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
發(fā)稿時間:2018-09-25 14:04:01 來源:大眾日報 作者:趙付科
黨的十八以來,圍繞著全面深化改革,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斷,作出了一系列戰(zhàn)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論述,深刻回答了“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當前的改革是一個什么樣的改革”以及“如何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引領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波瀾壯闊的新征程。
改革的價值論: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fā)展中國、發(fā)展社會主義、發(fā)展馬克思主義
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首先必須對改革的價值作出科學闡釋。習近平總書記從“歷史、現(xiàn)實與未來”以及“國家、黨和人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兩個維度,深刻論述了改革的歷史地位和重大意義。從“歷史、現(xiàn)實與未來”的維度看,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完成和推進的三件大事之一,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是一次“偉大覺醒”,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國夢”的關鍵一招。從“國家、黨和人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維度,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釋了改革開放的實踐價值,指出: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我們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步伐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又用三個“發(fā)展”來進一步闡釋了改革開放的價值,指出:“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fā)展中國、發(fā)展社會主義、發(fā)展馬克思主義。”
改革的時態(tài)論:“進行時”與“完成時”的辯證統(tǒng)一
習近平總書記認為,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這是針對改革的長期性、艱巨性和繁重性而言的,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與時俱進的事業(yè)這個意義上來講的,是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高度對改革開放持久性的時態(tài)規(guī)律作出的科學結論。但是,作為“進行時”的社會主義改革又是由許多階段性目標的“完成時”組成的,是“進行時”與“完成時”的辯證統(tǒng)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與時俱進的事業(yè),這一事業(yè)也是由近期目標、中期目標、遠期目標等許多具體的階段性目標組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近期目標是到建黨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期目標是到2035年基本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遠期目標是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習近平總書記將改革的“進行時”與“完成時”辯證統(tǒng)一起來,一方面,強調要高舉改革的旗幟,全面深化改革,絕不能有絲毫的動搖;另一方面,又為改革設定了許多具體的可操作性的階段性目標,使廣大民眾能夠切實感受到改革帶來的實惠和紅利,從而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堅實的群眾基礎。
改革的系統(tǒng)論:由若干領域的改革組成的一項復雜系統(tǒng)工程
全面深化改革是由若干領域的改革組成的一項復雜系統(tǒng)工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布局相適應,全面深化改革這個大系統(tǒng)中包含著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和生態(tài)文明體制這“五大體制”的改革。同時,這個大系統(tǒng)還包括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以及國防和軍隊改革。每個領域的改革都緊緊圍繞各自的核心問題展開,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關鍵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需要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來進行;深化社會體制改革的重點是改革創(chuàng)新社會體制,促進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深化生態(tài)文明體制改革則要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來推進。其中,經濟體制改革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是牽引改革全局的牛鼻子。每個領域的改革都具有豐富的內容,又各自是一個小的系統(tǒng)工程,而且每個子系統(tǒng)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lián)系的,每個領域的改革不僅相互影響而且需要協(xié)同配合。
改革的目標論:既有管總的目標,又有各領域的分目標,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體系
改革的目標是由總目標和分目標構成的目標體系。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兩句話組成的一個整體”,必須完整理解和準確把握。第一,就總目標的自身結構而言,這兩句話是目標理性與工具理性的辯證統(tǒng)一。其中,前一句為后一句“規(guī)定了根本方向”,具有目標理性價值;后一句則規(guī)定了具體方式,具有工具理性價值。第二,相對于全面深化改革而言,這兩句話又都具有目標理性價值。將制度的完善與發(fā)展熔鑄為改革的總目標,既彰顯了制度自信,又不固步自封、“制度自傲”,而是通過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來釋放制度活力,更好發(fā)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第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也是一個有機整體。國家治理體系是黨領導人民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治理能力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良好的國家治理體系是提高國家治理能力的前提,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又是充分發(fā)揮國家治理體系效能的保證,二者相輔相成,是一個有機整體。在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的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又在總目標的統(tǒng)領下明確了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tài)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深化改革的分目標。這樣,既有管總的目標,又有各領域的分目標,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體系,體現(xiàn)了我們黨對改革認識的深化和系統(tǒng)化。
改革的方向論:始終堅持以我為主,始終堅持改革開放正確方向
改革開放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必須堅持正確的方向來推進,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xiàn)顛覆性錯誤。這個“根本性問題”就是改革的方向問題。四十年來,我國改革事業(yè)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成就,關鍵是我們將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有機統(tǒng)一起來,把黨的基本路線作為黨和國家的生命線,從而確保我們的改革始終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改革,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從當前改革所面臨的復雜環(huán)境來看,一些人借討論全面深化改革之名,“搖旗吶喊、制造輿論、混淆視聽”,將中國改革往邪路上引。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們的方向就是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fā)展,而不是對社會主義制度改弦易張。”他在深刻闡明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年發(fā)展的曲折歷史、特別是在總結蘇東劇變的歷史教訓基礎上,提出了兩個“死路一條”:不實行改革開放死路一條,搞否定社會主義方向的“改革開放”同樣也是死路一條。全面深化改革,要始終堅持以我為主,從我國國情和經濟社會發(fā)展實際出發(fā),不求轟動效應也不做表面文章,始終堅持改革開放正確方向。
