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在陜北黃土高原上的黃河文化
發(fā)稿時間:2018-01-29 15:51:33 來源:學(xué)習(xí)時報 作者:黑蔭貴
黃河,一個簡單的地理名詞,孕育了中華民族千百載的文明和中國人不屈的精神。作為華夏民族的發(fā)祥地,它流經(jīng)在陜北黃土高原的大地上,形成了黃水,黃土,黃皮膚的黃河子女,與陜北特有的莊重山脈,奔流不息的黃河渾然成一體,生生不息守護在這兒,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黃河文化,托舉起黃河文化的博大與精彩,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事實上,陜北不僅是現(xiàn)代史上中國革命的圣地,更是中原農(nóng)耕文明與草原游牧文明的結(jié)合部,是華夏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梢赃@樣說,陜北也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地理文化名詞,具有豐富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了解陜北文化,也是認識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重要方面。在我心底,黃河不僅以她在地理方面的重要性而聞名于世,更多的,則是黃河水,哺育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她正以她亙古不竭的水流和萬載不息的波濤詮釋出中華民族激流勇進、不斷創(chuàng)新的精神。
陜北農(nóng)耕文化中的黃河文化
在我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農(nóng)耕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存在最為廣泛,最為普遍的文化類型,但在黃河文化中彰顯得尤為突出。農(nóng)耕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生產(chǎn)、生活的智慧結(jié)晶,是一種從未間斷的文化,它集中升華了億萬民眾的實踐經(jīng)驗、教訓(xùn)和成功,反映了中華民族對人與自然之間的密切相處關(guān)系、規(guī)律的認識和把握。
陜北的人住的是窯洞,它向山而鑿,依山而建,“院落地下藏,聲從地下來”。人們世代生活在這似洞非洞的地方,過著冬暖夏涼,起居靜安的生活。幾孔窯洞,一個院落,一個磨盤,一個豬圈,一個土廁所,幾棵棗樹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狗兒看家,雞兒臥樹,加一條通往村莊的路,就這樣走向村鎮(zhèn)和通向外面的世界。
陜北文化是燦爛多彩的,比如,創(chuàng)作的抓髻娃娃是最具代表性的,是生活文化的再現(xiàn)。在剪紙中那睜一眼閉一眼的陜北女子,讓你感到的是理智、仁德,知生知死和為死而生的精神與靈魂。陜北婆姨的巧手,反映了這塊土地的婦女那種樂觀向上、追求美好、爭強好勝、敢作敢為的主人心態(tài)。她們心是靜的,人是忙的;她們心是熱的,手腳是忙的;她們頭是昂的,臉帶笑容,從不停下,是忙活在生活里的強者。
以原始的純樸,以自己放任不羈的動作,大起大落,舞得人仰馬翻,加之鑼鼓家什,嗩吶沖天的曲調(diào),帶動著整個正月的陜北濃情。這就是“鬧秧歌”。好一個“鬧”字了得,如果那黃塵不飛揚騰起,那就不是陜北大秧歌。這就是“心與天地同造化,萬物齊一獲精神”的世界,它喚醒著這片土地,彰顯著生命的不屈和萬千活力。
讓人動情和無限回味的,要屬陜北道情和民歌了。陜北的信天游,流傳最廣的要屬《黃河船夫曲》《走西口》《趕牲靈》等。在奔涌的黃河上,黃河艄公拉開嗓子唱出:“誰曉得,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一下子讓你看到黃河人在激流奔涌的黃河上的那種大氣魄,那種大勇氣和勢如破竹的生存意志是黃河人的生存和生命的大無畏。
陜北的信天游,坦率而純情,露骨而純粹,一種陜北風(fēng)味的煽情,誰聽誰都會感動和動情。天下的情歌沒有哪處能比陜北的內(nèi)容豐富,沒有哪處有陜北人唱得細膩,滋潤,爽心悅耳。這是黃河文化的積淀,也是心靈最真實的吶喊,是那山那水,貼山貼水的心底里的歌。
