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一级视频播放器免费看_日韩精品视频娱乐_黄片不卡_在线人成观看

當前位置:首頁 >> 改革人物

文章

劉邦為何格外重用張良

發(fā)稿時間:2020-07-07 14:41:07   來源:學習時報  

  《資治通鑒》記載,陳勝義軍失敗之后,景駒被擁立為楚王,駐扎在陳留。這個時候的張良也拉起一支百十來人的隊伍,準備去投奔景駒,結(jié)果在去陳留的路上遇到了劉邦,于是就歸屬了他,劉邦授予張良掌廄將之職。一心為韓國復仇的張良為什么會歸屬劉邦?《資治通鑒》記載說,張良多次用《太公兵法》的道理向劉邦獻策,劉邦很賞識他,常常采用他的計策。張良向其他人講述《太公兵法》,那些人都不能領(lǐng)悟。張良因此說道:沛公大概就是所謂的天賦之才吧!于是便留下來不再他往。

  張良不僅容貌俊美,而且身體也像林黛玉一樣體弱多病,未曾獨自領(lǐng)兵打仗,而是經(jīng)常以出謀劃策的謀臣身份,時時跟隨在劉邦身邊。那么,在劉邦與項羽的楚漢相爭過程中,張良都作了哪些貢獻呢?

  關(guān)鍵時刻,出謀劃策

  作為劉邦的高級參謀,張良總能在關(guān)鍵時候給劉邦指點迷津,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但在一心一意為劉邦服務的同時,他首先解決了一個兩難的問題。

  張良雖然愿意為劉邦效力,但是他的心中還存著復興韓國的故國情懷。項梁在薛地擁立楚懷王之后,張良趁機勸說項梁同意立韓成為韓王。項梁接受了張良的建議,派張良去尋找韓成并立為韓王,項梁還任命張良為韓國的司徒。張良讓韓王成與劉邦結(jié)為盟友關(guān)系,這樣張良就兩頭兼顧了。此后隨著戰(zhàn)爭的深化,韓王成逐漸成了劉邦的附庸。張良圓了復國夢,從此一心一意為劉邦服務。

  張良為劉邦順利進入關(guān)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楚懷王確立了“先入關(guān)中者為王”的政策后,劉邦被委以入關(guān)的重任。但是其他各路人馬也虎視眈眈。為了避開重兵把守的函谷關(guān),劉邦決定繞道南陽從武關(guān)進入關(guān)中。南陽郡守堅守宛城,劉邦就想繞過宛城快速通過。張良趕緊勸止,說:您雖然想要盡快入關(guān),但是目前秦軍尚兵多勢眾,且又據(jù)險頑抗,倘若現(xiàn)在不攻下宛城,一旦宛城守敵從背后夾擊,前面又有強大的秦軍阻擋,將是很危險的!建議劉邦佯裝撤軍,然后又連夜率軍抄小道返回,將宛城重重圍住。大軍撤而復回,宛城郡守失去斗志,他的舍人陳恢面見劉邦,劉邦接受了陳恢的建議,南陽郡守舉城投降,被劉邦封為殷侯。此后劉邦率軍西進,所過城邑望風而降,劉邦命令軍隊所過之處不得擄掠,秦民皆喜。

  劉邦入關(guān)中的最后一個障礙就是峣關(guān)。劉邦就想強攻。張良說:秦軍還挺強大的,不可輕視。希望您先派人上山去多多張掛旗幟,作為疑兵,再命酈食其、陸賈前往游說秦朝將領(lǐng),對他們加以利誘。秦將果然想與劉邦的軍隊聯(lián)合。劉邦打算準許他們聯(lián)合的請求。張良又說:這還只是那些將領(lǐng)想要反叛秦朝,恐怕他們的士兵還不會服從。不如就乘著秦軍麻痹大意時攻擊他們。劉邦于是領(lǐng)兵襲擊秦軍,在藍田的南面大敗秦軍。接連兩戰(zhàn),秦軍土崩瓦解。劉邦得以最先入關(guān)中。

  進入咸陽后劉邦想留在咸陽秦宮享受。樊噲勸他不聽。張良說,秦朝因為不施行仁政,所以您才能夠來到這里。而為天下人鏟除殘民之賊,應如同喪服在身,把撫慰人民作為根本?,F(xiàn)在剛剛進入秦的都城,就要安享其樂,這即是人們所說的“助桀為虐”了。況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望您能聽取樊噲的勸告!劉邦于是率軍返回霸上。說明這個時候的劉邦對張良確實是言聽計從。

