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一级视频播放器免费看_日韩精品视频娱乐_黄片不卡_在线人成观看

當前位置:首頁 >> 改革史話

文章

寬廣的視野研究新中國史

發(fā)稿時間:2019-09-25 14:44:4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作者:張清俐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經(jīng)過幾代人努力,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70年波瀾壯闊的發(fā)展歷程所鑄就的新中國史,為當代中華民族邁向偉大復興、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強大精神激勵。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一新的歷史方位,亟須學界深化中國當代史研究,以不斷完善的新中國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解讀好、闡釋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圍繞新中國史研究相關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全國政協(xié)委員張星星。

  新中國史研究不斷走向成熟

  《中國社會科學報》:伴隨新中國的成立與發(fā)展,我國學者在新中國史研究領域經(jīng)歷了逐漸發(fā)展和成熟的歷程。請您簡要回顧一下這一發(fā)展歷程的階段性成就。

  張星星: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啟了中華民族歷史的新紀元。20世紀50年代,學界曾對新中國史研究做過初步嘗試。比如由河北北京師范學院歷史系三年級師生編寫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南開大學歷史系編寫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中國科學院河北省分院歷史研究所與天津部分高等院校教師發(fā)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講授提綱(初稿)》等。但受當時歷史條件影響,這些著述存在明顯的局限性。

  1978年的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和同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做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jīng)濟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zhàn)略決策,實現(xiàn)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歷史轉折。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認真審議并一致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成為黨和國家總結過去、開辟未來的重要里程碑,同時也為開展新中國史研究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礎。學術界也由此打開了努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生動局面。

  從1983年開始,國家有組織地啟動了全面反映新中國歷史的大型系列叢書《當代中國》的編纂工作。在此之前的1982年5月,胡喬木在青年社會科學工作者座談會上提議,要組織力量編寫若干專著,對新中國成立以來各條戰(zhàn)線的歷史經(jīng)驗做出有科學價值的總結。為落實這一倡議,中國社會科學院制定了編寫出版《當代中國》大型叢書的具體方案,組織力量落實《當代中國》叢書的編纂工作。叢書選題大致分為綜合性、部門行業(yè)性、專題性、地區(qū)性以及重要人物傳記等五個類別,編纂出版工作歷時15年,至1998年基本完成,先后出版150余卷,200多冊,約1億字,3萬余幅圖片,包容了大量確鑿可靠的歷史資料,并做了實事求是的分析,成為一部全面記錄新中國歷史的大型叢書,為深入研究新中國史奠定了堅實的史料和研究基礎。

  在這些工作的基礎上,1989年即新中國成立40周年前后,新中國史研究達到一個高潮,初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學科框架。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新中國史研究。1990年,由中央黨史領導小組報經(jīng)中共中央批準,正式成立了當代中國研究所。此后,新中國史的研究和編纂工作開始步入有組織、有計劃、有領導的新發(fā)展階段。1991年,成立了以出版國史研究成果為主要任務的當代中國出版社。1992年,創(chuàng)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1994年,專業(yè)學術期刊《當代中國史研究》(雙月刊)創(chuàng)刊。

  國史學科的體制化建設與學術研究的繁榮,在相互促進和良性互動中取得了新的發(fā)展。特別是在1999年新中國成立50周年前后,新中國史研究形成了一個新的高潮。全面記述新中國史的單卷本專著有10余種,還出版了數(shù)卷以至十數(shù)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長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通鑒、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全鑒等大型叢書,以及各領域各時期的專門史或?qū)n}史等,覆蓋領域更加廣泛,研究深度和學術質(zhì)量也有一定提高。

  進入21世紀后,新中國史研究和學科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2001年《當代中國研究所2001—2004年科研規(guī)劃》發(fā)布,推動新中國史編纂和研究進入新發(fā)展階段。在2009年新中國成立60周年前后,一批新版或再版單卷本國史研究著作相繼問世。2012年9月,由當代中國研究所歷時20年編寫而成,經(jīng)中央審定批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由人民出版社和當代中國出版社聯(lián)合出版。該書在重大問題的把握、歷史線索的勾勒、重要事件的記述、經(jīng)驗教訓的總結、主要觀點的準確性、歷史資料的可靠性等方面,都是一部具有權威性的國史著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中央多次強調(diào)要認真學習國史。為加強國史學習、教育和宣傳,新中國史研究進一步向廣度和深度拓展。2013年,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組織編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出版。2015年,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成果,當代中國研究所編寫的、更適合于普通干部群眾閱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簡明讀本》,由學習出版社出版。2016年,該書英文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并推向海外市場。同年,當代中國研究所組織編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叢書”,由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

