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者不拒,去者不究:東漢文化復興的重要原因
發(fā)稿時間:2018-10-18 14:18:57 來源:北京日報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在王莽“新政”破產(chǎn)、社會動蕩、農(nóng)民起義風起云涌之際,順應“百姓思漢”的時代潮流,與家兄劉縯在舂陵起兵,逐鹿中原,終結(jié)新莽,夷滅群雄,重建漢朝,繼而“收拾舊山河”,整頓、改革前朝弊政,安定社會秩序,恢復和發(fā)展社會經(jīng)濟文化,使東漢呈現(xiàn)文化復興的局面。
“以柔道理天下”“泛愛容眾”,善于爭取人心,凝聚眾意
劉秀能夠芟夷群雄,成為逐鹿中原斗爭中笑到最后的勝利者,并在平定天下后及時完成政治的成功轉(zhuǎn)型,使得東漢王朝迅速崛起,原因當然很多,包括時代的際遇、民心的向背、方略的高明、措施的適宜,這些早已有人進行過總結(jié),然而,筆者以為有一個因素更不能忽視,這就是劉秀的雅量與睿智,這既是他道德的境界、人格的魅力,更是他制勝的源泉、成功的秘訣。
凡是讀過《道德經(jīng)》的人,大概都還記得其中的“柔弱勝剛強”、以退為進的論述,這是許多人推崇備至的“君王南面之術(shù)”,劉秀對其精髓的理解和把握可謂入木三分。史稱其:“(生)性謹厚”,這樣的個性特征,決定了劉秀統(tǒng)治上的根本特點是“以柔道理天下”“泛愛容眾”,善于爭取人心,凝聚眾意。這就是他本人表白的:“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柔能制剛,弱能制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仁之助也,強者怨之歸也。”這一點即便是雄才大略如漢武帝、唐太宗之輩,也難以望其項背。
投資不能馬上顯現(xiàn)經(jīng)濟效益的文化教育事業(yè),開設太學,搜集圖書,延聘博士課授生徒
正是因為劉秀有過人的雅量,所以他在待人接物上表現(xiàn)出難能可貴的寬容與仁慈。對士人的尊重厚遇就是這方面顯著的標志。自從孔老夫子提倡士人“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以來,中國的士人即以中華文化傳統(tǒng)的承荷者自負,喜歡以社會良知的體現(xiàn)者清議政治、指點江山、臧否人物,汲汲于治學問道的同時,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但這在封建家天下的時代里,很容易招致統(tǒng)治者的猜忌和厭憎。若碰到稍為開明的統(tǒng)治者,是我行我素,不去理會士人的聒噪;一旦遇上昏庸、暴虐的獨夫民賊,則大事不妙,免不得蹲大獄、掉腦袋。漢末的黨錮之禍,南宋的“偽學”風波,明末的東林黨之禁,以及歷朝歷代的文字獄等,就是例子。由此可見,如何妥善處理與廣大士人的關(guān)系,籠絡和爭取他們?yōu)榧核?,使得他們能夠放下身段,半推半就挪移到前臺替自己幫閑,乃至幫忙,乃是考驗統(tǒng)治者有無雅量有無智慧的重要標志之一。
劉秀對士人的微妙心態(tài)與深層次意愿洞若觀火,體察入微。他不僅舍得花費大錢投資不能馬上顯現(xiàn)經(jīng)濟效益的文化教育事業(yè),開設太學,搜集圖書,延聘博士課授生徒,自己也身體力行,投戈講藝,息馬論道,認真讀書學習。他十分重視知識分子,敬賢尊才,達到了“求之若不及,相望于巖中”的地步。南陽宛城人卓茂,是當時著名的儒生,精通《詩》《書》《歷法》等,待人寬厚,深受眾人敬仰。劉秀剛剛坐上皇帝的寶座,就把當時已七十有余的通儒碩學卓茂請到朝廷,親自接見,任為太傅,封褒德侯,賜予食邑二千戶。不久卓茂老死,劉秀素服車駕,為卓茂送葬。劉秀用這么高的禮遇規(guī)格優(yōu)待這樣一位老讀書人,目的很清楚,就是希望通過此向普天下民眾顯示自己對讀書人的重視態(tài)度,為百廢待興的建設事業(yè)奠定基礎。事實證明,劉秀的這個優(yōu)雅姿態(tài)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大批讀書人,包括當時一些十分著名的宿學大儒,如宣秉、杜林、張湛、王良、范升、陳元、鄭興、衛(wèi)宏、劉昆等,感覺到劉秀真的愛賢若渴,尊儒真誠,遂認定劉秀是可以完全信賴的“中興之主”,紛紛歸附了劉秀,成為東漢文化復興的重要角色。