  鴻溝議和之后,張良和陳平力主劉邦乘勝追擊,這才加速了項羽的敗亡,這也可以說是在關(guān)鍵時刻為劉邦指點迷津。

  舉重若輕,化險為夷

  劉邦入關(guān)之后聽信別人的意見,封鎖函谷關(guān),等于和項羽公開亮劍了。項羽一怒之下要攻打劉邦。危難時刻,張良的人脈救了劉邦。項伯連夜給張良通風報信,然后張良陪著劉邦赴鴻門宴。鴻門宴的具體情節(jié)大家都知道。這里要強調(diào)的是,張良才是鴻門宴整個進程的掌控者。沒有張良,就沒有鴻門宴這一出,劉邦連向項羽申訴的機會也沒有;鴻門宴陷入僵局,是張良讓樊噲闖進去,一番慷慨激昂的話,說得項羽啞口無言,局面就此緩和;劉邦從鴻門宴借口逃脫,又是張良善后,他告訴項羽:“沛公禁不起酒力,無法來告辭,謹派臣張良捧上白璧一雙,以連拜兩次的隆重禮節(jié)敬獻給將軍您。”項羽說:“沛公現(xiàn)在哪里呀?”張良道:“他聽說您有要責備他的意思,便抽身獨自離去,現(xiàn)在已經(jīng)回到軍中了。”項羽就接受了白璧,放到坐席上。劉邦就此躲過一劫。

  鴻門宴固然驚心動魄。但勸劉邦及時加封韓信也可以說是又一次力挽狂瀾。韓信討封,劉邦覺得韓信有乘人之危之嫌,剛要拒絕,張良和陳平趕緊暗踩劉邦的腳,劉邦馬上醒悟,同意加封韓信為齊王。加封韓信為齊王,避免了韓信倒戈的最壞情況的發(fā)生,化險為夷。只不過,這次可謂于無聲處聽驚雷。

  項羽戲亭分封,張良又積極聯(lián)絡賄賂項伯,為劉邦要到漢中的封地,使劉邦再入關(guān)中有了跳板。劉邦去南鄭就封,張良又建議劉邦燒掉子午棧道,以此迷惑項羽。這都是張良的功勞。

  劉邦重入關(guān)中,張良寫信給項羽說:漢王失去應得的封職,想要得到關(guān)中,一實現(xiàn)先前的約定就會停止作戰(zhàn),不敢東進了。接著又把齊國田榮、梁地彭越反叛楚國的文書送給項王,說:齊國想要同趙國一起滅掉楚國。項羽于是因此無西進之意,而向北去攻打齊國。

  這里有一個問題我們要交代一下,項羽為什么對張良的話深信不疑?我們要知道,項羽出身于楚國將軍世家,張良出身于韓國相國世家,他們都是六國貴族后裔,都有共同的出身背景;項羽和張良一樣身負國恨家仇,都有為先人復仇的共同愿望;此外,項羽和張良一樣,都是有血性之人,張良博浪沙刺秦舉世皆知,項羽對張良自然是惺惺相惜。所以張良的話項羽自然深信不疑。

  運籌帷幄,明確戰(zhàn)略

  張良的運籌帷幄,集中表現(xiàn)在他為劉邦所做的三大戰(zhàn)略規(guī)劃上。

  下邑畫策。劉邦統(tǒng)率56萬諸侯軍,被項羽3萬精兵突襲大敗,劉邦一路狼狽奔逃,一直到下邑才安定下來。劉邦問群臣說:我想舍棄函谷關(guān)以東地區(qū)作為封賞,你們看有誰可以與我共同建功立業(yè)呀?張良道:九江王英布,是楚國的一員猛將,他同項王之間有些隔閡;另外彭越正聯(lián)合齊王田榮在梁地起兵反楚。這兩個人可以立即使用。再就是漢王您的將領(lǐng)中,唯有韓信可以托付大事,獨當一面。如果您要把關(guān)東的地方作為賞地,賞給這三個人,楚國即可以打敗了!這就是下邑畫策的核心內(nèi)容。下邑畫策是一次戰(zhàn)略總體規(guī)劃決策,這一戰(zhàn)略建立在對敵、我、友三方力量分析的基礎上,強調(diào)運用間敵與統(tǒng)戰(zhàn)策略,四方合力,使項羽四面受敵,最終徹底殲滅項羽。張良提出,第一步要策反英布,這樣既削弱了項氏集團,又建立起漢軍的南翼戰(zhàn)線,使項羽的大后方受到威脅。第二步要拉攏彭越,彭越是搖擺不定的中間勢力,彭越所處的梁地是項羽的心臟地帶,彭越歸漢,可以破壞項羽的后勤保障,使項羽腹背受敵,疲于奔命。第三步要放手重用韓信,開辟北翼第二戰(zhàn)場,韓信有獨當一面的統(tǒng)帥之才,這樣既是人盡其才,更主要的是北翼戰(zhàn)場才是決定雙方實力此消彼長的關(guān)鍵所在。第四步,劉邦自己正面阻敵,牽制項羽,只要守住滎陽、成皋一線,項羽就不能踏入函谷關(guān)半步,最終項羽必然力竭兵疲,走投無路。事實證明,楚漢相爭正是完全按照張良的下邑畫策進行的,顯示了張良的遠見卓識。

