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一级视频播放器免费看_日韩精品视频娱乐_黄片不卡_在线人成观看

當前位置:首頁 >> 人文精神

文章

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發(fā)稿時間:2024-01-10 15:09:0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馬奔騰

  歷史文化遺產是先民生活經驗和生存智慧的反映,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延續(xù)著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強調:“評價一個制度、一種力量是進步還是反動,重要的一點是看它對待歷史、文化的態(tài)度。”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文物、考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超過170次,他還親自調研考察了100多處歷史文化遺產。新時代以來,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快速發(fā)展,取得突出成就。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深刻內涵和重大意義需要我們認真學習和研究。

  從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高度認識歷史文化遺產

  長期以來,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常用的基本概念是“文物”“文化遺產”“民間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而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文保工作時經常使用的概念還有“歷史文化”“歷史文化遺產”。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時指出:“要增強城市宜居性,引導調控城市規(guī)模,優(yōu)化城市空間布局,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歷史文化”“歷史文化遺產”與“文物”“文化遺產”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們超越了對具體文物或非遺項目個體的強調,更加凸顯文化遺產在整體歷史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文化遺產對于文明傳承的意義。

  與此相關,習近平總書記對考古學高度關注。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考古最新發(fā)現及其意義專門舉行了集體學習。因此,文保領域基本概念的這一拓展說明黨和政府對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重視程度的提升,以及對文化遺產價值與作用認識的深化。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根基。而歷史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是中華文明傳承與延續(xù)的基礎。所以,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對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視。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定位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強調“第二個結合”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創(chuàng)新和制度創(chuàng)新。這也標志著我們黨在理論自覺和文化自信方面達到全新的高度。保護好、研究好、利用好文化遺產,從中提煉和展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更深刻地認識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文明史,是實現“第二個結合”的思想基礎。因此,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問題已經上升為關系到中華文明延續(xù)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重大理論問題。

  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fā)展的關系

  歷史文化遺產的重大價值決定我們應當努力對其加以保護,但解決好文化遺產保護與當下社會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并不容易。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處理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社會發(fā)展的關系問題。

  歷史文化遺產是伴隨時代發(fā)展不斷生成的,但現存文化遺產大多產生于農耕文明時期,當社會進入工業(yè)、后工業(yè)時代,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外來文化的沖擊使得文化遺產保護面臨重重挑戰(zhàn)。按照國際社會的普遍認識,公共和私人工程的威脅、城市或旅游業(yè)迅速發(fā)展造成的危害、土地的使用變動或易主造成的破壞,都是威脅文化遺產安全的主要因素。因此,超越眼前功利、以長遠眼光協調好保護和發(fā)展的關系就成為當下文保領域面臨的艱巨任務。2020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強調:“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但是,他也反對片面割裂保護與發(fā)展的關系。早在2003年他在浙江工作時就說過,我們強調保護,并不是對這些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捂得嚴嚴實實的,一動也不能動,而是要在堅持保護的前提下進行適度合理開發(fā)和建設,通過適度合理開發(fā)和建設來實現更好的保護。不能把保護和發(fā)展對立起來。我們還要處理好保護與發(fā)展的關系。2019年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考察時指出:“要愛惜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在保護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保護。”具體到城市建設,他反對大拆大建和崇洋媚外的行為,反對建設假古董,主張采用微觀改造、有機改造的做法。

  在保護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保護,就可以在社會快速發(fā)展的同時保留下城市和鄉(xiāng)村的歷史文化記憶,讓人們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xiāng)愁,賡續(xù)中華文脈,讓中華文明永世綿延。

  加強研究和利用

  歷史文化遺產是前人智慧的結晶,等待著我們認識和挖掘。沒有深入的研究,就難以深刻理解歷史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更談不上準確、合理的利用。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關心歷史文化遺產領域的人才隊伍建設問題。2019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強調:“要關心愛護我們的科研工作者,完善人才激勵機制,支持和鼓勵更多優(yōu)秀專業(yè)人才從事這項工作。要持續(xù)加大投入,運用先進技術加強文物保護和研究,不斷改善工作生活條件,為科研工作者開展研究、學習深造、研修交流搭建更好平臺,提高科研隊伍專業(yè)化水平。”通過加大人才隊伍建設和科學研究力度,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時代價值才能被真正揭示出來,從而做到“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建立起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以更好地展示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歷史文化遺產的利用工作,主張秉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科學理念,積極汲取其中的有益成分,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等方面都有大量成功的實踐。他在地方工作時,就喜歡通過查閱縣志了解當地情況;他注重利用文化遺產為經濟建設服務,反對把保護和利用對立起來;他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在絲綢之路遺產基礎上睿智的創(chuàng)造,推動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他反復強調中華傳統美德和紅色資源的教育意義,以為今天的民族精神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服務;他認為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tài)文化。他提出的“讓文物活起來”的理念,已成為新時代關于文物工作最鮮明的原創(chuàng)性思想。2022年全國文物工作會議確立了“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

  加強制度和法治建設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制度和法治是歷史文化遺產獲得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最可靠的保障。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制度建設和法治建設,一直大力推進相關工作。從在河北正定工作時起,習近平就有長期直接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的經歷,深知問題的癥結所在。如20世紀90年代,他在福州市深入一線,親自促成了林覺民故居和林則徐相關文物建筑的保護工作。這兩項文化遺產的保護過程頗為坎坷,而同時期福州市三坊七巷的整體保護則更為艱難,歷時十余年才告成功。

  制度建設的重點是在各層級建立高效的文化遺產管理機制。任福州市委書記期間,習近平就以林覺民故居保護為契機,努力推進文化遺產管理工作的專業(yè)化、制度化,如成立了福州市文物局,這比福建省文物局成立時間還早;規(guī)定城建項目立項時要征求文物部門的意見,加蓋市文物局的公章;設立了用搪瓷燒制的“福州瓷牌”以標明文物的身份,這一做法系全國首創(chuàng)。2017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鼓浪嶼申遺成功之后指示:“申遺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利用,要總結成功經驗,借鑒國際理念,健全長效機制,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2020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考古遺跡和歷史文物是歷史的見證,必須保護好、利用好。要建立健全歷史文化遺產資源資產管理制度,建設國家文物資源大數據庫,加強相關領域文物資源普查、名錄公布的統籌指導,強化技術支撐,引導社會參與。”

  法治是文化遺產保護的根本依靠,習近平總書記重視建立和完善有關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1995年10月27日,在習近平主持下,福州市人大審議通過了《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武夷山躋身“雙世遺”后,2001年9月29日,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了有關武夷山“雙世遺”保護的條例。2014年9月5日,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重要領域立法,確保國家發(fā)展、重大改革于法有據。”2021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專門強調要“完善政策法規(guī)”?,F在,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法治建設取得顯著進步,僅就文物保護來說,近20部相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連同200多部地方性法規(guī),初步構建起比較完善的法律制度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站在文明傳承和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高度,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態(tài)度,對文化遺產的價值與意義、保護和發(fā)展、研究與利用、制度和法治建設等問題進行了系統而深刻的闡述。他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大量汲取了歷史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智慧。他以真摯的文化情懷和強烈的文化擔當,身體力行,數十年如一日推動歷史文化遺產事業(yè)穩(wěn)步前進。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論述是我們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習近平文化思想應當關注的重要內容。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