真正做到《圖天下策》所主張的“延攬英雄,務悅民心”
當然,并不是每一位讀書人都熱衷于出仕博取功名的,任何時代都有一些士人樂意隱逸山林以示自己的清高,這在東漢初年也不例外。劉秀很能理解他們的志趣,以驚人的雅量寬待這些士人。太學生出身的周黨,學問淵博,名高一時,劉秀稱帝后即慕名而辟征他出仕為官,可周黨就是死活不干。后來不得已,就穿著短布單衣,用樹皮包著頭去見朝廷大員,劉秀卻親自召見了他。按禮節(jié),士人被尊貴者召見,必須自報姓名,否則便是不尊重對方。周黨見了劉秀,不通報姓名,只說自己的志趣就是不愿做官,劉秀也沒有強迫他。博士范升上書,說周黨在皇帝面前驕悍無禮,卻獲得了清高的名聲,應治“大不敬”罪。劉秀堅決不同意,特地下詔說:“從古以來,即使明王圣主出世,也會有不賓之士……人各有志,何必強求。”于是賞賜周黨絹帛四十匹,讓他帶著家小回老家隱居。
嚴光是劉秀的老同學,當年求學長安京師時,兩人朝夕過從,情同手足。劉秀登上九五之尊后,曾多次禮聘他出仕為官,擔任諫議大夫的要職,可是不管劉秀怎樣好吃好住款待他,他就是不愿意干,整個兒“流水下灘非有意,白云出岫本無心”瀟灑做派。劉秀無可奈何,只好放這位性情怪僻、行事怪異的老同學離開洛陽回富春江畔垂釣,瀟灑自在了卻余生。東漢初年,這種“義不與帝王為友”的讀書人還有牛牢、王霸、逄萌、井丹等多人,劉秀尊重他們的意愿,都不曾以帝王的權(quán)勢去跟他們?yōu)殡y。
正是由于劉秀具有寬廣的雅量,來者不拒,去者不究,所以爭取到更多的士人為他效勞,從這個意義上說,劉秀真正做到了其股肱鄧禹在《圖天下策》中所主張的“延攬英雄,務悅民心”。這不僅僅體現(xiàn)在他治國統(tǒng)軍上的杰出英明,也反映為他道德修養(yǎng)上的卓爾不群,從而成為后代統(tǒng)治者的一面鏡子??上У氖牵瑲v史上的統(tǒng)治者絕大多數(shù)都不樂意照這面鏡子,這也正是中國數(shù)千年中“治世”少而“亂世”多,上演的悲劇眾而喜劇寡的原因之所在。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延伸閱讀
太學:東漢儒學教化的集散地
東漢初期“建明堂,立辟雍,起靈臺,設庠序”,標志著東漢政權(quán)對強調(diào)“德治王政”的認同,更象征東漢對禮樂教化的重視。建武五年“初起太學”,立五經(jīng)十四博士制度,作為太學教化的師資力量。又置博士祭酒一人統(tǒng)領十四博士,使太學進而成為一個有校舍有組織領導的機構(gòu),以此為基地加強儒家倫理道德教化。太學成為對東漢文化精英進行儒學教化的集散地。
此外,東漢還鼓勵民間私學發(fā)展。許多名儒開辦私人教育,如精通《歐陽尚書》的牟長在河內(nèi)辦學,“諸生講學者常有千余人,著錄前后萬人”。私學教化與官學教育相結(jié)合,使民眾接受儒家倫理道德教化,擴大了儒家倫理道德教化的影響。班固在《兩都賦》中有“四海之內(nèi),學校如林,庠序盈門”的頌美之詞,可見當時地方學校之興盛?!?/p>
友情鏈接: 中國政府網(wǎng)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 人民網(wǎng) 新華網(wǎng) 中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研究會 騰訊網(wǎng) 搜狐網(wǎng) 光明網(wǎng) 中國改革論壇 中國新聞網(wǎng) 澎湃新聞網(wǎng) 鳳凰網(wǎng) 經(jīng)濟參考網(wǎng) 人民論壇網(wǎng) 中宏網(wǎng) 千龍網(wǎng) 網(wǎng)易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 北青網(wǎng) 中國記協(xié)網(wǎng) 求是網(wǎng) 國家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辦公室 央廣網(wǎng) 中國青年網(wǎng) 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 中國日報網(wǎng) 中國人大網(wǎng) 中國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