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成效及原因探析
發(fā)稿時間:2018-05-23 15:05:23 來源:人民論壇 作者:楊慶博 章傳文
【摘要】秦國商鞅變法是戰(zhàn)國時期各國變法中成效最為顯著的。其成效顯著的非主流原因是:秦孝公“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心理壓力,商鞅“法及太子,黥劓其傅”的變法策略,“疑行無名,疑事無功”的變法手段,以及變法措施與歷史傳統(tǒng)的有機結合。
眾所周知,商鞅變法是戰(zhàn)國時期各國變法中最徹底、成效最顯著的一次。究其原因,一是秦國君臣順應時代潮流,大力推行變法,從客觀上保證了變法的順利進行;二是變法本身體現(xiàn)了經濟基礎的變動,最終必然導致上層建筑也要隨之發(fā)生相應的變化,這是變法之所以能夠發(fā)揮其巨大作用的客觀基礎。這些可視之為根本的或者叫作主流原因。除此之外,秦國商鞅變法成效顯著還有一些非主流的因素。
“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心理壓力
秦孝公曾經說過“諸侯卑秦,丑莫大焉”,認為東方國家看不起秦國,這是秦國、秦國國君莫大的恥辱,這種心理上的壓力促使秦孝公力推變法。
東方諸國之所以“卑秦”,原因有二:其一是秦國在眾多諸侯國中立國較晚。秦“非子曾孫秦仲,周宣王命為大夫,仲之孫襄公,討西戎救周,平王東遷,以岐豐之地賜之,列為諸侯。春秋時稱秦伯”。如此短淺的資歷當然不能與東方歷史悠久的諸侯國匹敵。其二是秦偏處西陲,民風民俗較為落后。“始秦戎翟之教,父子無別,同室而居。”這種陋俗不但不利于社會進步,而且在人頭稅和戶稅為主稅源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也不利于國家的財政收入,其他諸侯國更是看不起秦國,“不與中國會盟,夷狄視之”,使秦不能立足于諸侯之間,更談不上發(fā)展壯大。所以秦孝公痛感“諸侯卑秦,丑莫大焉”。面對生存和發(fā)展的危機,秦國國君背負了巨大的心理壓力。“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秦孝公為求得發(fā)展而做的許諾,既是決心的表白,更是壓力的體現(xiàn)。而商鞅變法正是他們釋放壓力,以期明民強國的重要希望所在,巨大的心理壓力變?yōu)閺姶蟮淖兎ㄔ竿?。變法的內在動力加強了,必定能夠克服巨大的困難,戰(zhàn)勝難以想象的挫折,推動變法深入、持久、成功的發(fā)展。
在壓力變?yōu)閯恿Φ谋尘跋?,商鞅變法得以順利實施,不但革除了鄙俗,而且贏得發(fā)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同時,秦國的國力、影響和地位也大幅上升。公元前355年,秦孝公與魏惠王在杜平相會,結束了秦國長期不與中原諸侯會盟的被動局面。十九年,周顯王承認秦孝公為諸侯之伯主。次年,諸侯來賀。孝公使太子駟率戎狄九十二國及公子少官率師會諸侯于逢澤,以朝拜周顯王。“諸侯卑秦”、“夷狄視之”,已經成為歷史,秦國取得了與中原地區(qū)老牌諸侯國相同的地位,為進一步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
“法及太子,黥劓其傅”的變法策略
變法必然要觸動保守勢力的利益,勢必要遭到他們的抵觸和破壞。新法施行不到一年,以太子駟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為首的守舊派就跳出來搗亂,他們唆使太子故意觸犯法令,以破壞變法。如果不能挫敗守舊派的挑戰(zhàn),變法將半途而廢;但如果處置不當,特別是牽扯到太子,可能也會給變法帶來意想不到的后果,終將危及變法。面對窘境,商鞅等人斟酌再三,采取了策略的方式來處理這一棘手的問題。
商鞅認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但考慮到“太子,君嗣也,不可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因為是太子犯法,故免予追究,但是作為慫恿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受到嚴厲的處分,分別被處以黥刑和劓刑。這種策略性的處理方法,一方面對阻撓變法的頑固勢力予以堅決的回擊,從而做到“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有力地維護和推動了變法;另一方面,盡量避開敏感而易引發(fā)事端的太子,最大限度地縮小打擊面,不至于樹敵過多,從而減小變法的阻力;同時用法治的手段加大變法的影響,可謂一舉三得。“法及太子,黥劓其傅”的做法,在策略的基礎上構筑起法制的理念,為新法的貫徹執(zhí)行奠定了長遠的基礎。
變法施行十八年后,新法已經深入人心,“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由此也引起新即位的秦惠王極大的不滿,公元前338年,商鞅被誣告,處以車裂之刑。對于商鞅的死,雖然“秦人不憐”,但是“秦法未敗也”,變法并沒有因為商鞅的死而夭折,是故變法“期年之后,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這一事實更印證了“法及太子,黥劓其傅”的變法策略對發(fā)揮變法成效的保障作用。
“疑行無名,疑事無功”的變法手段
變法是對舊觀念的挑戰(zhàn)。舊觀念不僅存在于上層保守派當中,往往也存在于社會的下層群體中,所以改變保守落后的觀念乃變法當務之急。而要改變人們的傳統(tǒng)觀念,就必然要使人們對變法樹立起足夠的信心。這就是商鞅所說的“疑行無名,疑事無功”。所以商鞅變法之初,通過“徙木”的手段,消除民眾心中的疑惑,樹立起變法的信心。
