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一级视频播放器免费看_日韩精品视频娱乐_黄片不卡_在线人成观看

當前位置:首頁 >> 人文精神

文章

春風過處草木青欣

發(fā)稿時間:2018-11-26 13:44:40   來源:人民網   作者:王建朗

  改革開放后,中國近代史研究呈現繁榮景象。首先,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極大地解放了歷史研究者的思想,思想的解放和思維方式的改變給中國近代史研究帶來新的生機,推動中國近代史研究實現了科學轉型。其次,研究者對中國近代史學科研究對象的認識有了新的發(fā)展,研究領域由比較偏重政治史研究發(fā)展成多領域百花齊放,促進了學科體系的完善。再次,中國近代史研究日益精細化,對歷史細節(jié)的深入發(fā)掘有力推動了中國近代史研究,使人們對于中國近代史的認識更加接近歷史真實。

  改革開放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隨著時間的流逝、歷史的發(fā)展,這場偉大革命的深遠意義將越來越清晰。改革開放的春風所過之處,萬物復蘇,生機盎然。與這場偉大革命相適應,中國近代史研究也經歷了重要轉型,呈現繁榮景象,為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提供了思想動力。

  在解放思想中實現科學轉型

  與中國古代史相比,中國近代史無疑是一門年輕的學科。然而,由于它與當代社會在時間與發(fā)展進程上緊密相連,所以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我們黨在延安時期就高度重視中國近代史研究。新中國成立后的前30年,中國近代史學科完成奠基,并日益發(fā)展成為歷史研究中的一門顯學。客觀地說,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快速發(fā)展并非人為推動的結果,實際上是適應了社會發(fā)展的需求。社會發(fā)展對認識新近的歷史提出了要求,人們需要深刻認識剛剛過去的歷史,明確未來發(fā)展的方向。

  社會發(fā)展對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需求,成為學科發(fā)展的強大推動力,但其利弊則兼而有之。一方面,社會需求為中國近代史研究提出了命題、提供了機遇,推動中國近代史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另一方面,社會需求又蘊含著工具性要求,這又讓中國近代史研究承載了過多的期待,使研究容易出現僵化、絕對化傾向,甚至失去科學性。這一傾向主要體現在“文革”中,嚴重影響了中國近代史學科的健康發(fā)展。

  改革開放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響。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極大地解放了歷史研究者的思想,思想的解放和思維方式的改變給中國近代史研究帶來了新的生機。一切史學結論都必須是史學研究的結果,評判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都必須從史實出發(fā),這成為史學界的共識。同時,在打開國門之后,研究者的視野更為開闊,摒棄了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歷史不再是簡單的兩極對立,歷史發(fā)展的多重面相被揭示出來。

  改革開放前,中國近代歷史上延續(xù)不斷的革命被視為歷史發(fā)展的唯一主線,三大高潮(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和八大事件(鴉片戰(zhàn)爭、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中法戰(zhàn)爭、中日甲午戰(zhàn)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成了中國近代史研究的主要內容。這些內容無疑非常重要,需要不斷深化研究,但改革開放后隨著研究視野的開闊,研究者們也注意到中國近代歷史上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深入研究。在中國近代歷史上,中國人民既在追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也在追求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中國人民為追求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進行的努力也需要進行深入研究。這種認識上的深化大大拓寬了中國近代史研究的視野。

  思想的解放和思維方式的改變,使研究者對一些歷史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入,而不是停留于簡單敘述,從而展現了歷史的豐富性,也使人們對社會發(fā)展的復雜性、艱巨性有了更加深刻、更為全面的認識。比如,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在困境中崛起?抗日戰(zhàn)爭結束時,國民黨的軍事力量貌似仍占有巨大優(yōu)勢,為何在短短的三四年中就走向敗亡?改革開放后特別是新近的深入研究,顯然比以往的簡單化敘述更具深度,從而使人們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取得成功。總之,改革開放后的思想解放使研究者進一步樹立了科學精神,推動中國近代史研究實現了科學轉型。

