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善如流的循吏
發(fā)稿時間:2019-06-24 11:12:51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石志剛
古代循吏能夠從眾多合理化建議中汲取養(yǎng)分,廣開言路、積極納言、從善如流,為良好政治秩序的構(gòu)建奠定了基礎(chǔ)。呂坤說:“役一己之聰明,雖圣人不能智;用天下之耳目,雖眾人不能愚。”通過對不同觀點的甄別和采納,有助于提升執(zhí)政水平。唐甄說:“直言者,國之良藥也;直言之臣,國之良醫(yī)也。”那些敢于表達不同觀點的循吏被譽為“國之良醫(yī)”,可見直言循吏在歷史中的地位。
古代循吏為了能夠得到各方面建議,從制度設(shè)計上下功夫,通過創(chuàng)設(shè)機構(gòu)、完善程序,營造讓大家敢于說話的氛圍。劉備去世后,諸葛亮事必躬親地做事,但這并不妨礙他聽取眾人建議。他專門設(shè)立了參署制度,面臨重大決策,每個人要充分發(fā)表建議,最終簽署自己意見。他耐心地對眾人說:“參與簽署這個方法,能集中大家的智慧,擴大為國盡心的效益。假若為躲避小的嫌疑,就不會提出不同的意見,那么,政事可能就會虧損了。如果能夠從不同議論中得到中肯的意見,正好比丟掉破鞋子而撿到珠玉一樣。”諸葛亮之所以能夠有那么大的成就,離不開他集思廣益的制度設(shè)計和循循善誘的勸導。
古代循吏能夠在主政地方的過程中,從對正確對待施政效果方面進行認真分析,如若是對的建議,不怕推倒自己過去的主張。唐代名臣陸象先在四川當官的時候,能夠做到從善如流,不同的意見對他的施政是一個積極的補充。當時,從長安到嘉州路途遙遠。陸象先上表朝廷,請求在岷山南面開發(fā)一條新路,以縮短路程。朝廷同意他的主張后,他積極推行他的施工工程。然而,工程浩大,導致工期延誤、工人逃亡。當時有一個叫張宣明的人,經(jīng)過實地調(diào)查研究,發(fā)現(xiàn)該工程面臨艱險的自然環(huán)境,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不說,完成此項工程,實不可能。于是,張宣明向陸象先提出建議,不要再搞此項勞民傷財?shù)墓こ?。陸象先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建議,果斷地叫停了此項工程。陸象先能夠認識到自己決策的失誤,在采納張宣明中肯建議后,果斷地否決了自己先前的主張。
古代循吏為了鞏固統(tǒng)治者執(zhí)政基礎(chǔ),確保國家長治久安,力勸統(tǒng)治者能夠廣開言路,確保各種聲音有“上達天聽”的渠道。漢安帝時期的名臣陳忠看到漢安帝擔心“開諫爭”產(chǎn)生臣僚之間“不相容”的矛盾,他于是上疏漢安帝進行說理:“臣聞仁君廣山藪之大,納切直之謀;忠臣盡騫諤之節(jié),不畏逆耳之害。”陳忠針對漢安帝擔心不當言論影響朝政和人心,分門別類地進行闡釋:“若嘉謀異策,宜輒納用。如期管穴,妄有譏刺,雖苦口逆耳,不得事實,且優(yōu)游寬容,以示圣朝無諱之美。”陳忠用條分縷析的邏輯論述,呈現(xiàn)出廣開言路的重要價值。
循吏自身廣開言路,還要諫言皇帝廣開言路,這里面就涉及有作為的皇帝為廣開言路搭建更為暢通的諫言渠道,不因諫言直而廢棄。唐太宗在歷史上留名,是因為他善于納諫。唐太宗善于納諫的原因在于從隋朝滅亡的教訓中得到了教訓,當然也來源于其父李淵的言傳身教。李淵考第群臣,“李綱、孫伏伽為第一”。李淵為何選此二人列為群臣前列呢?原因在于此二人敢于直言,敢于向皇帝提出有建設(shè)性的良言。李淵希望群臣能夠改掉見風使舵的不良習氣,他動情地告誡群臣:“朕視卿如愛子,卿當視朕如慈父,有懷必盡,勿自隱也!”李淵樹立了鮮明的用人導向,對于那些敢于善于諫言的臣僚大膽提拔重用,形成了人人敢諫言的良好政治氛圍。李淵的這點政治遺產(chǎn)被其子李世民繼承,為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奠定了基礎(chǔ)?!?/p>
友情鏈接: 中國政府網(wǎng)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 人民網(wǎng) 新華網(wǎng) 中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研究會 騰訊網(wǎng) 搜狐網(wǎng) 光明網(wǎng) 中國改革論壇 中國新聞網(wǎng) 澎湃新聞網(wǎng) 鳳凰網(wǎng) 經(jīng)濟參考網(wǎng) 人民論壇網(wǎng) 中宏網(wǎng) 千龍網(wǎng) 網(wǎng)易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 北青網(wǎng) 中國記協(xié)網(wǎng) 求是網(wǎng) 國家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辦公室 央廣網(wǎng) 中國青年網(wǎng) 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 中國日報網(wǎng) 中國人大網(wǎng) 中國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