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影響久遠的中國傳統(tǒng)道德觀念
發(fā)稿時間:2020-03-09 12:02:56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曹蘭勝
儒家“觀物比德”依據(jù)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生產狀態(tài),以自然物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比征人的道德品質,關照人的人格形成,遵從人的形象思維并開創(chuàng)“物我一體”境界,影響著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生活交往和道德觀念,成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道德治理的有效形式,維系著中華民族歷經數(shù)千年而不斷的文化脈搏和文明屬性。
關照人的人格形成,引領道德規(guī)范
從先秦到宋明,儒家在建構中國傳統(tǒng)道德體系的過程中,建構了一個由士人人格、君子人格、賢人人格和圣人人格等構成的結構嚴密且差等有序的人格體系,起到了對軸心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引領作用。儒家秉承人對天地靈氣和萬物精華的承襲,引入“觀物比德”,以山水、金玉、松竹梅蘭菊等喻人格,有效塑造著人的道德本我、自我和超我,引領道德規(guī)范。
以山水喻人格,塑造道德本我。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因為山有剛毅挺拔且高尚無私的品質,象征著君子人格的重要內容。而水之柔美,讓孔子感嘆道“夫水大遍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儒家視山水之剛柔有如天地,對其“畏威”,更“畏德”。以山水喻人格,是從生命復歸的角度,將個人的人格養(yǎng)成與道德本我的傳統(tǒng)自然觀融為一體,展現(xiàn)了道德本我。
以金玉喻人格,塑造道德自我。金子密度高、光亮、抗腐蝕且稀有。在中國古代金子充當了貨幣的角色,而且成為從平民到帝王所追逐和仰慕的財富和權勢象征。在人格方面,金子被喻為人對道德規(guī)范的堅守度,產生了“以金喻堅”“烈火見真金”“真金不怕火煉”等說法。同時,針對光潔細膩的玉,在中國古代社會早有“古之君子必佩玉”的風氣,甚至產生了“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現(xiàn)象。金玉以其獨有特性被比附于道德規(guī)范的社會屬性和人的人格價值,促進了每個個體為道德理想獻身的自我追求。
以松竹梅蘭菊喻人格,塑造道德超我。一是松,孔子開啟了以松比德的先河。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天氣極寒時,植物大多凋零,松柏仍舊挺拔不落,以此比附人的堅貞不屈。二是竹,常綠不衰,中通外直。蘇軾好詠竹,“與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豈獨不見人,嗒然遺其身。其身與竹化,無窮出清新。莊周世無有,誰知此凝神”,稱頌竹子般的耿直人格。三是梅,“一生只為梅花惱”的王冕,借梅喻志,追逐“窮則獨善其身”的儒家士人品質。四是蘭,有“人為萬物之靈,蘭為百花之英”之說??鬃咏o予其“蘭當為王者香”的至高文化地位。五是菊,在傳統(tǒng)社會中一直是吉祥之花、長壽之花和隱逸之花,象征著不慕榮利、安貧樂道及獨具風骨的品質。如鐘會在《菊花賦》中以“何秋菊之可奇兮。獨華茂乎凝霜”贊嘆其傲霜的精神特質。
開創(chuàng)“物我一體”境界,維護道德底線
在儒家看來,德即“天地自然之德”。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不是認識論上的主客體關系,而是存在論上的一體化關系,即“物我一體”。“物我一體”是道德的升華,也是儒家“觀物比德”的境界追求。
創(chuàng)設“格物致和”的物境,鑄牢道德底線權威力?!抖Y記·大學》中提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物境即為格物之境。在儒家看來,天道與人道是共存互通的。“人道”源于“天道”,道德有著基于人性本真及生存需要的最低層次的底線。它以為人之根本維系著社會最基礎的公序良俗。所謂“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天賦人道,人世之理在同自然界的發(fā)展中異質同構,共同鑄就了道德底線確立的形上依據(jù),也成就了其權威力。儒家“格物致和”的物境開啟了道德底線從首境到終境的權威力鑄牢路徑。這樣一來道德底線實現(xiàn)了由天道到日常生活的合法性保障,發(fā)揮了道德底線的力量推動,鑄牢了道德底線權威力。
營造“深得其情”的情境,鑄牢道德底線向心力。儒家?guī)煼ㄗ匀唬瑥淖匀唤缰屑橙∩钪腔?,從自然物中感悟天道人倫和建立道德底線。情境是道德底線從產生到發(fā)展都無法脫離的環(huán)境條件。儒家以“禮”促進“深得其情”的情境營造。“禮”作為道德底線外向化的表達形式,在我國古代宗法社會中曾被視為一種“積極的法治”。它有著齊民化俗的作用,直接影響著社會風氣和道德價值取向。通過“禮”,人與人之間實現(xiàn)了進一步的交流和交往。“禮”成為了承載人們道德情感的重要方式,促進道德底線在心中的信念意識增強,播撒仁愛思想,自覺抵制沖擊道德底線的意識和行為。
建立“美善統(tǒng)一”的意境,鑄牢道德底線精神力。“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創(chuàng)作于兩千多年前的樂舞《韶》美妙絕倫,展現(xiàn)了堯舜禪讓中的道德情懷,孔子認為其是盡善盡美的。而《武》展現(xiàn)的是戰(zhàn)爭和殺戮,雖宏偉震撼,但孔子認為是盡美卻未盡善??梢?,儒家追求的“美善統(tǒng)一”意境是從維護人的生命和生存需要開始的。“美”僅是外在形式,“善”才是具體的道德底線內容。建立“美善統(tǒng)一”的意境,可以克服“美而不德”和“德而不美”的現(xiàn)象發(fā)生,激勵人們敢于追美向善。為此,孔子還給出了“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達成路徑,引領人們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jù),以仁為依靠,積極通過各種方式實現(xiàn)“美善統(tǒng)一”意境,鑄牢道德底線精神力。
友情鏈接: 中國政府網(wǎng)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 人民網(wǎng) 新華網(wǎng)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 騰訊網(wǎng) 搜狐網(wǎng) 光明網(wǎng) 中國改革論壇 中國新聞網(wǎng) 澎湃新聞網(wǎng) 鳳凰網(wǎng) 經濟參考網(wǎng) 人民論壇網(wǎng) 中宏網(wǎng) 千龍網(wǎng) 網(wǎng)易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 北青網(wǎng) 中國記協(xié)網(wǎng) 求是網(wǎng) 國家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辦公室 央廣網(wǎng) 中國青年網(wǎng) 中國經濟網(wǎng) 中國日報網(wǎng) 中國人大網(wǎng) 中國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