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一级视频播放器免费看_日韩精品视频娱乐_黄片不卡_在线人成观看

當前位置:首頁 >> 改革史話

文章

魏源和 《海國圖志》

發(fā)稿時間:2019-06-26 13:52:47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趙威

  1841年8月末的一天,夕陽鋪灑的浙江官道上,留下一個長長的身影。“夢里疏草蒼生淚,詩里鶯花稗史情”,一個年近半百的老人迎著落日余暉,邊走邊吟唱著自己寫的詩,詩里滿是悲情,心中很不平靜。他,就是魏源。此時的魏源尚未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名言,剛剛在前方吃了敗仗的他,心灰意冷,走在回家的路上。

  沉沉萬夢一人曉

  1841年,鴉片戰(zhàn)爭進行到一半,中英交戰(zhàn)正酣,受好友林則徐舉薦,魏源入兩江總督、欽差大臣裕謙幕下做幕僚。關于定海城的防守,清軍將領們產(chǎn)生了嚴重分歧。魏源和總兵葛云飛等人到前線察看地形后,得出結(jié)論,定海孤懸海中,難以固守,不如把兵力集中到海岸上,加強鎮(zhèn)海、寧波等地的防務,誘敵深入內(nèi)河,加以圍殲。雖然經(jīng)過多次力爭,魏源的建議仍未被采納。定海很快淪于敵手,三總兵殉國。

  經(jīng)過這次抗英戰(zhàn)爭,魏源自知空有一腔報國熱情,卻無用武之地。道光皇帝連英國在哪尚且不知,朝廷和戰(zhàn)不定,左右搖擺,貽誤戰(zhàn)機,主政者昏庸誤國;前線將領不諳敵情,或無遠略,或懷二志,唯有清醒的林則徐卻被發(fā)配新疆。魏源深感敗局已定,僅憑一己之力,無可挽回。他心中苦惱,疑問接踵而至,個個堪稱“世紀之問”:我堂堂“天朝上國”,為何對付不了“尚未開化”的夷人?英夷遠涉重洋,我軍以逸待勞,為何一敗再敗?簽訂“夷款”(條約)之后,又該怎樣?

  魏源心中的答案,是選擇另一種方式繼續(xù)戰(zhàn)斗——用筆啟蒙國人。

  在他來定海之前的1841年6月,一直沒搞清楚英國為何發(fā)動戰(zhàn)爭的道光帝,以為罷免了虎門銷煙的林則徐,就可以“息事寧人”,將林則徐革職流放新疆。曾經(jīng)極力支持林則徐禁煙的魏源,來到鎮(zhèn)江,為林則徐送別。兩個老友相見,面對山河破碎,國家民族遭受外侮,百感交集。兩人徹夜長談,互相勉勵,共討御侮強國方略。第二天臨別時,林則徐將他在廣東這些年,為了解外國情況而翻譯編撰的《四洲志》草稿、《澳門日報》及一些船炮模型的圖紙交給魏源,囑咐他日后編寫一部幫助國人開眼看世界的書,介紹海外各國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及社會制度等。也正是這次見面,林則徐推薦他到抗英前線的裕謙幕府。

  定海慘敗后,魏源毅然決然地離開抗英前線,回到南京城“小卷阿”,閉門謝客,奮筆疾書,整理補充林則徐交給他的文稿,開始了《海國圖志》的創(chuàng)作。在書的序言中,魏源開明宗義地說:“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這句振聾發(fā)聵的口號,是在遼闊的精神荒原上吹起的號角,是在暗夜沉沉的神州大地上升起的啟明星,具有“創(chuàng)棒辟莽,前驅(qū)先路”的地位和作用。

  風雷一壯天地顏

  生于1794年的魏源,注定要在時代風云中走完不平凡的人生之路。他的父輩是湖南邵陽的沒落封建地主,成長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教育是有保障的。魏源自小就跟從伯父學習經(jīng)史,7歲入私塾,發(fā)奮讀書,足不出戶,連院子里的狗都不認識他了,見了他便狂吠不止。9歲應童子試,15歲中秀才,20歲考中拔貢。