在陜北民歌中,影響巨大的是那《黃河大合唱》,這是民族氣概的禮贊,是華夏民族的吶喊?!饵S河大合唱》就是借用黃河奔騰不息的怒濤,來反映抗日民眾反抗外來入侵者的憤懣。事實上,這首歌在如火如荼的抗日年代中,就是起到了千軍萬馬都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陜北農(nóng)耕文化中要表達的還有山川帶給人的神秘的依賴;飲食帶給人的懷舊和實在的味道;穿著帶給人的地方色彩和得體款式;說書帶給人的快樂以及那開場的激揚;牲靈帶給人的靈性和與人共處的性格;還有那家具擺設(shè)的文化元素,轉(zhuǎn)九曲,在言說著陜北人真實的生活等等。更有那一篇篇,一部部陜北文學(xué)作品中的人物和命運交織的生動陜北語言折射的哲理,都是遠古和現(xiàn)代交融的深邃表達,使人回味而驚嘆,聲聲叫絕。一切的一切,它組成了一幅幅陜北人感悟生命與愛的壯麗圖畫。一切悄悄地開始,一幕幕的演義,頑強地延續(xù)下來的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
紅色文化為黃河文化賦予頑強的生命力
中華兒女與黃河洪患不屈不撓的抗?fàn)幘?,成為黃河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突出特征,也造就了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品性和頑強的生命力,因此被譽為“黃河魂”“黃河脊梁”。黃河大浪滔天,一瀉千里,象征著中華民族所向披靡的進取心和磅礴的創(chuàng)造力;黃河裹泥挾沙,奔騰前進,象征著中華民族的非凡氣度和包容能力;黃河九曲連環(huán),勇往直前,象征著中華民族的英勇氣概和自強不息的精神。深受紅色文化滋養(yǎng)的陜北,綻放出與眾不同的黃河文化特色。
毛澤東率領(lǐng)的中央紅軍于1935年到達陜北紅色根據(jù)地,在延安戰(zhàn)斗生活的十三個春秋,譜寫了為了中國人民自由解放而奮斗終生的感人篇章,留下了一大批紅色文物和遺跡。聞名于世的就是毛澤東率中央紅軍在陜北留下的那許多舊址,它告訴了世界“窯洞中有馬列主義”。陜北人的包容、接納、奉獻的十三年,托起一個紅色政權(quán),支援了中國共產(chǎn)黨,孕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
在這一進程中,陜北民間文化,成為延安魯藝文藝工作者的最大文化資源,他們拋棄了東西洋和封建帝王文化的影響,投身到陜北民眾中,挖掘出的是陜北味道的文學(xué)、文化作品,唱出了《東方紅》《陜北道情》《白毛女》《李有才板話》《兄妹開荒》《夫妻識字》《黃河大合唱》等等一大批延安革命文藝。大秧歌有了新歌詞,道情有了新內(nèi)容,在這些作品中,充分表達了人民對領(lǐng)袖,對黨,對政府的贊美和對美好生活的頌揚。
黃河文化融入了紅色文化內(nèi)容煥發(fā)了勃勃生機,或者說這紅色文化中最應(yīng)肯定的,就是群眾文化的勃發(fā),就是黨的聯(lián)系群眾、相信群眾、依賴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也是黃河文化內(nèi)涵中最為本質(zhì)的對生命的贊歌。
這樣的文化直至今天,仍在陜北人民中流傳,人們?nèi)猿蔷眠h的歌,仍念叨著當(dāng)年的毛澤東和紅軍,講述著一場場動人的故事,講解著當(dāng)年那群人以及對毛澤東的熱愛。陜北人民好像沒有絲毫的抱怨和爭其當(dāng)初的偉大貢獻,他們堅守在陜北,過著自己熟常而平淡的生活,歷史好像從未發(fā)生什么,黃河文化所賦予他們的那份堅韌和淡泊,是這片土地上人們最敞亮的心懷。
知青文化的出現(xiàn)為黃河文化繪畫出絢麗的篇章
1968年,一批北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來到了陜北。這時的陜北人民,又以歡迎當(dāng)年中央紅軍的方式熱情接納了他們,2800名北京知青被安排到13個縣幾十個村落,開始了住窯洞的農(nóng)耕生活,成為陜北歷史上的第二次大事件。
