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為何不愿當頭
發(fā)稿時間:2019-07-18 14:02:48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王兆貴
秦朝末年,繁重的徭役和嚴酷的刑律,加劇了民眾的負擔,激化了社會矛盾。國破家亡的六國貴族,特別是楚人的舊部,對秦朝原本就心懷不滿,秦二世的昏庸讓他們愈發(fā)激憤難忍,于是便借助沸騰的民怨加入了反抗的洪流。隨著大澤鄉(xiāng)首義的烽火漸趨燎原之勢,錯過押送徭役期限的劉邦,也在芒碭山起義。占據沛縣后,當地德高望重的老者,推舉賢能公道的蕭何當頭,蕭何婉言謝絕,一力舉薦劉邦做沛公。那么,蕭何為何不愿當頭呢?
謹慎自省
蕭何不愿當頭,是發(fā)自真心的,并非出于謙讓。關于蕭何的身世,《史記》只是承襲《漢書》的描述,寥寥數筆帶過。他從政前的經歷,正史中能夠查到的資料不多。從零散記載中大致可以看出,年輕時的蕭何,盡管是縣令手下的刀筆吏,卻不像是貧民出身。他熟諳史籍、文書、律法,既能駕馭行政事務,又能恪守職業(yè)道德。照此推斷,蕭何出身雖非豪門,也算中等水平的小康之家,抑或書香門第。劉邦稱帝后,以蕭何功最高,封萬戶侯,父母兄弟十余人均獲封賞??梢?,蕭何一族并非小戶人家。清代修纂的《江南通志》里說,蕭何舊宅在豐縣城東門一處最偏僻的地方;豐縣博物館現(xiàn)存的蕭何故宅記事碑也是這樣記載的。這處所謂的故宅,當是他為官之初所建。及至他做相國期間,“置田宅必居窮處,為家不治垣屋”。這樣做,用他的話說:“后世賢,師吾儉;不賢,毋為勢家所奪。”兩相對照,雖然看不出蕭何的家世淵源,但也足以說明,蕭何崇尚節(jié)儉,以求自愛自保。這種恪守淡泊、不事奢華、甘為人梯、秉持公允的心性,貫穿于蕭何一生,念茲在茲,無時或忘,從中也可以讓我們照見蕭何所以不愿當頭的內在動機。
蕭何不愿當頭,首先是因為他沒有野心。從蕭何在各種場合的言行舉止看,不論情勢對他有利還是不利,他都能權衡利弊,從不作非分之想。蕭何一心想做個太平官,但拿下沛縣后,太平官做不成了,而且也沒退路了,只能一不做二不休,拉起隊伍保家守土。按理說,不論從資歷上還是從能力上,蕭何都有資格當頭。由他來做首領,可以說是順理成章,當之無愧。不僅父老鄉(xiāng)親們看好他、信賴他,就連劉邦也服氣。但就蕭何的資質和秉性而言,骨子里就沒有當出頭鳥的念頭,不愿冒著滅族的風險主事。于是便剖明心跡,一力推舉劉邦當頭,并竭誠協(xié)助他穩(wěn)定民心,徐圖大業(yè)。他在輔佐劉邦的過程中,不貪戀富貴,不越權爭功,留給世人的更多的是納賢、薦賢、讓賢的佳話。
蕭何不愿當頭,更多的是出于審慎。當時的蕭何,是家人中唯一吃皇糧的,自然要考慮后路。盡管我們不能說蕭何膽小怕事,但他待人處事周到細密,有時甚至還趨于保守,卻是不爭的事實。劉邦的隊伍草創(chuàng)初期,勢單力薄,立足未穩(wěn),至少同秦軍遭遇過兩場生死對決。每到瀕臨絕境,蕭何都主張保存實力,以圖后計??蓜顓s絕不退縮,硬著頭皮死磕。當然,蕭何的規(guī)勸不是沒有道理,這兩場惡戰(zhàn)幾無勝算,即便險勝,也是重創(chuàng)之下死里逃生。劉邦問大家怕不怕死,幾位鐵哥們都說不怕死。只有蕭何說,我怕死??膳滤烙杏脝?既然怕也是死,不怕也是死,不如拼死一搏,說不定還能活下來。這種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膽魄,蕭何是不具備的。及至坐到相國的位子上,蕭何就更是如履薄冰,謹小慎微。
