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一级视频播放器免费看_日韩精品视频娱乐_黄片不卡_在线人成观看

當前位置:首頁 >> 改革人物

文章

林則徐家訓中的修身齊家思想

發(fā)稿時間:2018-02-12 15:16:26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劉悅斌

  林則徐是偉大的民族英雄,還是清朝官員中講究廉潔自律、注重修身齊家、培養(yǎng)良好家風的典范。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的講話中,在講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時,特意提到了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2014年10月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講到“擁有家國情懷的作品,最能感召中華兒女團結奮斗”時,再次提到林則徐這兩句詩。這兩句詩出自林則徐被發(fā)配新疆即將登程時寫給家人的詩《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道光帝把英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侵略中國歸咎于林則徐“禁煙操之過激”,下令把他革職并發(fā)配到新疆伊犁,林則徐的門生、家人及一些大臣紛紛為他抱不平,但他自己襟懷坦蕩,“絕無斯些懊喪氣”,登程前口占此詩。此后他經常吟誦這兩句詩。這兩句詩反映了林則徐以身許國、不計個人利害的高尚愛國主義情懷,可以說是他一生的座右銘,后人認為“跡其生平,無愧斯語”。

  林則徐之所以有如此寬廣的胸懷,還與他無欲則剛的思想境界密切相關。他曾在一首詩里寫道:“有欲剛則無,此際伏病根。”他在官署題聯(lián)“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這也是他的座右銘之一??梢哉f,他一生的事業(yè)和操行,都是建立在這一思想基礎上的。

  廉潔自律,保持清白家風

  十年,位至總督,手中掌握著大量資源,但他廉潔自律,一直過著儉樸的生活,絕不貪賄。他到廣東主持禁煙,打交道最多的一是商人,二是官場,由于廣州是當時全國唯一的對外貿易口岸,中外貿易壟斷在政府特許的行商手中,因而行商富足,生活奢靡,官場則是貪賄成風,而廣州生活成本高昂,“開支甚巨,恒慮入不敷出”,但他“自矢清廉,決不敢于俸祿而外妄取民間或下僚分毫”。他在給夫人的信中坦承心跡說:“吾林氏素代清白,此種污手之錢決不要一文也。”

  林則徐要求家人勤儉持家,在《析產鬮書》中囑咐諸子:“產微息薄,非儉難敷,各須慎守儒風,省嗇用度。”他還告誡后人:“凡我子孫,當念韓文公‘辛勤有此,無迷厥初’之語,倘因破蕩敗業(yè),即非我子孫矣!”

  另外,作為官宦人家,林則徐非常擔心家人擅作威福,仗勢欺人。他在給夫人的信中反復叮囑,要她管束好兒子,“須千萬謹慎,切勿恃有乃父之勢,與官府妄相來往,更不可干預地方事務”。嚴禁家人利用他的權力干預地方事務,為自己謀取好處。

  “可以不做官,不可不做人”

  望子成龍是絕大多數(shù)中國父母的期望,林則徐夫婦也不例外。但是,林則徐并不一味追求兒孫做高官,成大名,而是教育他們首先做個好人,“成一拘謹篤實子弟”。

  林則徐長子林汝舟聰明好學,24歲即中進士,散館后授翰林院編修,翰林院是清朝儲才之地,進了翰林院,就意味著有很好的升遷前景,但林汝舟幾年未獲升遷,林則徐并沒有動用自己的關系請托幫忙,而是認為他年紀輕輕就做了官,不過是僥幸成名,“而實學實淺”,做官后“居京三年,所學者全官場習氣,根柢未固”,“一官在身,學業(yè)反多荒棄”,“交友日益多,志氣日益損,閱歷未深,而遽服官,實非載福之道”,因而命其辭官回家,一邊侍奉母親,管理家務,一邊繼續(xù)讀書,要他“多讀圣賢書”,是為了培養(yǎng)高尚的人格和情操,增長才干,一旦有機會,能夠做一個有所作為的優(yōu)秀官員。

  次子林聰彝在三子中“資質最鈍”,林則徐為他的教育也頗費心思。林則徐輾轉各地任職,聰彝留在家鄉(xiāng)讀書,他到廣東任職時,聰彝15歲,不久他寫信給聰彝,讓聰彝從福州老家到廣州他的任所,以廣見聞,借資歷練。聰彝缺乏讀書的天賦,自然難以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林則徐對他說:“余固不望爾成名,但望爾成一拘謹篤實子弟。”希望他“棄文學稼”,林則徐并不認為農民為地位低下,對聰彝說:“農居四民之首,為世間第一等最高貴之人。”

  養(yǎng)成完滿人格和良好習慣

  長子汝舟少年得志,難免頭腦發(fā)熱,有驕狂之態(tài),林則徐及時給他降溫,兜頭澆了一瓢冷水:“是為僥幸成名,切不可自滿。”同時告誡他“宜守三戒:一戒傲慢,二戒奢華,三戒浮躁”,要求他給弟弟們做好表率,“爾能勤,二弟皆學勤;爾能和,二弟皆學和;爾能孝,二弟皆學孝:爾為一家之表率,慎之慎之”。汝舟在京做官,次子聰彝在家,他交代聰彝說:“爾奉母與弟妹居家,責任綦重,所當謹守者有五:一須勤讀敬師,二須孝順奉母,三須友于愛弟,四須和睦親戚,五須愛惜光陰。”

  林則徐訓誡子弟方面還有廣為人知的“十無益”:“存心不善,風水無益。父母不孝,奉神無益。兄弟不和,交友無益。行止不端,讀書無益。心高氣傲,博學無益。作事乖張,聰明無益。不惜元氣,服藥無益。時運不通,妄求無益。妄取人財,布施無益。淫惡肆欲,陰騭無益。”這“十無益”并非林則徐的發(fā)明,而是晉代道教人物許遜的格言,有比較濃重的道教色彩,講的都是修身齊家之事,林則徐對之十分欣賞,書寫勒石,也可看作是他的家訓。

  在林則徐的教誨和影響下,他的三個兒子林汝舟、林聰彝、林拱樞都不墜家風,有所作為,為官均廉潔而有政績,特別是聰彝為救福州水災日夜操勞,引發(fā)舊疾而去世,在民間有良好口碑?!?/p>

  (作者系中央黨校文史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