  在拓展領域中完善學科體系

  研究中國近代史,首先需要回答一個基礎性問題:何為中國近代史?換言之,中國近代史起于何時、終于何時?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中國近代史指的是從1840年至1919年的歷史,1919年以后的歷史被稱為中國現代史。這樣的劃分是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fā)生作為主要標志,不能說沒有道理。然而,這種劃分無法讓人們看到近代以來中國革命和中國歷史的完整性,中國近代史成了晚清史加民初史。而且,許多學者認為,1840年至1949年中國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一社會形態(tài)分成兩個不同歷史時期是不妥當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率先打破了以1919年作為中國近代史結束時間的傳統(tǒng)認識,把1840年至1949年的歷史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如今,把1840年至1949年間的中國歷史作為中國近代史已成為學界共識,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對此已有明確界定。中國近代史時限的變化,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深入,反映了人們對“近代”認識的深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拓展不僅體現在時限上,更體現在領域上。中國近代史的研究領域變得更為廣闊,由比較偏重政治史研究發(fā)展成多領域百花齊放,形成了門類齊全的完整的中國近代史學科體系。傳統(tǒng)的政治史、外交史、軍事史研究新作迭出;原先基礎較為薄弱的文化史、思想史、經濟史、社會史、民族史、邊疆史研究有了很大發(fā)展;以往幾近空白的商會史、城市史、人口史、災荒史、醫(yī)療史、觀念史、閱讀史等新的研究領域不斷開拓。在傳統(tǒng)研究領域經歷著知識更新、不斷深化的同時,新的研究領域發(fā)展勢頭迅猛,并成為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熱點領域。

  區(qū)域研究的繁榮與國際視野的強化反映了中國近代史研究視野向下和向上兩個不同方向的努力。國家與社會一直是中國近代史研究的主要關注對象,但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不同區(qū)域之間差異巨大,大力推進區(qū)域研究是細化和深化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前提。改革開放以來,對不同區(qū)域各具特色的研究,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中國的整體認識。另一方面,近代中國的發(fā)展是在世界秩序大變動中進行的,其挫折和成功與相關國家的所作所為以及國際秩序的變遷有著十分緊密的關系。脫離世界看中國,難免產生偏頗與迷思。

  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的拓展,也得益于改革開放以來對外學術交流的增多。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借鑒是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動力,也是學術發(fā)展的重要途徑。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人們的眼界越來越寬廣,也形成了健康理性的心態(tài)。歷史研究者不再以戒懼之心看待海外學術,而是以開放的胸懷取其精華。2015年,中國史學會成功舉辦了第二十二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這是百年來這一國際史學盛會第一次在中國舉行,也是第一次在亞洲國家舉行。這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中外史學交流活動。頻繁的國際學術交流拓寬了研究者的眼界,促進了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在精耕細作中提高研究水平

  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不僅體現在學科體系日益完善上,而且體現在各類專題研究日益深化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近代史研究逐步進入精耕細作階段,對歷史細節(jié)的深入發(fā)掘有力推動了中國近代史研究,使人們對中國近代史的認識更加接近歷史真實。40年來,中國近代史各個研究領域都通過精耕細作不斷更正一些史實和認識。事實上,也唯有進行精細化研究,展現更為真實的歷史細節(jié),才能把握真實的歷史大局、發(fā)現真正的歷史。

  隨著精細化研究的推進,中國近代史各個研究領域皆有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成果面世。這些研究成果或填補空白,或修正舊說,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更為完整的歷史發(fā)展圖景。精細化研究之所以能不斷推進,不僅得益于研究者思想的解放與觀念的更新,還得益于研究者對各類官、私史料的大力發(fā)掘,得益于改革開放帶來的寬松氛圍,得益于平等的學術爭鳴。

  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繁榮受惠于改革開放,而中國近代史研究成果的影響又溢出學界,為改革開放的深入發(fā)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學術支持。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繁榮進一步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改變了社會上的一些成見,影響著社會認識,促使人們更加準確地認識歷史、認識世界。這種影響有的很快顯現,有的則需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逐漸為社會所接受,成為社會共識。實踐表明,正確認識與闡釋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問題,對于正確理解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對于正確理解我們?yōu)槭裁匆x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于始終高舉改革開放的偉大旗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我們完全可以說,今天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已經站到一個新的高峰上。過去的40年是中國近代史研究發(fā)展中一個十分關鍵的時期,對未來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發(fā)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深遠意義。這種意義不僅體現為科研成果的豐富,這是有形的;而且體現為思想的解放使研究者以更為寬廣的視野從事研究,以平等的態(tài)度進行學術對話,從而為中國近代史研究未來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