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一级视频播放器免费看_日韩精品视频娱乐_黄片不卡_在线人成观看

當前位置:首頁 >> 法治建設

文章

首以法律形式寫明中國法域外適用制度!《對外關系法》意味著什么?

發(fā)稿時間:2023-06-29 14:29:12   來源:環(huán)球時報  

  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系法》(以下簡稱《對外關系法》)經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表決通過,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受訪法律學者28日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表示,這是新中國首部基礎性、綱領性、綜合性對外關系法律,是完善涉外法律體系、提高對外工作法治化水平的重要成果,堪稱新中國對外關系立法里程碑之作。

  里程碑之作

  《對外關系法》在結構上分為總則、對外關系的職權、發(fā)展對外關系的目標任務、對外關系的制度、發(fā)展對外關系的保障及附則等六章,共計45條。全面闡述了中國發(fā)展對外關系的指導思想、宗旨原則、任務目標,并對中國發(fā)展對外關系的各項職權分配、制度、規(guī)則等方面作出具體規(guī)定。

  聯(lián)合國國際法委員會委員、國家高端智庫武漢大學國際法治研究院特聘教授黃惠康28日在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外關系法》的出臺是新中國對外關系法治理論和實踐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具有應運而生的深刻時代背景和鮮明的中國特色。就其立法目的、立法速度、立法質量和內外影響而言,堪稱新中國對外關系立法里程碑之作。

  “制定和頒布《對外關系法》是我國應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運用法治手段維護國際秩序和促進全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霍政欣28日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表示,西方某些霸權國家奉行單邊主義和零和博弈思維,動輒以其國內法為依據,對外實施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以所謂的“法律手段”搞極限施壓、“筑墻設壘”和“脫鉤斷鏈”,嚴重危害他國主權與利益,嚴重威脅國際秩序和全球發(fā)展。中國制定和頒布《對外關系法》旗幟鮮明地表達維護以聯(lián)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的堅定決心。

  霍政欣稱,該法的頒布和實施不僅是中國涉外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也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通過自身的探索和實踐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法治化的重要成果,為維護國際秩序和促進全球發(fā)展貢獻了中國力量。

  反對濫用“長臂管轄”,首次以法律形式寫明中國法域外適用制度

  “《對外關系法》首次以法律形式寫明中國法域外適用的目的、條件和政策導向,并對外國國家、個人或組織的反制和限制措施作出原則規(guī)定,建立相應的工作制度和機制,從而構建起中國法域外適用的基本法律制度框架。”黃惠康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分析說,本國法域外適用制度是涉外法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外關系法需要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本國法域外適用是國際法認可的保護性管轄和普遍性管轄的具體體現(xiàn),是對屬人管轄和屬地管轄的補充,只要符合國際法就是合法的。

  《對外關系法》規(guī)定:國家在遵守國際法基本原則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的基礎上,加強涉外領域法律法規(guī)的實施和適用,并依法采取執(zhí)法、司法等措施,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fā)展利益,保護中國公民、組織合法權益。對于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危害我國主權、安全、發(fā)展利益的行為,我國有權依法采取必要反制和限制措施。國務院及其部門制定必要的行政法規(guī)、部門規(guī)章,建立相應工作制度和機制,加強部門協(xié)同配合,確立和實施有關反制和限制措施。

  “我們反對的是濫用‘長臂管轄’。從我國國家利益在海外拓展和延伸的現(xiàn)實和更好地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fā)展利益來看,中國法域外適用的問題日趨重要,應該理直氣壯、旗幟鮮明地積極推進。”黃惠康這樣表示。

  善用法治武器,完善法律“工具箱”

  “一體兩翼”“四梁八柱”是《對外關系法》的顯著特點。黃惠康告訴《環(huán)球時報》記者,《對外關系法》既從宏觀層面進行頂層設計,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外關系法律體系“一體兩翼”的基本格局,也從微觀層面,構筑起“四梁八柱”的法律支撐。

  這名資深國際法教授進一步解釋說,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外關系法律體系的系統(tǒng)集成為“一體”,以對外關系基本準則和對外關系職權配置為“兩翼”,形成“一體兩翼”的基本格局。該法第三章對外關系的目標任務,構成對外關系法律體系基本支撐中的“四梁”,第四章對外關系的法律制度中則明確了八大“制度性支柱”。

  霍政欣認為,該法專設一章,對中國發(fā)展對外關系的制度與規(guī)則進行了系統(tǒng)全面的規(guī)定,特別是對國際條約的實施和適用、安理會決議的執(zhí)行、依法采取反制措施、海外利益保護、對外援助以及對外執(zhí)法和司法合作等重大涉外法律問題進行了立法回應和制度安排?;粽婪Q,此舉填補了我國涉外法治領域的諸多空白,標志著我國發(fā)展對外關系進入法治化、制度化的新階段。

  2022年10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七次會議對對外關系法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草案由中央有關主管部門牽頭會同有關部門起草,由委員長會議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2022年12月30日至2023年1月28日,在中國人大網全文公開草案,征求社會公眾意見。

  2023年5月26日,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召開會議,根據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和有關方面的意見,對草案進行了逐條審議,并對草案作了修改完善。6月16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委員長會議建議將對外關系法草案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審議。6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發(fā)言人臧鐵偉在記者會上介紹稱,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將對對外關系法草案進行二審。

  在采訪中,黃惠康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強調,出臺《對外關系法》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fā)展利益,應對前所未有外部風險挑戰(zhàn)的迫切需要。隨著大國地緣政治博弈加劇,單邊霸凌主義、濫用“長臂管轄”的威脅持續(xù)增加,我們必須善用法治武器,不斷豐富和完善對外斗爭法律“工具箱”,充分發(fā)揮國際法作為國際秩序的“穩(wěn)定器”和固化制度性權利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