèi)心修養(yǎng)上下功夫,要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