陜北人民眼看著這些孩子,視同自己的兒女,迎進村、送進窯、手把手,親切無比、稀罕著、可憐著。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知道了一個外面的世界,學(xué)說北京話,對細布贊嘆,對好鞋的稀罕……他們用最樸實的話語告訴你:做營生,要營營生生,慢慢地來,苦日子是耐人的。上山勞動送糞擔(dān)擔(dān)子“少裝些,走慢些,肩是慢慢壓出來的,勁兒是年齡長出來的,娃娃價肩嫩,慢慢打熬”,上山走路要“一步一步,不急不慢,營營成成的,腳要踏實”。推磨要“人跟驢走,手眼都得到,才能磨好面”這些一點一滴的教誨猶在耳邊。他們教你做飯,教你生火點柴?;馃岬娜兆邮灌l(xiāng)親和知青成了共同生活的人。
短短的兩三年間,陜北文化對知青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而城市文明也開始影響著村里的鄉(xiāng)親們。娃兒們刷牙了,村里衛(wèi)生變化了,而最為值得一提的是,對知識的尊重是北京知青感到最意外的事情,陜北人的尊師是那么的虔誠?,F(xiàn)代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陜北人也開始京不京、陜不陜地唱起來,北京學(xué)生的洋歌曲和舞蹈也上了鄉(xiāng)村的土臺子。秧歌中也有了知青的影子,知青也用陜北話拉話了,陜北道情中的哥哥、妹妹也被大膽地唱了起來。我想這是從語言到生活的哲理,讓知青青春的熱血再一次血性的爆發(fā),錘煉了他們的思想,在北京知青人生記憶中,有了那份天下窮人的苦難經(jīng)歷,有了一份責(zé)任和信念。
陜北老鄉(xiāng)和陜北的貧瘠,陜北的民間風(fēng)俗,陪伴著這幫知青,在這塊土地上一天一天地勞作著,留下了一生一世都扯不斷的情結(jié)。當(dāng)知青們一一離開陜北時,吃的是百家飯,鄉(xiāng)親們一直送到村口,鄉(xiāng)親們不明白怎么來了,又怎么走了。但他們心中是有數(shù)的,理明世事的,是陜北人的大智慧。
有人說,陜北人民是北京知青的再生父母,現(xiàn)在的北京知青所具有的一切,都來自這根脈的營養(yǎng)和基因,此話一點都不錯。正如習(xí)近平總書記在《我是黃土地的兒子》中回憶說,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jīng)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biāo),充滿自信。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yǎng)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
是的,正是受陜北農(nóng)耕文化的影響,在他們心中深深的留下歷史烙印,收獲了有別于他人的獨特見地,心中播下了終生受用的種子,影響著中國的未來。
羅賓說:“人心中有兩條河,一條是原始的,一條是現(xiàn)代的人文的”。陜北人心中的河就是黃河,我們從此點出發(fā)去尋找,可以說我們追求到本源,同時知道了自己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正如陜北人吼一聲:“心靜的哩,人忙的哩”。這應(yīng)該是黃河文化博大精深的重大所在?!?/p>
友情鏈接: 中國政府網(wǎng) 國務(wù)院新聞辦公室 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 人民網(wǎng) 新華網(wǎng) 中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研究會 騰訊網(wǎng) 搜狐網(wǎng) 光明網(wǎng) 中國改革論壇 中國新聞網(wǎng) 澎湃新聞網(wǎng) 鳳凰網(wǎng) 經(jīng)濟參考網(wǎng) 人民論壇網(wǎng) 中宏網(wǎng) 千龍網(wǎng) 網(wǎng)易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 北青網(wǎng) 中國記協(xié)網(wǎng) 求是網(wǎng) 國家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辦公室 央廣網(wǎng) 中國青年網(wǎng) 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 中國日報網(wǎng) 中國人大網(wǎng) 中國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