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一级视频播放器免费看_日韩精品视频娱乐_黄片不卡_在线人成观看

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體制

文章

當代中國青年婚戀難的現(xiàn)實

發(fā)稿時間:2021-05-10 14:36:06   來源:人民論壇網(wǎng)   作者:穆光宗

1、婚戀難成普遍現(xiàn)象

第一,單身人口增多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除上文提到的“龐大”的單身群體,結婚率的逐年下降和離婚率的逐年上升也很能說明問題。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和民政部的數(shù)據(jù),從2013年開始,中國的結婚率逐年下降。2019年,全國結婚率為6.6‰,比上年降低0.7個千分點。另外,結婚率也出現(xiàn)了明顯的區(qū)域差距,經濟越發(fā)達地區(qū)結婚率越低。與此同時,離婚率逐年上升,從2005年開始,中國的離婚率從未降過。2019年,全國離婚率上升到3.4‰,比上年增長0.2個千分點。一般而言,流動人口的單身率高于當?shù)氐某W∪丝?,這些單身人口不少是“被單身”。當下,“擁有一個家”依然是很多人的夢想。

人口性別失衡這個社會大背景是脫單難、婚戀難的重要人口學原因。因為出生人口性別比的長期失調,我國積累了大量的男性單身人口,人口學稱之為“婚姻擠壓”。在一夫一妻婚姻匹配的模式下,可婚男性相對過剩人口是客觀存在的,是無論如何難以消除的單身人口現(xiàn)象。從個體的角度看,誰能婚配成功似乎是一個概率事件,但總有一個相當數(shù)量級的男性可婚人口被擠壓出婚姻市場,這個群體主要以低婚配優(yōu)勢(低顏值、低地位、低收入、低文化)的草根男性和流動男性為主。

但還有很多具體而微的直接原因影響著青年的戀愛、結婚狀況。由于婚戀成本上升,工作壓力大,生活節(jié)奏快,閑暇時間少,社交圈窄小,學制長等原因,越來越多的“80后”“90后”被迫晚婚或單身。

第二,婚姻的市場化、物質化和商品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為結婚準備房、車和彩禮已經成為當代青年婚戀難的壓力源。在一些城市相親角,多數(shù)女性關注的主要是男方有沒有城市戶口、有沒有房子和車,年收入等,婚戀難并非虛言。而且可以看出,在婚姻市場上,對男青年的期望更高,他們的壓力也更大。

婚戀難的經濟因素十分重要,相愛是兩個年輕人的事,結婚卻是兩大家子的事。“萬紫千紅一片綠”這句順口溜說出了一些地方男方娶媳婦要出的彩禮錢,多少有情人皆是因為雙方彩禮談不攏而一拍兩散。

第三,中國已經進入重視婚姻自由、人格尊嚴和婚姻質量(生活滿意度)的時代,這是當下低結婚率和高離婚率現(xiàn)象的可靠解釋。盡管婚戀難是不爭的事實,但多數(shù)青年仍然愿意等待而不是將就,當代青年將有無感覺、是否有感情和今后的婚姻質量放在了重要位置,擇偶最看重健康和能力,寧缺毋濫是青年男女的共識。

此外,有些大齡獨生子女還不知道怎么與異性溝通和相處。當代青年婚戀主體是“80后”“90后”“00后”,其中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原生家庭對他們的人格發(fā)育有深刻的影響:一些人習慣于以自我為中心,難以與異性融洽相處;還有一些青年不懂得接納他人,不愿意承擔家庭責任,還不具備成家立業(yè)的能力。

總體來看,當代越來越多的婚戀問題正在顯現(xiàn):可愛可親可意可配的結婚對象難尋難找,追求婚姻質量的聲音越響,落單的概率也就越高;個別地方結婚彩禮節(jié)節(jié)攀升,獨生女時代不少男青年做“上門女婿”;流動青年和空巢青年普遍存在;結婚率下降,單身和啃老現(xiàn)象增多,離婚率上升;初婚年齡延長,晚婚晚育普遍,婚內生育率低迷不振,少子化趨勢難以阻擋,等等。