慧眼識人
蕭何不愿當頭,還因為他心里沒底。芒碭山上下來的這幫人,就是一群烏合之眾,連綠林響馬都不如。即便后來打了幾場勝仗,也還不是一支像樣的隊伍,比起朝廷正規(guī)軍和嚴整的項家軍,差了不止一兩個檔次。從以往的結交中,蕭何深知劉邦重交情,講義氣,不怕事,能成事,號召力強。盡管如此,他對于這樣一個草臺班子,究竟能夠走多遠,心里是沒底的。有人說蕭何有預見,有遠見,料定劉邦能得天下,就言過其實、倒因為果了。蕭何最初看好劉邦,力推劉邦,的確有眼光,但也并非神機妙算,而是走一步看一步,漸次看準的。就當時情勢而言,他只是覺得劉邦更適合領軍打頭,凝心聚力,卻未必料到他將來必能定鼎天下。
蕭何不愿當頭,同他心理上的自我地位有很大關系。蕭何是個識時務的智者,很清楚自己的斤兩,知道自己適合干什么,能夠發(fā)揮多大作用。秦監(jiān)郡御史來當地督查公務,發(fā)現(xiàn)蕭何的辦事能力和考核成績均佳,打算入朝進言征調蕭何,經他再三辭謝,才沒被調走。蕭何為何不愿入朝做官,司馬遷沒說??v覽蕭何的一生,通讀蕭何的為人,原因可以給出多種,可以說,蕭何眷戀故土,想一直在家鄉(xiāng)為父老盡綿薄之力,也可以說,他覺得自己不太適合做大官,到上面去應對不過來,反招其禍。有人說他對天下大勢了然于胸,預見到秦王朝氣數已盡,才放棄進京做官的。這樣的推斷,無異于美化加神化,夸大了蕭何的眼力。那他后來為何又躋身廟堂,做了漢朝的相國呢?應該說,蕭何的人生之旅乃情勢使然,是一步一步走向高位的?!妒酚?middot;蕭相國世家》的文尾,循例以“太史公曰”作結語。大意是說,蕭何原為秦朝的刀筆吏,平淡無奇。及至漢朝興起,借助帝王的余光,謹守關中要地,利用民眾對秦法的不滿,順應社會潮流,推行新政。韓信、黥布等皆被誅滅,而蕭何的功勛愈顯燦爛。司馬遷的評述說明,蕭何的輝光更多的是后期展露出來的。
貴在自知
作為能力的自我定位,自知之明尤為重要。我們知道,任何一個有規(guī)模的團隊,要維持正常有序的運轉,通常離不開主事、謀事、執(zhí)事、督事等幾大類人員。史上包括英雄豪杰在內的人才很多,但不是什么人都適合當頭,有人適合做輔臣,有人適合做御史,有人適合做將帥,有人適合做軍師。這樣的分野,與外在的氣概關系不大,區(qū)別在于內在氣質與涵養(yǎng)。領袖群倫者,不見得是全才,但必須是敢想敢干敢擔當,有勇有謀有魄力。知兵如韓信者,怯于當頭;善謀如張良者,請辭主帥。蕭何的角色更像是“后勤部長”兼“人力總監(jiān)”。
其實,歷史上類似蕭何這樣的明智之士很多,如姜尚、管仲、諸葛亮、劉伯溫以及與蕭何同期的張良、范增等。他們足智多謀,卻又不愿當頭,而是以識珠的慧眼相中一位明主,然后為其出謀劃策,指點江山。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他們之所以不自立為王,甘愿輔佐他人,同蕭何的心性相差無幾。作為開國元勛,蕭何鞠躬盡瘁,善始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