《史記》記載:“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關于商鞅“徙木”的目的,上述所引史料的記載已很明確,就是要消除變法中的“民之不信”,“以明不欺”,讓人們樹立起對變法的信心。唐朝劉禹錫認為,商鞅“徙木之行必信,則民不惑,此政之先也”。毛澤東也評論道:“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執(zhí)政者之具費苦心也。”商鞅以此在人們心目中留下了令出必信、法出必行的印象。
事實上,商鞅確實樹立起千金難買的威信,解除了人們心中的疑惑,打消了人們對新法實施的觀望和動搖。所以變法實行一段時間后,收到可喜的效果:“兵無敵而令行天下”,兵強國富而政令通達;民眾亦稱頌商鞅變法“法令至行,公平無私”,“于是法大用,秦人治”的局面初步打開。
獎勵軍功與“尚首功”的有機結合
變法內容規(guī)定獎勵耕戰(zhàn),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作戰(zhàn)有軍功者,根據(jù)軍功的大小,賜給相應的爵位,并賜予相應的田宅,是為軍功爵制。這一變法規(guī)定與秦人的歷史傳統(tǒng)有諸多相類之處,所以實行起來,效果極為明顯。
秦人的祖先,“同殷一樣,都來自我國的東海之濱”,原來是生活在東方的夷族部落,后來遷移到西方。“秦之先非子,為周孝王養(yǎng)馬于河、渭之間,封為附庸,邑為秦谷。”由此可見秦人的祖先應為來自東方的游牧部落,不但在東方時“以游牧、狩獵為其經濟生活主要內容”,遷到西方以后“還保持著狩獵、游牧民族的古老傳統(tǒng)”,不但崇武好戰(zhàn),而且作戰(zhàn)有“尚首功”之俗。所謂“尚首功”,就是作戰(zhàn)中以殺敵數(shù)量來決定戰(zhàn)功的大小,因此在戰(zhàn)場上殺死敵人后,要把敵人的頭割下來,作為取功之用,因殺敵太多,取頭不便,便以取左耳來計算,此俗雖殘忍,但卻激勵戰(zhàn)士英勇殺敵。變法中的軍功爵制規(guī)定,“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戰(zhàn)斬一首賜爵一級,欲為官者五十石”,“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不難看出,軍功爵制和“尚首功”的習俗如出一轍,商鞅變法以法律的形式,把因軍功而取得的爵位,以及因此而獲賞的田宅更加細化、固定化,并特別強調了軍功的作用,即沒有軍功就沒有相應的等級、差次和家次。這樣做有兩點好處:一是把新法與舊俗有機結合起來,以傳統(tǒng)的力量來推動新法的貫徹與執(zhí)行,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變法的習俗阻力;二是把傳統(tǒng)法律化,以法律的強制手段,以風俗習慣的潛在力量來移除舊俗,推行新政。傳統(tǒng)的風俗習慣是制定法律的基礎之一,所以很多成文法就是習慣法的自然發(fā)展,而商鞅變法客觀上正是踐行了上述原則,而且人為地加速了這一發(fā)展的進程,因此,商鞅變法能夠在激烈的競爭和殘酷的封建兼并戰(zhàn)爭中,發(fā)揮出其他各國變法所不能發(fā)揮的作用。
獎勵軍功與“尚首功”的有機結合,一方面用法律化的傳統(tǒng)來刺激農業(yè)和軍事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又用強化傳統(tǒng)的法律手段來限制沒落保守貴族的影響,削弱其實力,清除其對新興封建經濟的阻滯,從而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鄉(xiāng)邑大治”,秦國的經濟實力與軍隊的戰(zhàn)斗力在相互促進當中不斷強化,實力逐漸成為七國之冠,而變法的實效也由此得以彰顯。
比較而言,戰(zhàn)國時期各國進行的變法運動,其基本背景和內容大同小異,但變法的效果卻有很大的差別,產生這種差別的原因,不能單從矛盾的普遍性上去揭示,更要考察各國變法的特殊性。秦國商鞅變法成效顯著,與秦孝公“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心理壓力,商鞅“法及太子,黥劓其傅”的變法策略,“疑行無名,疑事無功”的變法手段,變法措施與歷史傳統(tǒng)的有機結合等是分不開的。但是這些個性化的措施中,其他諸侯國的變法中也有類似的,例如商鞅徙木以立信的做法,在楚國的吳起變法中也有類似舉措。因此,考察商鞅變法的成效應該把以上措施結合起來,以整體的、辯證的眼光來認識?!?/p>
友情鏈接: 中國政府網(wǎng)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 人民網(wǎng) 新華網(wǎng)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 騰訊網(wǎng) 搜狐網(wǎng) 光明網(wǎng) 中國改革論壇 中國新聞網(wǎng) 澎湃新聞網(wǎng) 鳳凰網(wǎng) 經濟參考網(wǎng) 人民論壇網(wǎng) 中宏網(wǎng) 千龍網(wǎng) 網(wǎng)易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 北青網(wǎng) 中國記協(xié)網(wǎng) 求是網(wǎng) 國家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辦公室 央廣網(wǎng) 中國青年網(wǎng) 中國經濟網(wǎng) 中國日報網(wǎng) 中國人大網(wǎng) 中國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