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一级视频播放器免费看_日韩精品视频娱乐_黄片不卡_在线人成观看

當前位置:首頁 >> 人文精神

文章

先進文化與中國之治

發(fā)稿時間:2020-02-12 17:00:26   來源:中國文化報   作者:馬建輝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這一論斷深刻闡明了先進文化(這里專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下同)與中國之治的關系,使我們可以較為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中國之治的內在肌理與精神質地。

  一

  中國之治踐履先進文化。

  中國之治巨大成功的理論基石或者說指導思想,就是作為先進文化皇冠上的明珠的馬克思主義。一切制度皆以理論和價值為內在支撐,有什么樣的理論、有什么樣的價值取向,就有什么樣的制度。而理論和價值取向正是文化之精要和本質之所在。

  因此,正確理解先進制度所催化的中國之治,就必須深刻把握先進文化。先進文化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航燈,又是其內在的發(fā)動力量。恩格斯說:“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同樣,一個民族要想走在時代的最前列,站在發(fā)展的最高峰,也一刻不能離開作為先進文化精髓的科學理論的指導。

  中國是學習大國、學習強國,這是先進文化發(fā)展的依托和優(yōu)勢。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跟我們相比,對科學理論、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進入到國民教育全序列。我們的大多的高校有馬克思主義學院,我們全國各地的很多科研機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我們黨有專門的理論刊物作為黨中央的機關刊物,我們的最高智庫設有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在當代中國,只要是達到高中畢業(yè)水平的,都或多或少地懂一些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和道理。

  應該說,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和宣傳,使我們國家人民的理論素質普遍得以提升,這是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所以發(fā)達的重要原因,也為中國之治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二

  人民主體原則,是先進文化和中國之治的共同旨歸。

  毛澤東曾指出:“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這時起,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偉大的勝利的中國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大革命,已經復興了并正在復興著偉大的中國人民的文化。”可以說,當代中國的先進文化就是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主義以后在其指導下喚醒、重構和復興起來的人民文化。

  先進文化是以人民為主體的文化,先進文化的社會主義性質與人民主體具有高度的同質性和同構性。因此,先進文化更強調對于人民的“共同性”的塑造,倡導通過實現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來實現個體的利益和價值訴求。如今,先進文化建設使共同理想、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夢深入人心,中國人凝聚力、向心力空前增強。正如《決定》所指明的,“堅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

  中國之治,鮮明地體現著先進文化的人民主體精神,其第一原則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治國理政的重要論述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一個核心命題,他多次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這樣的治理理念和治理實踐的高度統(tǒng)一,就把社會建構成一個具有明確中心關系的系統(tǒng)。顯然,這正是國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之所在。實際上,也只有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之治,才是良性的,才具有可持續(xù)性,才能夠占據道義的制高點,成為長青的事業(yè)。

  三

  制度化,是從先進文化到中國之治的中介。

  先進文化真正形成治理力量或治理能力,既在于其天然的道義上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更在于以國家意志使之制度化,最終使之成為人們日用不覺的生活準則。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實,“觀乎人文”,并不能直接“化成天下”,中間還應有一個“制禮作樂”作為中介。“制禮”,就意味著制度化。制度化的文化,更容易促進人們的文化自覺,推動人們遵循文化秩序、認同文化所蘊含的價值體系和價值觀。先進文化必須進入制度構建才能形成更為長久和有效的精神力量、治理效能。

  《決定》在闡述“堅持和完善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時,講了五個方面,即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權益保障制度,完善堅持正確導向的輿論引導工作機制,建立健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tǒng)一的文化創(chuàng)作生產體制機制。這樣的成套的或者說成體系的文化制度安排,一方面,可以使先進文化從抽象到具體更有效地得以落實、落地;另一方面,也使中國之治從具體到抽象獲得更有力的支撐和引領。

  列寧在其《哲學筆記》中指出:“僅僅‘相互作用’=空洞無物,需要有中介(聯系)。”同樣,如果我們只講先進文化跟中國之治“相互作用”,也是蒼白而空洞的。因為欠缺有力的中介,相互作用就不能真正地、現實地發(fā)生?,F在,《決定》強調構建作為中介的制度化環(huán)節(jié),就使先進文化對于中國之治的作用和聯系可以結結實實地發(fā)揮和確立起來。

  四

  先進文化制度化為中國之治打造觀念領域的基礎設施。

  “經國序民,正其制度”“用禮義以成治”。國家治理的實質是使一個社會成為有序社會,使一個國家可以沿著正確道路、朝著正確方向前進。先進文化,也正在這樣的意義上,成為中國之治的引領性力量和要素。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意識,是社會系統(tǒng)得以正常運轉、社會秩序得以有效維護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任何一個國家要想治理有序,都應有其穩(wěn)定的主導文化取向,特別是穩(wěn)定的價值觀取向,這是整合多樣化社會意識的基石。

  因此,文化的制度化,實際是文化取向的制度化。價值觀是其實質與內核之所在。先進文化的實質與內核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文化制度建設則可謂以先進文化推動中國之治的基礎設施。

  我們以核心價值觀的制度化構建為例:2013年《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出臺,對落實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進行全面部署,其中提到將其“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落實到經濟發(fā)展實踐和社會治理中”,提出“法律法規(guī)是推廣社會主流價值的重要保證”,要把核心價值觀“貫徹到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實踐中,落實到立法、執(zhí)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各個方面”,用法律的權威來增強人們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2016年出臺《關于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推動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guī),強化社會治理的價值導向。2018年又印發(f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立法修法規(guī)劃》,再次對推動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guī)作出具體規(guī)劃和部署。這些文件形成了發(fā)揮核心價值觀治理效能的長效機制。也可以說,正是有了這樣的常抓不懈的制度建設,有了這樣完善的基礎設施,核心價值觀才得以穩(wěn)定地發(fā)揮其引領社會思潮、整合社會意識的治理效能。

  當代中國之所以能夠守正創(chuàng)新、行穩(wěn)致遠,“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就在于她的根在人民中扎得深,國家治理架構的基礎設施建得好、建得牢。可以想象,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的指引下,包括文化制度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將日益走向自覺、走向完善和定型,而這一基礎設施建設的紅利,將有力支撐我們迎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