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一级视频播放器免费看_日韩精品视频娱乐_黄片不卡_在线人成观看

文章

“減負令”下,校外培訓機構仍在狂奔

發(fā)稿時間:2019-06-12 15:12:06   來源:半月談網(wǎng)  

  一面是多道“減負令”密集出臺,主管部門監(jiān)管力度空前增大;一面是學生家長負擔不減,大培訓機構規(guī)模不減反增,小培訓機構競相“圍獵”校園。校內(nèi)減負、校外加壓、超綱教學、無證上崗……為了升學,學生輾轉于各類校外培訓機構,“減負令”或將又成一紙空談。

  換湯不換藥,比比看誰學得更超前

  5月13日晚19時,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嶺區(qū)的山西省實驗小學已經(jīng)放學1個小時,校園內(nèi)外早已“人去樓空”,然而在學校附近的一所校外培訓機構——優(yōu)勝教育的教室里,此刻卻是座無虛席、人滿為患,講臺上老師聲情并茂,臺下學生附和搶答,熱鬧的氣氛與學校沒什么區(qū)別。

  “語文、數(shù)學、英語、鋼琴,孩子從周一到周五幾乎每晚都要上補習班。”山西省實驗小學五年級學生家長楊女士說,女兒班上的同學幾乎都報了校外培訓班,有的甚至輾轉奔波于多個補習班,往返于鬧市寫字樓,儼然成了另類的“上班族”。

  教育部等九部門在《中小學生減負措施》中要求,嚴禁超綱教學,培訓班次必須與招生對象所處年級相匹配。然而半月談記者在多地走訪發(fā)現(xiàn),大多校外培訓機構用“創(chuàng)新班”“勤思班”等取代了之前被監(jiān)管部門點名批評的“尖子班”,但換湯不換藥,仍存在超綱教學的情況。

  在石家莊一所公立小學附近,許多培訓機構扎堆“開業(yè)”。一家宣傳可“預習、先修”的培訓機構負責人向前來咨詢的半月談記者介紹,“先修班”可提前學習高年級課程,“只要孩子能跟得上就能講”。

  石家莊市藁城區(qū)一家校外培訓機構則因“大容量、高密度、快節(jié)奏”的超前教育模式,深受當?shù)貙W生家長歡迎。“雖然國家明令禁止,但畢竟學生智力發(fā)展水平有區(qū)別。”負責人韓某說,“我們的理念是因材施教,許多學生家長也都希望老師講得更快些。”

  市場火熱,催生教師資質亂象

  《中小學生減負措施》要求,從事學科知識培訓的教師應具有相應教師資格,培訓機構必須有相對穩(wěn)定的師資隊伍。然而,在火熱需求催動下,一些培訓機構無視相關要求,師資管理混亂。

  半月談記者在北京一家大型校外培訓機構網(wǎng)站的教師信息公示欄中查找發(fā)現(xiàn),有超過一半以上的教師沒有編號,只注明了“已通過教師資格證考試”。該機構一位老師透露,網(wǎng)上公示的信息中,沒有編號的老師多數(shù)是沒有教師資格證的,而沒證的教師仍然可以上崗代課。

  事實是否如該老師所說呢?半月談記者隨后以應聘者的身份,以無教師資格證是否可以入職向該培訓機構進行求證,得到答復稱“可先入職,公司統(tǒng)一組織大家刷題考教師資格”。該機構一位老師說,入職該機構只需經(jīng)流水線式的培訓,會看課件講課即可。“反正家長不在乎,學生學得會考得好才是關鍵。”

  面對前來“應聘”的半月談記者,河北一家連鎖培訓機構大橋英語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只要按照“統(tǒng)一教材”做好功課,講課沒問題,即使沒有教師資格證,也可先上課,但“考證時候最好考一下”。

  山西省一位培訓機構離職教師表示“辦證可提供內(nèi)部人士”,據(jù)其推薦,一位“內(nèi)部人士”聯(lián)系上了半月談記者,稱“2.8萬元包過,可優(yōu)惠”。

  “減負令”難減負誰之過?

  據(jù)教育部統(tǒng)計,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摸排校外培訓機構40.1萬所,發(fā)現(xiàn)存在問題的機構27.3萬所,已完成整改27萬所。

  一邊是漂亮的整改成績單,一邊又是學生家長難以減輕的負擔。對此,家長們都有著更為實際的考慮:升學壓力。北京市通州區(qū)一位學生家長直言:“學校學習競爭激烈,大人都不希望孩子落于人后,很多時候家長也有種被綁架了的感覺。”

  “過去是班里學習最差的去補課,而現(xiàn)在是上游學生占了補課的大多數(shù)。”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由于學校之間教學質量不均衡,進入更好的學校,直接跟今后的社會回報相關,而目前的知識評價標準僅靠分數(shù),因此滋生了大量校外培訓機構。

  儲朝暉認為,高校應建立多樣化的評價標準,多樣化招生會讓培訓機構很難進行模式化教學,培訓機構也就沒有了市場,“沒有市場才是最徹底的辦法”。

  “許多公立學校打著減負的旗號走向所謂‘快樂教育’,滿足不了學生需求,家長只能去找培訓機構教。”一位培訓機構負責人在表示委屈的同時認為,要想讓學生真正減負,不應只堵不疏,采取一刀切的減負政策,而應源頭治理,提升校內(nèi)教育水平,滿足家長日益增長的需求。“如果學生在學校里吃得飽,家長何必花高價讓孩子到校外培訓機構補課?”(半月談記者 馮松齡 劉揚濤 參與采寫:張力群 楊亞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