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jié)為什么被稱為“鬼節(jié)”
發(fā)稿時間:2021-08-24 15:10:29 來源:《國家人文歷史》 作者:柏舟
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里,中元節(jié),與上元節(jié)、下元節(jié)共同組成了“三元節(jié)”。“三元”的說法來源于古代道教。在道教中,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他們是天帝派駐人間的代表,分別在“三元日”為天帝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天官為正月十五上元賜福,地官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則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
其中,中元節(jié)最為特殊。地官的所檢重點是諸路鬼眾,因此民間又流傳七月十五地府開門放鬼魂的傳說(部分地方是七月十四,比如廣東),中元節(jié)漸漸具有了“鬼節(jié)”的意味,又適逢佛教超度亡魂的“盂蘭盆節(jié)”也在這一天,所以七月十五便成了一年之中陰氣最重的節(jié)日。
那么,你知道中國的上中下三元是怎么劃分的?
一、三元節(jié)的來龍去脈
三元節(jié)早在漢代就有。
先來說說上元節(jié),也就是家家戶戶在一起吃湯圓的元宵節(jié)。
漢代朝廷崇拜的主神,是天帝“太一”。 現(xiàn)出土最早的創(chuàng)世神話《太一生水》中,太一為創(chuàng)世神,“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漢武帝在甘泉宮修建太一祠壇,每年正月上辛夜都會在甘泉宮祭祀“太一”,這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皇帝的祭祀活動,肯定是要有排場的,每年正月十五日這一天,從黃昏開始,甘泉宮通宵達旦用盛大的燈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經(jīng)過祠壇之上,從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張燈結(jié)彩的習俗。
上元節(jié)真正作為民俗節(jié)日是在東漢佛教文化傳入后,由于漢明帝篤信佛法,聽從蔡愔的建言,敕命每年正月十五夜,在宮內(nèi)“燒燈表佛”,從此民眾效仿,都點燈供奉佛祖。
至于元宵節(jié)主食“湯圓”,那要等到宋代了。上元節(jié)這天,宋代人習慣吃叫“圓子”的食物,后來演變成今天的湯圓。
再來說說中元節(jié),它本來源自中國上古時代的自然信仰,天子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禮儀。《儀禮·覲禮篇》記:“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瘞。”夏末秋初是即將收獲的日子,因此人們要在這一天祭祀田地之神、感謝大地母親的饋贈,并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禮記·月令篇》說:“是月也(七月),農(nóng)乃登谷,天子嘗新,先薦寢廟。”在收獲的季節(jié),天子還象征性地以新谷祭祀祖廟,表達對祖先的敬意。后來,夏末秋初祭祖的活動,自上而下,從天子影響到諸侯,從諸侯影響到民間。
起初,祭祀的日期并不確定,后來逐漸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后,一般是立秋后第一個月圓的望日,秋氣新來的陰盛之時。
最后說下元節(jié),它是道家“水官大帝解厄旸谷帝君”的誕生日。這一天是水官一年一度的工作匯報日,他要根據(jù)對人間的考察,錄奏天庭,為人解厄。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并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號稱“謝平安”。連天庭都在為人解厄,那人間朝廷也要有樣學樣,于是朝廷有禁屠及延緩死刑執(zhí)行日期的規(guī)定。
道教稱天、地、水為“三元”,出自《云笈七簽》卷五十六:
“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氣,生成人倫,長養(yǎng)萬物。”
北宋呂原明《歲時雜記》記載,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認為,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魏晉道家則以“三官”與時日節(jié)候相配,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生。于是,各地紛紛建起三官廟、三官殿,三元節(jié)的習俗便從此流傳于民間。
二、中元節(jié)的文化核心
中元節(jié)明明是祭祀田地之神的節(jié)日,怎么后來變成了“鬼節(jié)”?
中元節(jié)這天,天子在感謝大地母親饋贈的同時,還去祭祀一下祖廟,表達對祖先的敬意。這是因為中國有著慎終追遠、事死如生的傳統(tǒng)。早在周代,祭祖活動就已經(jīng)形成定制。
在中國文化中,逝去的祖先只是意味著逝者的另一種存在形式,《韓詩外傳》記載:“鬼者,歸也。”《禮記·祭義》寫道:“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斃于下,陰為野土。其氣發(fā)揚于上為昭明。”鬼只是生命的回歸,回歸并不等于終結(jié),而是回到未有生命之前的寂靜和暗涌。
古人還認為,人的肉身才是陰氣的聚集,人的精神卻恰恰是陽氣的律動,肉身叫“魄”(比如“體魄”一詞),精神叫“魂”,魂屬陽,魄屬陰。靈魂脫離了陰森重濁的臭皮囊(魄),自然變得陽光燦爛、虎虎生風,“陰魂”其實恰恰是“陽魂”。于是,從宗教本能出發(fā),中國人早就開始把死去的人“神化”,并作為祭祀敬拜的對象。