2、當代青年的婚戀觀

當代青年的婚戀問題是一個系統(tǒng)性問題,是社會經濟發(fā)展大系統(tǒng)中的小系統(tǒng)問題。這是一個價值觀多元化、亂花迷眼的轉型時代,相對傳統(tǒng)觀念中的“門當戶對”,當代青年擇偶呈現(xiàn)出多元化特點。當代部分青年對婚姻的期望恐怕是外貌主義、物質主義、浪漫主義、攀比主義和本位主義的疊加。

一般而言,婚姻的目的有著綜合的考量:一是滿足兩情相悅和合法的性的需要,二是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的需要,三是相互扶持和生活依靠,婚姻家庭可以給人安全感、排除孤獨感。既有傳統(tǒng)的文化壓力,亦有實際的生活考量。根據(jù)多項調查反映的情況來看,當代青年婚戀主流價值觀呈現(xiàn)的似乎仍是傳統(tǒng)的面目,即講究門當戶對(條件相當)、以愛情為基礎、以彩禮為前提。但深究之下,不難發(fā)現(xiàn)當代青年婚戀的“現(xiàn)代性”:物質豐裕的時代使得當代青年更加重視住房、私家車、家庭財富、彩禮等物質基礎,并有攀比心理,重視外貌顏值,強調人品、性格、個性、脾氣等影響婚姻質量的個體因素,但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夫妻相處之道、婚姻經營之道、家庭和合之道。有調查發(fā)現(xiàn),男女雙方其實各有期待:女性一般注重男性的責任心與上進心,希望其有家庭責任擔當。而男性則更加看重對方溫柔孝順的品質。

有被單身者發(fā)出一問:“談什么戀愛啊,一個人不好嗎?”這是一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問題,似乎是回問,也似乎是自問。結婚是否必要,不能不說與生育關系密切,特別是當“丁克”文化逐漸蔓延之時。結婚已經不再是人生的一道必答題,而可以是一道選答題,“如果準備生孩子,結婚就比較必要,如果不要孩子,結不結婚其實無所謂”,持這樣觀點的人其實不少,這是理解獨身主義的一個依據(jù)。由于社會對非婚生子仍有歧視和偏見,所以合法的婚姻關系成了婚內生子的保護傘。也就是說,現(xiàn)代婚姻保留了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的工具性價值和兩情相悅、互相需要的情感性價值。

婚戀觀的代際沖突和親子沖突若隱若現(xiàn)。當代青年婚戀難的背后還有一個可敬可憐的群體,就是漸漸老去的父母們,他們往往比自己的孩子還著急。一旦孩子過了“三十而立”的關口,就不免心急如焚、閑言碎語起來:“都老大不小了,怎么還不找對象”,甚至可能下死命令:“春節(jié)前務必脫單!”由此也帶來長輩脫單要求和部分青年獨身主義的某種沖突。不難發(fā)現(xiàn),在當代青年的父母身上,固守著傳統(tǒng)的婚姻價值觀;但在當代青年身上,卻洋溢著現(xiàn)代婚戀價值觀——單身自由又無圍城之困。

當代青年婚戀重視質量,重視內在的匹配度、心靈的契合度,重視性格與認知的契合度,這是婚姻品質的基本保證,但客觀上也無疑增加了婚戀的成本和成功的難度?,F(xiàn)代的婚姻之所以脆弱——離婚率升高和婚內出軌皆為不爭事實,則在于過分重視顏值和物質等外在的東西,加之外在的誘惑又太多太強,忽視了婚姻共同體的經營和夫妻在婚戀修行中的內省和成長——從小我走向大我,從私我走向無我,從分別之我走向共同之我。

3、傳統(tǒng)文化中的婚戀之道

挖掘“齊家治國平天下”傳統(tǒng)文化的正能量極為必要。幸福的婚姻必有其成功之道,優(yōu)質的婚姻應該以感情為基礎,以責任為紐帶,以信仰為動力,即以互敬互愛、家庭和睦為基石,以苦樂與共、養(yǎng)兒育女為責任,以家國天下、光耀門楣為己任?;閼僦谰褪且幚砗没橐雠c家庭內外的人際關系和兩性關系:婚姻關系是兩性關系,家庭關系還包括親子關系,一是處理好夫妻關系,二是處理好夫妻雙方跟雙方原生家庭的關系,三是處理好圍城外社會中的兩性關系。