  70年來,我國廣大國史研究工作者和相關學者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以中共中央關于重大歷史問題的科學總結為依據(jù),弘揚中華民族治史修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借鑒國內(nèi)外相關學科的有益經(jīng)驗,篳路藍縷,開拓創(chuàng)新,取得了引人矚目的學術成果,奠定了較為扎實的學科基礎,形成了系統(tǒng)完整的學科體系。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

  《中國社會科學報》:近年來,新中國史研究領域關注和思考的熱點問題有哪些?

  張星星:經(jīng)過國史研究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新中國史研究取得了顯著成績,在許多重大的學科建設問題上基本形成了共識,同時也存在著認識上的差異。

  第一,關于學科定位。學者們基于不同的考慮,對此有一定的認識分歧。朱佳木在《共和國史、當代史與現(xiàn)代史三者關系的思考》一文中,深刻分析了學術界對新中國史、中國當代史和中國現(xiàn)代史三個概念存在的不同認識及其歷史原因,主張將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中國歷史稱為中國現(xiàn)代史或中國當代史,正式列入國家學科名錄。這一觀點得到廣大國史工作者的贊同和支持。

  第二,關于研究主線。所謂“主線”,就是貫穿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始終,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發(fā)展走向的主要歷史脈絡。關于對新中國史研究主線問題的不同認識,實際上涉及對新中國史研究對象和范圍問題理解上的差異。從狹義上說,新中國史主要是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政權建立和發(fā)展的歷史;從廣義來看,新中國史研究應該包括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變遷。只有從廣義上來認識,才能正確地把握新中國史的研究范圍和研究主線。

  第三,關于歷史分期。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的發(fā)展和演進,關于新中國史的分期問題,存在著許多不同的認識,比如“七階段分期法”“五階段分期法”“四階段分期法”“三階段分期法”“二階段分期法”等。歷史分期是新中國史研究中的重要課題,而新中國史又是一個仍在不斷發(fā)展的過程,分期問題只能繼續(xù)做動態(tài)性研究,各種不同的分期方法可以在平等的學術討論中共同促進認識深化。

  第四,關于歷史主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科學地認識新中國史的歷史主流,對于正確把握新中國史研究的政治方向和學術方向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把握這一主流,就是要深刻闡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fā)展中國;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增強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和信心。

  《中國社會科學報》: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您認為,當前應如何持續(xù)推進新中國史研究?

  張星星: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建立和發(fā)展起來的新型人民共和國,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實踐、運用和發(fā)展。新中國史研究要認識和把握新中國的奮斗歷程、成功經(jīng)驗和發(fā)展規(guī)律,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科學指南。要站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高度,研究和總結新中國史,就要有更加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信仰,有更高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更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

  一切科學的理論創(chuàng)新,都是理論邏輯與歷史邏輯的統(tǒng)一,既包含著系統(tǒng)的理論思考,也凝聚著深厚的歷史規(guī)律和歷史經(jīng)驗的積淀。要科學闡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必須通過系統(tǒng)而深入的歷史研究,深刻揭示蘊含在科學的理論邏輯之中的歷史邏輯,為宣傳和貫徹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提供深厚的歷史支撐。要深入研究新中國的歷史發(fā)展,總結新中國發(fā)展的歷史經(jīng)驗,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開闊視野,把當代中國的發(fā)展放在中華民族漫長而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放在當代世界風云變幻的時代進程中,來考察和研究,這樣才能使新中國史研究適應時代、國家、社會和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要求。

  民族復興進程與世界發(fā)展大勢

  《中國社會科學報》:應該如何看待新中國史與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關系?