所以,活人是可與亡靈溝通,向其祈求賜福。他們認為人死了仍可住在家中,故要設(shè)靈位;也可住在墓穴,故要選好地;更可住在陰間,故要燒物品。為了向死者表示尊敬,他們制造了許多儀俗和厚禮,使死者靈魂安心,也可蔭庇子孫平安得福。他們還認為祭祀與祈禱可使孝道與宗教信仰合二為一,所以具有宗教意義的祖先靈位是與其他神像放在一起。不但早晚能看見,更是禍福與共的存在,也成為生活困難及問題祈求之處。
儒家更是強調(diào),孝道為人倫之本,它的具體表現(xiàn)就是敬親尊祖,而對逝世親人的尊敬則表現(xiàn)于祭祀,故此儒家對“生孝死祭”十分重視,因此有所謂“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說明祭祖是孝的組成部分,具有強烈的倫理價值、社會價值和宗教價值。以及“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在倫理上有不忘本的深層意義。
總之,在中國文化中,祭祀祖先是人為追溯其祖源而展現(xiàn)對生命本質(zhì)與價值意識的一種外在形式,旨在教導人民認識誠、信、忠、敬、愛人如己、事死如生等等為人的情義。
所以,中元節(jié)的文化核心就是敬祖盡孝。
但是,由于鬼是人變的,鬼與人之間并沒有“心靈”的鴻溝。這種異質(zhì)而同構(gòu)的特性,使得民間文學的鬼不僅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還有人的貪婪、猥瑣、懶惰等缺點,影響中國人在后來容易接受道教的陰間、佛教的地獄中有惡鬼這樣的概念,為中元節(jié)變成“鬼節(jié)”打下思想基礎(chǔ)。
三、中元節(jié)變成“鬼節(jié)”
《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于其日夜講誦是經(jīng),十方大圣,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
道教為了把救贖的思想跟中元節(jié)綁定,還特地把儒家的圣人帝舜請來做中元地官赦罪清虛大帝。史載,舜是黃帝的八代孫,母死后父再娶,繼母生了兒子象。全家人都很不待見他,設(shè)計要把他害死,但是他屢次逃命成功,還以德報怨,仍然孝順生父和繼母。舜后來在歷山耕作,在雷澤網(wǎng)魚,在河濱制陶,人們追隨他,他的孝舉逐漸聞名天下。三十歲時,堯帝將兩個女兒嫁給舜,并禪讓帝位給他。
因為道教把舜變?yōu)榈澜檀笊?,而舜事親至孝,所以中元節(jié)又叫“孝子節(jié)”。
在中元節(jié),紀念祖先最常見儀式是燒紙錢。據(jù)說,東漢蔡倫發(fā)明造紙術(shù),因而財源滾滾來。其兄嫂見財心起,東施效顰地造起紙來,由于急功近利,結(jié)果紙質(zhì)差劣,無人問津。蔡倫嫂子心生一計,自己睡在棺材里,叫家人哭得死來活去,并同時焚燒賣不出去的紙。準備好后,她趁鄰居過來慰問時,忽然從棺材里醒過來,說自己本已到陰間受盡折磨,后來家人燒了紙給她,這些紙到了陰間,成了紙錢,她因此免受折磨,更贖回了性命,返回陽間。一傳十,十傳百,老百姓都知道燒冥紙給死去的人,可以讓他們在陰間有個錢傍身,可以穿得暖、吃得飽。
表面上看,這是一個成功的商業(yè)營銷案例,但這里蘊含了道教的重要理念:人出生時借了筆錢,過世時往生者的親戚得還錢。至于燒的錢是紙錢,那就明顯是造紙術(shù)發(fā)明之后的事情了。
后來佛教傳入,將盂蘭盆節(jié)跟中元節(jié)進行融合。傳說盂蘭盆節(jié)因“目連救母”而生,故事有許多版本,目前流傳最廣的大概是這一版本:
目犍連得到神通后,卻看見自己的母親因為生前做了壞事而在餓鬼道受苦,為了拯救母親,他求助于佛陀,佛陀便教他念 “盂蘭經(jīng)”,“盂蘭”即倒懸的意思,可以救母親倒懸之苦。只要一念此經(jīng),四方諸神都會前來,共同拯救其母。
他的母親被救出鬼門關(guān)時,所有鬼魂都隨之而出,因此得通過咒文念佛把祭拜的貢品轉(zhuǎn)化成食品,讓餓鬼們飽食一頓,安心回去。
佛教借中元節(jié)將印度的地獄概念帶到中國,并把錢變成功德,通過儀式轉(zhuǎn)化成送給祖先的東西。而道教后來也進行類似儀式,戴上佛教帽,念咒文(梵文),打手印,佛道相互影響,難分清楚。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中元節(jié)變成了糅合儒、佛、道三教因素而創(chuàng)造的節(jié)日,它是中古時代三教融合的典型例證。
也正因如此,民間逐漸將中元節(jié)這一祭祀祖先的節(jié)日稱為“鬼節(jié)”。
這些民間信仰已經(jīng)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逐漸被現(xiàn)代人所淡忘。拋開民間的鬼神傳說,我們反而可以回到中元節(jié)的初衷——緬懷祖先,借由這一天,表達對過往親人的思念,將最初的“仁孝”來代代傳承下去。
友情鏈接: 中國政府網(wǎng) 國務(wù)院新聞辦公室 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 人民網(wǎng) 新華網(wǎng) 中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研究會 騰訊網(wǎng) 搜狐網(wǎng) 光明網(wǎng) 中國改革論壇 中國新聞網(wǎng) 澎湃新聞網(wǎng) 鳳凰網(wǎng) 經(jīng)濟參考網(wǎng) 人民論壇網(wǎng) 中宏網(wǎng) 千龍網(wǎng) 網(wǎng)易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 北青網(wǎng) 中國記協(xié)網(wǎng) 求是網(wǎng) 國家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辦公室 央廣網(wǎng) 中國青年網(wǎng) 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 中國日報網(wǎng) 中國人大網(wǎng) 中國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