國學大家張中行先生在《婚姻》一文中說:“世間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等級,婚姻也是這樣。以當事者滿意的程度為標準,我多年閱世加內省,認為可以分為四個等級:可意,可過,可忍,不可忍。”“可意”的婚姻,就是稱心如意,但理想婚姻概率低,可遇不可求。“可過”,就是雖某些方面不甚滿意,但日子可以過下去。“可忍”,就是不太滿意但仍處于能夠忍受的程度。之所以要忍,可能是另一半的錯誤或者不足尚可原諒;可能是為了孩子和老人著想,不得不忍;或者如果“不忍”,自己沒有更好出路。所以“忍辱”是開闊心胸、建設婚姻家庭共同體、有效解決問題的重要路徑。“不可忍”,就是感情破裂,夫妻走向對峙,在一起就是煎熬,只有分手才能解脫。

根據(jù)觀察與思考,本文以為,現(xiàn)實的婚姻大致有三種狀態(tài):

其一,上品婚姻。其特征是志同道合、彼此尊重、生活融洽、愛情長青、彼此信任、風雨同舟。即使遇到意見不一致的時候也能夠平等溝通、換位思考、達成共識。假定取值范圍定為0100分,如果夫妻雙方的總體滿意度平均達到90分及以上,則可稱之為上等婚姻。一般來說,這樣的婚姻需要擁有真愛的感情基礎、良好的個人修養(yǎng)甚至有較好的經濟條件。真正優(yōu)質的婚姻,一是取決于婚前的感情基礎;二是取決于婚后的相處之道,即能否相互負責、相互珍惜、互讓互諒。

其二,中品婚姻。其特征是有感情基礎,有不和諧和缺憾的方面,磕磕碰碰、爭吵沖突但又終能化險為夷,總體上能夠相濡以沫、白頭偕老,各方面是有同有異、同異各半。此乃能夠共擔婚姻家庭責任、生活有煙火氣的現(xiàn)實婚姻,日子平淡、彼此忠誠但能化解感情危機,多數(shù)婚姻大抵如此。如果夫妻雙方的總體滿意度平均達到6089分之間,則可稱之為中等婚姻。

其三,下品婚姻。其特征是感情基礎不堅固,貌合神離,夫妻雙方性格和三觀明顯不一致,沖突頻率較高,各方面大異小同,生活的基調是湊合和忍受。感情有裂縫甚至愛情已經死亡,徒有婚姻的外殼,感覺是忍受湊合著過日子,沖突加劇或許會接近離婚的邊緣?;橐龅慕怏w對當事人和家庭的其他成員或許是解脫,也或許有傷害。如果夫妻雙方的總體滿意度平均達不到60分,則可稱之為下品婚姻。

婚姻是夫妻共同體,家庭是夫妻、親子、父母組合成的生活共同體。婚姻之道是家庭之道的核心,本文提出的基本原則是:婚前選對人,婚后做對人?;榍斑x對人即婚前要看準愛人,看準人品、性格、價值觀適合一起生活的人,所謂婚前睜大雙眼就是此意;婚后做對人即婚后須做對自己,在婚姻共同體中時刻加強自我反思和個人修養(yǎng),所謂婚后要睜眼看自己正是此意。何謂選對人,人品應沒大問題,同時三觀沒有嚴重沖突、性格合得來、感情有基礎。何謂做對人,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以情感召、以德服人,勇于擔當、樂于奉獻。防止錯誤的婚戀觀對自身和家庭的傷害。自我主義、享樂主義、啃老主義、物質至上主義的婚戀觀多少存在問題,需要防范。這幾個“主義”都是偏重了個人感受和利益訴求?;閼僦谰驮谟谡莆蘸米约汉蛺廴斯餐砷L的節(jié)奏,善于平衡和拿捏好各種關系,保持好“度”和“底線”。

歸根結底,“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合適的就是最好的,這是至理名言。而且,理想的婚戀一定以真感情為靈魂和基石,其他外貌、年齡、地位、財富等外部條件都不甚重要,人畢竟不是物欲動物,而是情感動物和高級生靈。婚姻固然需要形而下的物質,但更需要形而上的情感。

展望未來,隨著人口少子化、老齡化和空巢化的發(fā)展,低欲望社會將如期而至,結婚率將繼續(xù)走低,單身主義和不育文化也將廣泛蔓延。如何引導青年在多樣化的社會中保持正確的婚戀觀,是我們當下應該思考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