  借箸代籌。劉邦手下謀臣很多,張良之外,酈食其、陳平、隨何、陸賈等人都能各盡其能。張良屬于戰(zhàn)略規(guī)劃者,其他謀士獻計,凡可行者,劉邦依計而行,張良并不爭功。眾人思慮不及或有誤,張良則親自出面,諫阻劉邦。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借箸代籌,阻止劉邦接受酈食其的分封建議。楚漢戰(zhàn)爭期間,漢三年春夏,項羽急攻滎陽,劉邦難以抵擋。這時酈食其提出分立六國之后以樹黨援的建議。劉邦認為可行,命人刻制諸侯大印,準備命酈食其去實施。大印已經(jīng)刻好,張良從外面回來謁見劉邦。劉邦當時正在吃飯,說道:子房,你快過來!賓客中有人為我策劃了削弱楚國實力的計策。隨即把酈食其的建議告訴了張良,說:你看怎么樣呀?張良道:誰為陛下謀劃了這個計策?陛下統(tǒng)一天下的大事要完了!劉邦說:這話從何說起呢?張良答道:我請求借用您面前的筷子,來為您指劃一下目前的形勢。張良一口氣提出了不能分封的八條理由,核心觀點就是分封已經(jīng)不適應當前的形勢。張良最后說:如若大王真的采用了那位賓客的計策,那么統(tǒng)一天下的大事可就真的完了!劉邦聽了這番話后飯也不吃了,吐出口中的食物,罵道:這個書呆子幾乎壞了我的大事!立即下令趕快銷毀那些印璽。為了說清楚自己的觀點,張良每說出一條理由,就拿出一根筷子,八條理由就集成了八根筷子,八根筷子放在一起,非常形象地展示出了劉邦如果分封即將面對的困難局面。所以劉邦立刻便明白了此中的利害關(guān)系。“借箸代籌”這一成語典故后世成了為帝王扶危濟困、籌劃良策的代名詞。張良這個時候已經(jīng)走出了自己的復國情結(jié)。他已經(jīng)看出來,天下大勢在于統(tǒng)一,分封思想和做法都已經(jīng)落伍了。在《資治通鑒》中,司馬光專門引用了荀悅的觀點評論這件事。荀子認為,凡確立決定勝負策略的方法,要點有三:一是形,二是勢,三是情。所謂形,說的是得與失大體上的趨向;所謂勢,說的是對臨時情況靈活應付和對進與退隨機應變的形勢;所謂情,則指的是心意志向上堅定還是懈怠的實際心理。所以采用的策略相同,所干的事情相等,而取得的功效卻各異,即是由于這三個方法運用得不同的緣故。荀子在詳細分析了楚漢相爭過程中諸侯王的封與不封的利弊得失和效應之后,指出:“故曰:權(quán)不可豫設,變不可先圖;與時遷移,應物變化,設策之機也。”荀子總結(jié)說,應事的權(quán)宜機變是不能夠預先設計的,事態(tài)的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是不能夠拿事先做好謀劃應對的;與時俱進,因時制宜,是制定策略的關(guān)鍵。

  定都長安。劉邦稱帝之后,一開始定都洛陽。結(jié)果齊人婁敬面見劉邦,婁敬告訴劉邦,關(guān)中才是定都的形勝之地。但是包括劉邦在內(nèi)的功臣集團都是關(guān)東人氏,他們都想離家近些。劉邦和項羽一樣,也搞不清楚其中的利害關(guān)系。所以他對婁敬的說辭將信將疑。關(guān)鍵時候,他又問計張良。張良說:洛陽雖然有這樣穩(wěn)固的地勢,但它的中心地區(qū)狹小,方圓不過幾百里,田地貧瘠,四面受敵,因此這里不是用武之地。而關(guān)中地區(qū)東有崤山、函谷關(guān),西有隴山、蜀地的岷山,沃野千里,南有巴、蜀的富饒資源,北有胡地草場畜牧的地利。倚仗三面險要的地形防守,只用東方一面來控制諸侯。倘若諸侯安定,即可通過黃河、渭河水路轉(zhuǎn)運天下的糧食,西上供給京都;如若諸侯發(fā)生變故,也可順流而下,足夠用以轉(zhuǎn)運物資。這就是所謂的堅固的城墻千里之長,富庶的天然府庫之國啊。婁敬的建議是對的。聽了張良的話,劉邦當即決定定都關(guān)中,營建長安。

  盡管張良不喜歡功名利祿,劉邦分封功臣,卻給了張良超越其他所有功臣的待遇,讓他自己選擇齊地三萬戶作為封地。張良說:我希望封得留地就足夠了,不敢承受三萬戶的封地。劉邦于是便封張良為留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