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希:防止改革空轉,加強改革推進落實的幾點建議
—— 淄博改革實踐引發(fā)的思考
發(fā)稿時間:2017-09-21 15:39:19 來源:中國改革網 作者:劉尚希(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
【編者按】:2017年9月17日,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志社主辦的“全面深化改革推進落實暨淄博實踐高層研討會”在山東省淄博市召開。本文是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的演講內容。
淄博實踐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一個地方樣板,從地方樣本里面我們可以提煉一些內容為進一步深化改革提供啟發(fā)。
從淄博全面深化改革的地方樣板來看,我覺得有不少亮點。
第一,淄博的改革實踐打通了改革惠民的最后一公里。地方改革與老百姓是密切關聯(lián)的,改好了,覺得辦事方便了,利益增加了,老百姓就會支持這個改革。從這一點來看,淄博改革開始設計的目標就是增加百姓的獲得感。老百姓的獲得感來自于生活變得更方便了,環(huán)境變得更好了,想干的事更容易了,管理更人性化了等等。有這些感受以后,老百姓就有了獲得感,這樣的改革老百姓就很支持。所以,推動改革首先是要獲得老百姓的支持,站在基層的角度來看,我覺得這樣的改革毫無疑問它是有生命力的。淄博的改革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我認為與它的接地氣是分不開的。打通改革惠民的最后一公里,這樣改革就不會空轉。
第二,淄博的改革實踐形成了一個地方基層的推動機制。改革要有一個良好的推動機制,才能深入推動。淄博實踐提供了一些啟發(f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來推進改革,這樣一種改革機制看得見摸得著,使改革更加協(xié)調,減少了由于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各種各樣的障礙,避免了走彎路?,F(xiàn)代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推進改革提供了條件。經濟要有新動能,改革也要有新動能,除了獲得人民群眾的支持以外,這種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使用,我覺得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改革的過程中我們怎樣與時俱進,改變傳統(tǒng)的推進改革的機制和方式,選擇更有效率的、更順暢的建立改革推進機制,這是淄博實踐給我們的啟發(fā)。站在全國來看,這方面毫無疑問是需要進一步加強的。
第三,淄博的改革實踐和當?shù)亟洕鐣陌l(fā)展有機結合起來了。淄博的改革實踐有很明確的問題導向。即,通過改革解決淄博當?shù)厣鐣洕l(fā)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改革往前推進,這些問題就能一點一點的得到解決。從這點來看,問題導向的改革才有生命力。這個問題我后面還要講到,在不同的地方是不一樣的。怎么樣搞清楚本地的問題?把改革和當?shù)氐膯栴}結合起來,這是最重要的。從地方的角度來看改革,怎么把改革和地方的問題緊密結合起來至關重要。如果地方的改革方案只是從中央文件里抄來的,沒有和地方的問題有機結合起來,這樣就是停留在紙上的改革,而不是實踐,這是要避免的。
第四,淄博的改革實踐把地方治理能力的提升作為一個目標來推進的。淄博是通過改革來提升地方基層的治理能力,把改革作為提升地方治理能力的一種手段。地方治理能力增強了,各行各業(yè)的問題才有可能解決,才能有更高的效率。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國家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對地方來講,地方治理能力的提升很顯然對地方的經濟社會發(fā)展至關重要。怎么通過改革提升地方尤其基層的治理能力?我覺得這是在改革中需要去充分考慮的問題。
另外,從淄博改革這一實踐來看,還有一些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我們?yōu)槭裁匆母?今天是改革的時代,我們不斷的在談論改革,但為什么要改革?這個問題需要反復追問,尤其是在各個地方,其實這個問題并不好回答。改革是有針對性和有目標性的,所以改革應當是兩個導向的結合,即,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的結合。只有問題導向的改革容易迷失方向,不知道改革到底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目標,改出一個什么樣的體制機制,被問題牽著鼻子走,有可能就是見招拆招,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這樣的改革看似有效,但是沒有方向感。長期以來改革的成本很高,甚至帶來負作用,所以目標導向很重要。從全國來看,改革的目標是很清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就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這句前面還有一句就是發(fā)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是改革的總目標,也是大方向。各個地方的發(fā)展階段、發(fā)展水平千差萬別,改革目標需要進一步細化。我想這個是在推進當前改革的過程中,需要深入思考的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改革具有不確定性。改革盡管有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這樣的前提,但改革依然具有不確定性。它不是線性前進的,有時候改革怎么往前走,甚至沒有路,需要我們踩出一條路來,這其中有各種各樣不確定的因素在干擾改革。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改革的思維應當復雜一點。這個復雜性思維實際上包含了不確定性因素,要盡可能的去預見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的因素。這看起來互相矛盾,其實就是要隨時做好準備。只有這樣,改革在推進的過程中才可能獲得成功。這是說改革要有一個審慎原則,不要以為制定了改革方案,有了改革目標,把方案部署實施了,改革自然而然就實現(xiàn)了。所以改革一定要有復雜性思維,要有不確定性思維,要按照審慎原則去應對改革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因素。
第三個問題是改革不是無痛的。如果把改革比作一臺手術的話,我們做手術時是自然承受這些疼痛,還是準備一些止痛劑或者麻醉劑。如果做手術時只準備了刀子沒有止痛劑或麻醉劑,刀子一動,老百姓可能就從手術臺上大叫起來了。這個手術還能做嗎?改革還能進行下去嗎?肯定會半途而廢,所以改革是有風險的。做手術時準備的止痛劑是什么?就是改革會觸動各方利益。過去的改革大家的生活都有改善,都得到了利益,只不過是多與少的問題,這樣的改革一般不會痛?,F(xiàn)在的改革是利益結構的調整變化,有的人可能得益,有的人可能會受損,這樣的改革就會產生痛感甚至劇痛。如果僅僅是改革而不考慮止痛劑的問題,那么這個改革是很難順暢推進的。 我們以前說要花錢買機制,實際上就是一種利益的補償。在改革過程中對一些受損的人給一些利益補償,同時建立了一種新的體制機制,這種花錢買的機制就是改革的止痛劑。如果花了錢機制沒有買來,就是說麻醉藥打下去了但手術沒有做成,那麻醉藥不就是白打了嗎?現(xiàn)實中有沒有這種情況,可能有。所以花錢買機制要真正的把機制買來,使改革真正往前走了一步,這樣的花錢買機制是值得的,否則這樣花錢帶來的是負作用。沒有動手術無緣無故打一針麻醉劑干什么,反而讓他麻痹了,反而出現(xiàn)其他負作用。改革也是如此。所以,改革觸動各方利益的時候,要對利益得失做評估,即,利益相關方哪些人會受損,哪些人會受益。受損程度什么樣?受益程度怎么樣?必須要有一個事先的方案。改革花錢買機制也是這樣的,不該補的補了,該補的反而沒補,社會就會出現(xiàn)更加嚴重的問題。在社會改革過程中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所以改革是有痛感的,一般痛感可以忍受,產生劇痛的話要有補償機制。怎么去補償?怎么花錢買機制?這也是我們改革過程中需要研究的大問題。【整理《改革內參》記者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