  1814年,20歲的魏源走出邵陽那一方天地,跟隨父親入京,人生的命運也隨之改變。到京師后,他拜數(shù)名經(jīng)學大家為師,但很快就意識到,正是這些故紙堆耗盡了學子的精力,摧殘人才,于國于民毫無益處。魏源將目光轉(zhuǎn)向治國安邦的經(jīng)世致用之學,常和龔自珍等進步人士一起慷慨陳詞。在京期間,他廣泛涉獵天文、掌故、歷算等各類學科。29歲那年,魏源中舉。此后,科場不順,一直未能再上一層。也正是因為科場失意,讓魏源的經(jīng)世致用之學有了用武之地,從32歲開始,他先后被江蘇布政使賀長齡、兩江總督陶澍聘為幕僚,編撰《皇朝經(jīng)世文編》,并熱心地方改革,在漕運、鹽法、河工等方面做出了顯著成績。這些為地方百姓辦實事的經(jīng)歷,讓魏源對官場腐敗有了切膚之痛。早在鴉片戰(zhàn)爭之前,他就形成了革弊興利的改革思想,并堅決主張禁止鴉片,與林則徐往來密切。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就發(fā)生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魏源的人生之路迎來了重大轉(zhuǎn)折。

  墻內(nèi)開花墻外香

  鴉片戰(zhàn)爭的炮火,并沒有警醒做著“天朝上國”迷夢的統(tǒng)治者和大多數(shù)沉沉酣睡的國人,是林則徐、魏源等最先“開眼看世界”的中國人,苦苦思索如何應對西方挑戰(zhàn),扶大廈之傾頹。1842年,《南京條約》的墨跡未干,五十卷本《海國圖志》便橫空出世。這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無論從政治影響還是學術(shù)成就看,都是一部劃時代的皇皇巨著,為死水微瀾的天朝,投入一塊可以激浪揚波的巨石。然而,就是這樣一部奇書,卻在昏聵的清朝統(tǒng)治者那里,如同廢紙一堆。一味茍且偷安、不圖改變的清廷,上下文恬武嬉、得過且過,絲毫沒有汲取鴉片戰(zhàn)爭失敗的教訓,《海國圖志》勉強印了一千冊,便被束之高閣,受盡冷遇。

  令人意外的是,《海國圖志》在近鄰日本卻迎來了截然相反的命運。1851年,日本長崎港,一次例行違禁品檢查,日本海關官員從一艘中國商船上查獲《海國圖志》。仔細翻閱以后,他們?nèi)绔@至寶,這對同樣“閉關鎖國”的日本,簡直就是一本開眼界的天賜寶書。日本知識界將其廣為刊刻傳播,出現(xiàn)了二十多種刻本。中英鴉片戰(zhàn)爭給日本帶來了巨大壓力,日本幕府感受到唇亡齒寒的沖擊,美俄等西方列強的炮艦也開始對準日本大門。日本思想界迫切需要了解世界大勢,《海國圖志》的出現(xiàn)可謂恰逢其時,正好迎合了日本思想界的需要,各地學館紛紛將其作為教材使用。《海國圖志》不僅幫助處于封閉狀態(tài)的日本得以迅速了解世界,而且當中關于中國在鴉片戰(zhàn)爭中失敗的教訓總結(jié),也給日本提供了寶貴借鑒。

  1852年增補為百卷本的《海國圖志》問世,日本很快引進。1854年,在遭受美國艦隊的威脅后,日本被迫簽訂《日美親善條約》,殘酷的現(xiàn)實把日本逼入歷史的十字路口,《海國圖志》中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論述,對日本明治維新產(chǎn)生了思想啟蒙作用,推動日本走向開國自強之路。

  晚景凄涼入空門

  在編撰《海國圖志》過程中,1844年,50歲的魏源在友人的勸說下重返科場,勉強中了進士,次年出任江蘇東臺知縣。年過半百殺進官場,仕途并不順利,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因魏源有同情太平天國的嫌疑,被咸豐皇帝以“屢將急遞退回,以致南北信息不通,玩視軍機”的理由革職。從此,魏源再也無意仕途,專心著書立說,將《海國圖志》擴編到100卷,又寫了《元代征西域考》《元代西北疆域考》《元史新編》《古書微》幾種著作。

  命運蹉跎,加之自己的學說得不到朝廷的回應,心灰意冷的魏源舉家遷往興化。他遁入空門,潛心學佛,以求寄托,撰寫了幾部佛經(jīng)義理之書。1856年深秋,草木凋零,白露為霜,步履蹣跚的魏源開始了此生最后一次游歷,寄居在杭州南屏山下的東園僧舍。第二年春3月26日,病逝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