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非常規(guī)”救災
發(fā)稿時間:2020-06-04 14:11:55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崔慶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年過六十的范仲淹轉(zhuǎn)任杭州,領浙西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但等待范仲淹的卻不是樂享清福,而是嚴峻的考驗。
平抑物價
公元1050年,北宋的兩浙地區(qū)發(fā)生饑荒,災情發(fā)展很快,出現(xiàn)了“殍殣枕路”的悲慘景象。更令人擔心的是,糧價失控,迅速上漲到每斗120文錢,超過了原來的3倍。如何應對此次大災,是擺在范仲淹面前的一道考題。
按尋常思維,以穩(wěn)為先,必先以強硬措施壓制糧價,然而范仲淹反其道而行之。一是主動漲價,將杭州官方糧價提升至每斗180文錢,比當時的市場價足足高出50%。二是主動告知,派人出城廣而告之,迅速向周邊市場擴散杭州糧價偏高的特大新聞,到杭州賣糧有利可圖成為坊間共識。三是沿江求糧,散布消息的人主要沿江而行,兩浙是漕運重地,沿江多有糧物倉儲之備,消息精準投放,很快收到了良好效果。遠近商賈聞利而動,不分晝夜地向杭州運糧,糧因價而多,價因量而降,民因足而穩(wěn),保障了糧食市場的供需平衡和價格平衡,為救災創(chuàng)造了扎實基礎。
此舉看似神來之筆,實則是對兩浙地理民情了然于胸的結(jié)果。江浙久為富庶之地,民間廣有余糧,缺的是調(diào)度有方,造成局部嚴重供應不足。范仲淹應對災情,不僅祭出價格利器,還“發(fā)粟及募民存餉”,一方面有序發(fā)放官方儲備,另一方面募集民間糧物,“為術(shù)甚備”,多管齊下,考慮周全,有效緩解了杭州災情。
樂業(yè)安居
荒年賑災大難,能夠妥善解決糧食問題已經(jīng)殊為不易,但范仲淹考慮的顯然不僅于此。糧食不能停,民也不能閑,事情還要辦,如何一舉多得呢?還是得順勢而為。“吳人喜競渡,好為佛事”,這是當?shù)氐膬纱竺袼祝吨傺蛷闹忻翡J地找到了恢復社會生產(chǎn)的方法。
范仲淹素來崇尚清簡,此時卻一反常態(tài),每日出游西湖之上,不負大好春光,此舉是為鼓勵民眾外出游樂,帶動商業(yè)。他還鼓勵民間大力舉辦劃船競渡賽事,于是從春到夏,“居民空巷出游”,樂享湖光山色。手中有錢,才能心中不慌。范仲淹還“以工代賑”,興建工程。江南佛事興旺、寺廟眾多,范仲淹召集各家住持方丈,為他們分析形勢,“饑歲工價至賤”,大興土木正當其時。于是各家寺廟紛紛雇傭工匠,興建、翻修工程紛紛上馬。官方和民間遙相呼應,開始翻修倉庫和官吏宿舍,每天雇傭工匠多達千余人。
范仲淹深知民情民俗,因勢利導,敢于作為,治下杭州在荒年里卻熱火朝天。“是歲,兩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百姓不愁吃、不愁穿,有活可干,有錢可賺,儼然安居樂業(yè)景象。
大公之道
大公生威,大公生智。自古以來,執(zhí)政智慧多來自大公之心。公元1045年,新政受挫后,范仲淹被罷免參政知事,轉(zhuǎn)任多地,再也沒能返回京城。在第二站鄧州,他寫下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激蕩古今多少豪杰。在第三站杭州,仍未有絲毫偷閑之心,為政一方、殫精竭慮。
正是深懷廟堂之任、江湖之憂,范仲淹才能果斷采取“非典型”救災政策,似嬉實正,卻引來上峰嚴厲彈劾,“不恤荒政,嬉游不節(jié),及公私興造,傷耗民力”。胸襟坦蕩,才會無懼無惑,他親自起草奏章,解釋救災各項政策的最初考慮和現(xiàn)實效果,是非自有公論。
大公無私,大公有恒。范仲淹初到杭州,親近子弟曾商議為其購置田產(chǎn),以備安享晚年,但被嚴詞拒絕。同年,他卻開出大手筆,在家鄉(xiāng)購買良田千畝,成立范氏義莊,全部收入用于贍養(yǎng)、資助族人。
友情鏈接: 中國政府網(wǎng)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 人民網(wǎng) 新華網(wǎng) 中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研究會 騰訊網(wǎng) 搜狐網(wǎng) 光明網(wǎng) 中國改革論壇 中國新聞網(wǎng) 澎湃新聞網(wǎng) 鳳凰網(wǎng) 經(jīng)濟參考網(wǎng) 人民論壇網(wǎng) 中宏網(wǎng) 千龍網(wǎng) 網(wǎng)易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 北青網(wǎng) 中國記協(xié)網(wǎng) 求是網(wǎng) 國家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辦公室 央廣網(wǎng) 中國青年網(wǎng) 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 中國日報網(wǎng) 中國人大網(wǎng) 中國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