  張星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治制度和社會主義基本經(jīng)濟制度的建立,是中華民族歷史翻天覆地的巨大飛躍,同時也是對中國五千年文明史新的繼承和延續(xù)。1938年,毛澤東就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fā)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chǎn)。這對于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使古老的中國煥發(fā)了新的生機,使近代以來飽受欺辱和蹂躪的舊中國以嶄新的姿態(tài)站立在世界舞臺上,推進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外交、國防等全面發(fā)展,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崇高歷史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發(fā)展,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chuàng)新成果的科學指導,同時也離不開中華民族經(jīng)濟、政治、文化、國土、資源等歷史的基礎和積淀。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是對中國歷史、中華民族歷史的繼承和發(fā)展,只有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fā)展放在中國歷史、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的基礎上,放在中華民族解放和復興的偉大進程中來研究和考察,才能更深刻地把握新中國的發(fā)展規(guī)律,才能從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蘊上喚起人民群眾的愛國主義認同。

  我們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核心,認真學習和繼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同時,實現(xiàn)中華文化在新世紀的歷史性飛躍。

  《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fā)展也離不開中國。如何從世界格局中來考察和認識新中國史?

  張星星:近代中國是在世界先進國家率先建立起機器大工業(yè)、社會化大生產(chǎn)和資產(chǎn)階級民族國家的情況下,被動地卷入世界歷史潮流的,其結果就是近代以來遭受到幾乎所有世界列強的侵略、掠奪和蹂躪,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走過了痛苦和曲折的道路。中國革命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興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新世界格局下走向勝利的。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中,中國較早地成功推翻了帝國主義的壓迫,建立了獨立自主的人民共和國,改變了世界歷史進程,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從世界歷史進程這一大坐標系來考察和認識新中國史,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新中國的輝煌成就和偉大創(chuàng)造。

  中國共產(chǎn)黨是善于從世界歷史發(fā)展潮流中把握中國革命和中華民族發(fā)展方向的執(zhí)政黨。在新時期,中國以開放的胸懷逐步走向世界,世界也逐步走進中國,中國與世界更加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面對磅礴的世界大勢和復雜的國際形勢,如何審時度勢,趨利避害,抓住機遇,迎接挑戰(zhàn),是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必須關注的重大問題。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潮動,我們必須提高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的能力,在深入研究和總結歷史經(jīng)驗的基礎上,不斷了解新情況,研究新問題,總結新經(jīng)驗。在復雜的國際交往中掌握駕馭復雜局勢的本領,卓有成效地維護國家主權和經(jīng)濟、政治、文化安全,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國家利益。

  更加全面生動展現(xiàn)國史圖景

  《中國社會科學報》:新中國史尚是年輕的歷史學科。未來要加強新中國史研究三大體系建設,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張星星:同傳統(tǒng)歷史學科的優(yōu)勢相比,新中國史學科在基礎理論、應用理論和學科史等方面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在學科基礎理論方面,雖已有關于新中國史的學科內(nèi)涵與外延、理論與方法等的研究和探討,但還缺乏系統(tǒng)的科學闡釋和一致的學術認知,這嚴重影響了學科定位的清晰化和學科體系的完備。我們要認真學習傳統(tǒng)歷史學科的學科建設經(jīng)驗,在繼承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借鑒各學科的有益經(jīng)驗,建立健全嚴格的學術規(guī)范,進一步加強學科建設,為新中國史研究奠定更加堅實的學科基礎。

  在新中國史研究中,法制史、科技史、教育史、社會史、外交史等中觀領域的研究仍然薄弱,各領域中大量個案的微觀研究還存空白。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fā)展歷程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歷史資源,有著極為廣闊的研究領域和發(fā)展空間。要將豐富多彩的歷史片斷整合成全面系統(tǒng)的歷史記述,我們必須努力拓寬新中國史的研究視野,既要研究高層的核心政治,也要研究基層的社會個案;既要研究文本的決策措施,也要研究實踐的發(fā)展歷程;既要研究全局的重大問題,也要研究局部的個別事件;既要研究宏觀的經(jīng)濟運行,也要研究微觀的經(jīng)營管理;既要研究理性的社會意識,也要研究感性的公眾心理;既要研究人文社會,也要研究自然變遷。新中國史的許多研究領域還是沒有被開發(fā)的處女地,需要通過進一步拓寬研究視野,加強對比較薄弱的社會生活領域的研究,加快推動新中國史向“通史”方向轉化,更加全面、生動、豐富多彩地展現(xiàn)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圖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