改革的條件論:“三個進一步解放”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三個進一步解放”,即: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這“三個進一步解放”是一個有機整體,其中“進一步解放思想”是“前提”,是“總開關”。如果不進一步解放思想,“我們就很難看清各種利益固化的癥結所在,很難找準突破的方向和著力點,很難拿出創(chuàng)造性的改革舉措。”只有啟動“進一步解放思想”這一“總開關”,才能“跳出條條框框限制,克服部門利益掣肘”。后兩個“進一步解放”是第一個“進一步解放”的“必然結果”和“重要基礎”。解放思想不是胡思亂想,而是要落腳在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上。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國夢,“最根本最緊迫的任務還是進一步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只有社會生產力進一步解放和發(fā)展了,才能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強大“牽引”和“推動”。全面深化改革不能“死水一潭”,要讓一切社會活力競相迸發(fā), 讓一切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因此要“進一步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同時,還要處理好活力與有序的關系,切實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國家安全,不能單純?yōu)榱俗非蠡盍Χ拐麄€社會“暗流洶涌”。習近平總書記將這“三個進一步解放”,看作是改革的目和條件,并從當前改革的新特點出發(fā),重點將“三個進一步解放”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條件來闡述,反映了我們黨對改革規(guī)律的深刻把握。
改革的合力論:共識與合力是正相關關系,共識越多,合力就越強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定信心,凝聚共識,形成改革合力。共識與合力是正相關關系,共識越多,合力就越強。就“為什么要凝聚改革共識”,習近平總書記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了闡釋:第一,從歷史經驗看,如果不凝聚改革共識,改革就會遭遇強大阻力,甚至弄得自己身敗名裂;第二,從當前改革的特點看,我國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如果沒有廣泛共識,改革就難以順利推進,即使推進了也難以取得全面成功;第三,從當今時代潮流來看,中國的改革不可能孤立于整個國際社會之外,在凝聚國內改革共識的同時,還應積極凝聚國際社會的共識。就“如何凝聚改革共識”,習近平總書記著重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了論述。首先,必須在進一步解放思想的基礎上統(tǒng)一思想。只有思想統(tǒng)一了,才能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識,才能形成最強大的改革合力。第二,要善于尋找最大公約數(shù)。“把最大公約數(shù)找出來,在改革開放上形成聚焦,做事就能事半功倍。”第三,要發(fā)揮改革試點的偵察兵和先遣隊作用。對于一些思想認識還不深入但又必須推進的改革,可采取試點探索、投石問路的方法,通過改革試點,加深對規(guī)律的認識。第四,各項改革舉措要協(xié)調共振。“形成改革合力,最終要體現(xiàn)在各項改革舉措?yún)f(xié)調共振上。”第五,要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fā)展道路,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擴張,同世界各國一道維護世界和平。
改革的方法論: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促進
當前我國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全面深化改革能否順利推進,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改革的方法是否有效。第一,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深化改革。在習近平總書記看來,“中國共產黨人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xiàn)實問題??梢哉f,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發(fā)現(xiàn)問題、找準問題是改革的起點,針對問題謀劃改革、尋找改革的突破口、選擇改革的路徑,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第二,堅持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jù)。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fā)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協(xié)調,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第三,堅持改革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協(xié)同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和總體規(guī)劃,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和黨建各領域的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加強對各項改革關聯(lián)性的研判,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促進。第四,堅持用辯證思維著力處理好六大關系:一是處理好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辯證關系;二是處理好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辯證關系;三是處理好全局和局部的辯證關系;四是處理好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辯證關系;五是處理好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wěn)的辯證關系;六是處理好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辯證關系。
改革的主體論: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為了人民
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改革開放事業(yè)的實踐主體。堅持和尊重人民在改革中的主體地位,必須做到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和為了人民。首先,全面深化改革要相信人民,“只要有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參與,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越不過的砍”。其次,全面深化改革要依靠人民,這是改革深入推進的力量源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及時總結群眾創(chuàng)造的新鮮經驗,充分調動群眾推進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把最廣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進。最后,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并將此作為一面鏡子來審視我們的改革。
改革的保障論:從一“軟”一“硬”兩個約束,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攻堅戰(zhàn),對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是一個新的考驗。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第一,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要把政治建設擺在黨的建設的首位,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嚴格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統(tǒng)一領導,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第二,從一“軟”一“硬”兩個約束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一方面,“革命理想高于天”,要堅定理想信念,補足精神之“鈣”;另一方面,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第三,全面提高執(zhí)政本領。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全面增強學習本領、政治領導本領、改革創(chuàng)新本領、科學發(fā)展本領、依法執(zhí)政本領、增強群眾工作本領、狠抓落實本領、駕馭風險本領等八個方面的本領。第四,加強頂層設計。為此,我們黨專門成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任主任,運籌帷幄、總攬全局,親力親為謀劃指導改革的頂層設計、總體布局,統(tǒng)籌協(xié)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形成了機制統(tǒng)一的改革領導體制、務實高效的統(tǒng)籌決策機制、上下聯(lián)動的協(xié)調推進機制、有力有序的督辦落實機制。
以上“十論”構成了一個嚴密的體系。“改革的價值論”主要回答了“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的問題;“改革的時態(tài)論”、“改革的系統(tǒng)論”和“改革的目標論”主要回答了“當前的改革是一個什么樣的改革”的問題;“改革的方向論”、“改革的條件論”、“改革的合力論”、“改革的方法論”、“改革的主體論”、“改革的保障論”,主要回答了“如何全面深化改革”的問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