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體現(xiàn)了思想文化傳播規(guī)律
發(fā)稿時間:2017-10-11 15:27:24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尹漢寧
思想文化的地域性傳播,其一,接受地要有內在需求。中國是在民族危亡的背景下尋求救國救民先進思想文化時,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傳播,顯然有內在需求。這個需求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其二,思想文化地域性傳播的效果取決于接受的程度。馬克思說:“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xiàn)的程度,總是要取決于理論滿足于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十月革命之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是作為一種思想文化思潮在發(fā)揮作用,主要在知識分子中產生影響,“俄國十月革命,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說明馬克思主義作為先進思想進一步傳入中國并產生重大影響,有俄國十月革命成功實踐作參照,這與中國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道路選擇相契合。由此,對于馬克思主義的接受程度就大不一樣了。帶有俄國化特點的馬克思主義連同俄國革命成功的經驗傳入中國后,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推動了反帝反封建的工人運動,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誕生,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地位得以確立。
其三,思想文化的地域性傳播,要落地生根,必須本土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之初,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梁啟超、孫中山,包括陳獨秀早期的《法蘭西人與近世文明》等,是用中國的文化價值取向和文化意蘊來表達的。比如把馬克思主義理解為“大同學”。毛澤東同志在講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時,多次講“民族形式”“民族特性”,他還提出要“新鮮活潑”,具有“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毛澤東同志1944年說過一段話:“我們的態(tài)度是批判地接受我們自己的歷史遺產和外國的思想。我們既反對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對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們中國人必須用我們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并決定什么東西能在我們自己的土壤里生長起來。”
其四,外來思想文化要能被接受并長久產生重要影響,必須在結合和融合中生長出新的形態(tài)。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就是具有新的理論形態(tài)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本土化。好比種子和土壤的關系,包括氣候和生態(tài)。種子必須適應這片土地,能成活;但種子在不同的土壤、氣候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中,也會發(fā)生適應性改變,因此,生長出的植物和結出的果實,具有新的形態(tài)和新的成份。■
友情鏈接: 中國政府網(wǎng)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 人民網(wǎng) 新華網(wǎng)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 騰訊網(wǎng) 搜狐網(wǎng) 光明網(wǎng) 中國改革論壇 中國新聞網(wǎng) 澎湃新聞網(wǎng) 鳳凰網(wǎng) 經濟參考網(wǎng) 人民論壇網(wǎng) 中宏網(wǎng) 千龍網(wǎng) 網(wǎng)易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 北青網(wǎng) 中國記協(xié)網(wǎng) 求是網(wǎng) 國家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辦公室 央廣網(wǎng) 中國青年網(wǎng) 中國經濟網(wǎng) 中國日報網(wǎng) 中國人大網(wǎng) 中國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