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一级视频播放器免费看_日韩精品视频娱乐_黄片不卡_在线人成观看

當前位置:首頁 >> 人文精神

文章

治學需有邏輯思辨力

發(fā)稿時間:2017-12-08 13:29:25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周良書

  中國有句俗話,叫“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無米下鍋,這的確不是巧婦的過錯。可是如果各類食材一應俱全,卻不知如何烹飪呢?恐怕她就要難辭其咎了。其實,在學術研究中,也常常會發(fā)生類似的情況。有時候我們寫論文,把材料攤開來后,會覺得頭緒繁多,甚至矛盾重重,嘗試著這樣做不好,那樣做也不對。這表明我們的思路還不夠清晰,還需進一步加強邏輯訓練。因為只有邏輯思辨力,才能變“滿盤珠玉”為“一線穿珠”,才能使紛繁的材料條理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

  第一,一般性的邏輯訓練。這主要包括以下四種邏輯方法。一是用分析法認識細節(jié),這是將對象的整體分解為若干部分加以考察的方法。二是用綜合法把握整體,它是與分析相對立的方法。二者交互使用,既可收到“管中窺豹”的效果,又可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尷尬。三是用演繹法從一般到個別,它是從一般性的前提出發(fā),推導出具體陳述或個別結論的過程。四是用歸納法從個別到一般,就是根據(jù)一類事物部分對象的某種屬性,推導出這類事物所有對象都具有這種屬性的方法,它屬于合情推理。后二者也是我們常用的思維方法。胡適之說,科學的方法是“演繹和歸納互相為用的”,“時而由個體事物到全稱的通則,時而由全稱的假設到個體的事實,都是不可少的”。

  第二,特殊性的邏輯訓練。除一般性的邏輯訓練外,不同學科還會有不同的邏輯訓練,由此而產生對材料不同的整理和使用方式,對問題不同的提問和解答方式。以歷史學為例,有些問題的討論就不符合它的范式。比如,假設性問題是不能作為史學研究對象的。此外,在論證方式上,我們也要避免一些違背史學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一是“孤證”,須知孤證是立不起來的,這是用例子作證據(jù)時常犯的錯誤;二是“抽樣作證”,即選擇與自己論點相符的證據(jù),而舍棄不利于己的材料;三是“過度引申”,即超越了“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的限度;四是“后見之明”,在評判前人時,脫離當時的環(huán)境立論。以上數(shù)種思考問題的方式均有“非歷史(史學)的”嫌疑。

  第三,創(chuàng)造性素質的培養(yǎng)。長期以來,學界似乎有這樣一種認識傾向,誰的文章中能用一點別人看不到的材料,他的文章的水平似乎就高些。對此,胡繩曾有過不同的意見。他說:用同樣的原料,特級廚師做出來的菜同一般主婦做出來的就是不同,這才叫水平。在學術研究中,我們既不能全憑材料吃飯,也不能光靠拾人牙慧度日。趙翼在《論詩》中說:“只眼須憑自主張,紛紛藝苑漫雌黃,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治學者當然不可做“隨人說短長”的“矮人”,他應該是具有獨立見解的探索者。胡適之有一句話講得好,一個頭腦受過訓練的人在看一件事是用批判和客觀的態(tài)度,而且也用適當?shù)闹亲R學問為憑依。他不容許用偏見和個人的利益來影響他的判斷和左右他的觀點。這表明邏輯訓練的關鍵在于培養(yǎng)有批判意識的創(chuàng)新精神,這一點在學術研究中尤為重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