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過完,地方政府要作最壞打算
發(fā)稿時間:2012-05-31 00:00:00
今年來中國經濟運行顯現較多重要的令人費解的信息,這要從四個層面綜合來看。深滬股市:雖然郭樹清、周小川、戴相龍等大佬不時力挺,但5月25日股指三連陰擊穿半年線,目前A股銀行股的市盈率已經到了1.1倍,遠低于2005年998點和2008年1664點時的估值水平。金融面:銀行官員稱今年可能無法完成貸款目標為7年來首次,4月新增信貸大幅回落存款流失4000億,5月新增貸款料縮至5500億左右降準預期加大。實體經濟:從1月到4月,貿易、工業(yè)增加值、用電量、財政收入、貸款等一系列數據遠低于預期,5月24日,匯豐公布的5月份中國制造業(yè)采購經理人預覽指數為48.7,已經連續(xù)第7個月位于警戒線以下,顯示沿海中小制造企業(yè)非同尋常的困境。政策面: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3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一攬子穩(wěn)增長政策措施,擬加快建設鐵路等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同時多省市推大項目基建投資再熱總額接近八萬億;發(fā)改委專家稱中國經濟滑坡風險增大貨幣政策需放松。
所有的信息指向其實已經非常明顯,中國經濟深層次痼疾顯現,出口、內需、投資“三駕馬車”乏力,持續(xù)60年的增長模式已經走到盡頭。這種模式的終結這次可能會肇始于中小企業(yè)的大面積死亡引發(fā)的實體經濟危機,進而影響至地方政府債務和房地產債務的總爆發(fā),隨即蔓延至國有商業(yè)銀行呈現勢比08年更猛的“中國式”金融危機。彼時中央政府作為中國國土上無限責任的承擔人,勢必面臨更難抉擇,是將全國各行各業(yè)、各級各地的債務照單全收,還是有別的什么辦法呢?
面對去年以來財政稅收的嚴峻形勢,地方政府可謂嚴陣以待,出臺的措施卻乏善可陳,無非是加大項目投資力度、加緊稅收稽查和非稅收入征收,所以罕見地出現“多省市推大項目基建投資再熱總額接近八萬億”、一季度全國稅收大幅下降非稅收入同比增長70%以上的新聞。在一個持續(xù)幾十年的增長模式浸染下,地方政府宿命地跳不出傳統做法和思維定勢。而政府投資是短期強心針,不及時退出是飲鴆止渴;稅收環(huán)境和非稅收入征收環(huán)境惡化進一步窒息中小企業(yè)的生存空間,兩者決非良策。
地方政府要做的,是主動收縮伸出去的手,放棄眼前利益,為中央政府分憂,以期共度時艱。拜中國經濟幾十年高速發(fā)展之賜,地方政府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日子過得好不滋潤,但好日子已經過完,必須振奮精神與中央政府、與全國人民一道過緊日子、苦日子。
中國經濟的核心問題不是表面上資金短缺的問題,否則你無法解釋這些年海量投資的去向和“銀行官員稱今年可能無法完成貸款目標”詭異。一個經濟體、社會體無法產生內在驅動力,無法通過內生增長、創(chuàng)新驅動來推動,這樣的經濟體、社會體是不可能持續(xù)發(fā)展的。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證明,創(chuàng)新的主體不是政府,創(chuàng)新發(fā)軔于民間,來源于中小企業(yè)。因此,各級政府對中小企業(yè)、民間經濟的放水養(yǎng)魚,改善其生存環(huán)境,使其蓬勃茁壯成長,其實是正本清源、扶正固本的千秋功業(yè)。
問題是地方政府根本無暇顧及,地方政府眼里缺的仍然是錢。且不論承擔的太多的與中央配套的民生工程需要資金,單是鋪開的在建續(xù)建工程、不斷膨脹的機構人員福利待遇的資金缺口就足以讓地方官員焦頭爛額。首先是地方融資平臺問題,今年為地方債首個還款高峰,融資平臺的現金流壓力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去年云南、上海等地城投公司的停止還貸做法已提前敲響了警鐘。今年在賣地輸血難以承擔重任的情勢下,部分融資平臺的風險加速顯露。國務院采取了“允許地方債擴大”、“允許債務展期”、“平臺貸的資產證券化”三種方式來緩解地方政府壓力,但難以從根本上扭轉風險和困境。與此同時,作為地方政府舉足輕重的錢袋子的房地產市場欲振無方。在政策調控高壓下,房地產市場需求遇冷,樓市庫存量仍處于高位,“供大于求”的格局短期內難以改觀。9000億高庫存重壓樓市,潛在的金融風險難以讓監(jiān)管層放心。對地方政府官員來說,行為習慣和路徑依賴可以解釋他們的所作所為,雖然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顯然他們不會顧及其他想法。事實上大家可以關注到世界銀行5月23日發(fā)布的《東亞經濟半年報》,報告將2012年中國經濟GDP的增長預期從8.4%調低至8.2%,并稱中國的經濟刺激政策應更加側重減少稅收與增加社會保障支出,而非依賴于基礎設施建設和信貸刺激。
中國的地方官員“敢教日月換新顏”的豪邁之風愈演愈烈。想當年一位市委書記修條標志性街道還引發(fā)當地官員到中紀委投訴,批評他寅吃卯糧一下子用去當地四五年的財政收入,如今是“遍地英雄下夕煙”,一個地方透支十年甚至幾十年財政收入、大幅度犧牲后代子孫生存環(huán)境福利再也無人非議。于是打著公共利益旗號,謀取GDP政績、謀求利益輸送也就變得堂而皇之、道貌岸然。
緊日子到來需要地方政府做到“三個緊縮兩個放寬”。一是要積極探索政府職能的緊縮,多年來政府越俎代庖,現在很多領域可以考慮退出。一是要緊縮基本建設投資規(guī)模,少上一個形象工程、少修一條不必要的道路、少做一點重復投資,可以節(jié)省大量的寶貴資金。二是緊縮機構人員編制。人頭經費的增長、公務費用的增加、創(chuàng)業(yè)環(huán)境的惡化,都是政府機構人員無節(jié)制盲目擴張的結果。如承擔融資職能的城建投之類經濟建設機構這幾年如雨后春筍并炙手可熱,這注定會像當年肉食站、供銷社一樣曇花一現。“兩個放寬”一是要放寬民間經濟的管制,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國企壟斷行業(yè)參與競爭,引導民間經濟組織自發(fā)調解行業(yè)、行會秩序,為中小企業(yè)發(fā)展營造健康環(huán)境。二是要放寬社會管理機制,政府現在管了許多費力不討好的事情,現在應該騰出手來讓社會中介組織接盤,既減輕政府負擔,緩和官民沖突,最重要的讓民間社會恢復自組織能力,形成生機勃勃的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
中國經濟轉型會是一個艱難的甚至難以預測的過程。地方政府本應從民眾福祉出發(fā)承擔一個地方的無限責任,無奈受增長模式之累,最終會無法承擔超負荷債務之重。當所有地方政府都要中央政府照單全收的時候,浮出水面的就不僅僅是個經濟問題,甚至政權穩(wěn)定也就岌岌可危。因此解決困境不僅需要大智慧調和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的叫板和利益博弈,更需要地方政府一大批開明官僚站在全局立場,審時度勢、由奢入儉、壯士斷臂、主動作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