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下中外文化交流
發(fā)稿時間:2017-04-01 12:00:36 來源:求是 作者:劉 娜 劉山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fā)展繁榮為條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為中外文化交流合作提供了新的機遇,通過文化交流互鑒,更有利于各國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更有利于促進區(qū)域合作、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更有利于推動中華文化繁榮發(fā)展乃至走向世界。
一、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下文化交流大有可為
“一帶一路”源自歷史文化概念。其中,文化交流合作是“一帶一路”的靈魂,可以推動我國與沿線各國的全方位、多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文化交流可以促進民心相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族和宗教眾多,政治立場、利益訴求、行為模式都存在巨大差別。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而實現(xiàn)民心相通,首要而有效的手段就是文化交流。文化的影響力超越時空,超越國界。發(fā)揮文化交流的向導力、融合力、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感染力,可以全面反映“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歷史文化、政治現(xiàn)狀及利益訴求,從而起到消除偏見、化解歧見、增進共識的效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
文化交流可以保障合作共贏。近年來,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等“三股勢力”在歐亞地區(qū)活動日益猖獗;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相關國家仍存在一些領海、島嶼和海洋權益之爭。要保證“一帶一路”建設順利推進,實現(xiàn)合作共贏,就離不開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來工程,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充分發(fā)揮文化的橋梁作用和引領作用,加強各國、各領域、各階層、各宗教信仰的交流交往,并使之成為政治、經貿、軍事、社會等各領域交流與合作的“潤滑劑”“催化劑”,促進沿線國家共同發(fā)展、合作共贏。
文化交流可以提升中國形象。“一帶一路”是借用古絲路歷史資源與沿線各國發(fā)展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這就要求我國能夠換位思考,通過中華文化對外交流互鑒,促進各國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以“中國智慧”豐富人類文明,主動塑造好文明大國的整體形象,讓“一帶一路”更加體現(xiàn)中國發(fā)展的包容性、普惠性、共享性,提高我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和親和力。
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下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則
文化交流讓世界更加豐富多彩,使人類社會更加和睦。要真正做到文化交流,必須堅持平等對話、相互尊重、開放包容和互學互鑒的基本原則。
文化交流前提是平等。世界是豐富多彩的,“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一帶一路”沿線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和發(fā)展模式,都為共同構建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史大廈作出了自己的貢獻,都是全人類、全世界的寶貴精神財富。承載文化和文明的國家與民族有大有小,但決無優(yōu)劣高下之別,這就如同聯(lián)合國每一個成員國都有平等的表決權一樣。
文化交流必須相互尊重。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著十分豐富而深刻的內涵,決不能因為科技和物質發(fā)展水平不同,就胡亂給各種文化貼上“先進”或“落后”標簽。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平等對待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尊重“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文化傳統(tǒng),絕不會搞西方“普世價值”那一套,將其他文明視為“未開化”,將自身的文化價值觀念凌駕于其他國家之上。
文化交流重在學習互鑒。不同文化和文明不僅需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民族的代代相傳,而且需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相互學習、借鑒,取長補短,共同發(fā)展。我國古代就從與西域文化交流中獲益良多,石榴、葡萄、胡蘿卜等物產都是從西域傳入內地,在唐朝著名的十部樂中,西域音樂就占五部,等等。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下的文化交流需要特別注意,互學互鑒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長補短而不是定于一尊。
三、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下文化交流的實現(xiàn)路徑
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要堅持文化先行,樹立文化引領經濟的高度自覺,推動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現(xiàn)代文化的創(chuàng)新,通過進一步深化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促進區(qū)域共同發(fā)展,實現(xiàn)合作共贏。
加快文化交流合作基礎設施建設。我們要在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進行調查、研究與整合的基礎上,推動相關技術標準對接和示范性規(guī)則的制定,加快文化交流合作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互聯(lián)網的互聯(lián)互通。以文化創(chuàng)新為核心,搭建投融資和交易平臺,推動開展創(chuàng)意研發(fā)、遺產保護與利用、貿易與資源配送等文化交流合作服務,為促進沿線國家間文化交流合作的深入開展提供基礎支撐。同時要根據(jù)合作交流國家的文化資源特性,構建不同價值形態(tài)的文化產業(yè)合作平臺。
豐富文化交流合作的內涵與形式。文化交流合作除文藝展演、新聞出版、影視交流、文物博覽等傳統(tǒng)文化領域交流外,還要拓展教育、科技、旅游、學術往來、知識產權保護等文化交流合作新領域,搭建新的交流合作平臺,創(chuàng)新交流合作的形式。不僅要深度挖掘沿線各國的人文資源、弘揚人文傳統(tǒng),而且要圍繞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潮流,另辟蹊徑,開創(chuàng)新局面,在平等雙向互動中“制造同心”、構筑“民心工程”的文化基礎。
推進文化精品建設與創(chuàng)新。打造并形成富有特色又形式多樣的文化精品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培育文化精品關鍵是要以產品為核心創(chuàng)新技術、創(chuàng)新業(yè)態(tài)、創(chuàng)新資源。為此,我們要在“請進來”和“走出去”中培育品牌文化產品,并舉辦富有內涵、形式多樣的文化論壇、展覽、演出、貿易等活動。我們還要注重利用網絡等新媒體手段,通過影視、圖書、音樂、動漫、網游等業(yè)態(tài)傳承“一帶一路”歷史淵源、文化精神,讓絲綢之路精神薪火相傳,成為促進沿線各國繁榮發(fā)展的重要紐帶。
講好“一帶一路”故事,傳播好“一帶一路”聲音。消除中外文化隔膜,一個有效的方式就是要利用所在國民眾習慣的語言和方式講好“一帶一路”的故事及其背后的價值根源與普遍性,向國際社會廣為傳播“一帶一路”所承載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與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講好“一帶一路”故事,傳播好“一帶一路”聲音,才能把富有魅力、具有時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傳播出去。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提高國際話語權與影響力,從而更好地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順利進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