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一级视频播放器免费看_日韩精品视频娱乐_黄片不卡_在线人成观看

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改革絮語

文章

中國是傳統(tǒng)的禮儀之邦

發(fā)稿時間:2020-03-30 14:14:46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鄭艷

  “揖讓雍容,猶勝于世之強霸”——

  中國是傳統(tǒng)的禮儀之邦,禮儀制度在我國歷史上曾是維系社會生活秩序的重要規(guī)范,也是中華文化中色彩最為濃厚、影響最為深遠的重要內(nèi)容。禮制遍及人們?nèi)粘I畹姆椒矫婷?,比如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等。而在這些禮儀制度之中,“作揖”禮雖然僅僅是社會交際中比較細小的禮節(jié)之一,卻也具有豐富的形式和深刻的意義,這次疫情讓“作揖”禮有所復(fù)歸。

  “作揖”是古代社會交際中較為常見的禮節(jié)行為,至今仍在沿用?!墩f文解字》釋“揖”為:“攘也。從手咠聲。一曰手箸胸曰揖。”“攘”即推,由此“揖”的意思也就是雙手抱拳前舉。《康熙字典》中又有:“按攘同讓,增韻,遜也。”也就是說,“揖禮”表達的是人際交往中一種比較謙遜的態(tài)度,因而也有“揖讓”的說法:“揖讓雍容,猶勝于世之強霸。”

  一般說來,“作揖”時雙手抱拳是有規(guī)定的,即右手握成拳頭,左手五指伸開成手掌狀,包住或者蓋住右手,這樣的作揖手勢才是“吉拜”。相反的話,如果右手成掌、左手握拳,則為兇拜,這種作揖方式一般只用于吊喪之中。這種區(qū)別的源起也是一種誠意的表示,因為大多數(shù)人右手為主手,在攻擊他人的時候主要使用右手,作揖時左手在外,而將用于攻擊的右手蓋在里面,這與握手時通常使用右手的道理一樣,是一種友好的表示與真誠的傳達。

  關(guān)于“作揖”的起源,民間流傳著一個比較有趣的故事:很古很古的時候,猿猴們過著群居生活。一百為伍、五十成群地分布在各個山林里。猴群與猴群之間,有時為了爭奪果實,就互相毆斗起來,常常是勝為主、敗為仆。打贏的一方就到敗了的一方的樹上摘果子。摘得多了、好了便罷,摘得不好或少就又打。一打,那些敗的猴子就雙手合在一起,向?qū)Ψ绞┒Y。這樣一來,勝了的猴子,感到這是敗了的猴子在請求他高抬貴手,也就不打了。

  從此,猴群與猴群之間,或猴與猴之間,見面就做這個動作。一是表示問候,二是表示他們之間無冤無仇。后來,人們把這個動作叫“作揖”,一直延續(xù)了幾百萬年。到現(xiàn)在,變成了人們之間的握手。

  這個故事雖然有很大演繹的成分,但是民眾觀念中“作揖”禮所蘊含的意義與價值卻也可見一斑。從歷史上看,作為禮儀形式的“揖禮”大約起源于先秦。古代文獻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作揖形式還有“拱揖”“高揖”“長揖”“三揖”等。“拱揖”,即拱手作揖,由于兩者都有手部的動作,因而經(jīng)常被連在一起使用。南宋文字學(xué)家戴侗在其作品《六書故》中釋“揖”為“拱手上下左右之,以相禮也”,意為作揖即是雙手抱拳上下左右晃動的動作。清代學(xué)者閻若璩在對《論語·述而》的注釋中也提到:“古之揖,今之拱手。”其實,拱手與作揖原本是兩種不一樣的禮節(jié),拱手僅僅是拱手抱拳而已,而作揖一定要加上身體的彎曲動作。宋代學(xué)者王虛在其兒童教育書籍《訓(xùn)蒙法》中即寫道:“揖時須是曲其身,以眼看自己鞋頭。”對此,明末來華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也描述過其所見的“作揖”禮:“在正式拜訪時或常常是朋友們在街上相遇時,他們也如上述那樣把手縮在袖子里,彎著腰低下頭來。在幾個人相聚在一起時,他們大家也同時進行這種日常的致意。這個習(xí)慣叫作作揖。”

  從文化傳統(tǒng)的角度講,“作揖”禮已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其中包含了人們的觀念與認(rèn)識;而從現(xiàn)代文明的角度講,“作揖”禮也有其復(fù)興與傳承的必要性和功能性。當(dāng)代尋根文學(xué)代表作家韓少功曾比較詳細地歸納了作揖的好處:一是衛(wèi)生,施受雙方完全沒有身體接觸;二是省時,一拱手頃刻之間可以一當(dāng)十乃至當(dāng)百;三是優(yōu)美,可以抬首挺胸、立身如柱、氣宇軒昂、雄姿英發(fā),伸出手高懸臂抱拳一合;四是自主,任何人想出手就出手,想什么時候出手就什么時候出手,完全不受對方目光及其眼神的制約。由此看來,“作揖”禮也不是沒有繼續(xù)施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