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一级视频播放器免费看_日韩精品视频娱乐_黄片不卡_在线人成观看

當前位置:首頁 >> 法治建設

文章

運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問題

發(fā)稿時間:2017-02-22 14:40:25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周曉軍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運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道德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既離不開教育等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及潛移默化的“軟約束”,更離不開法律法規(guī)的“硬約束”。法治在道德建設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是強化道德建設針對性、提升道德建設實效性的可靠保證。因此,要按照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要求,促進法治建設與道德建設相互作用、深度融合。

  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明確規(guī)定對失德行為的懲戒措施。加強道德建設的出發(fā)點和終極目的都是培養(yǎng)社會主體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健全的法律人格其實是理想人格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形成又有賴于立法對普遍倫理價值準則的規(guī)范和設定。這是因為,立法活動可以通過規(guī)定法律主體認真遵守和積極履行有關道德規(guī)范原則,使道德規(guī)范真正成為具有法律屬性和法律效力的法律原則。這就要求,必須進一步加大立法力度,制定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反映廣大人民群眾意愿、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詮釋道德文明風尚、傳播社會正能量的有關道德建設的法律法規(guī),把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上升為法律,從而保障道德建設穩(wěn)步發(fā)展。當然,促進社會公德的規(guī)范化是道德立法的重點和難點所在,必須完善加強社會公德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比如,要完善公民基本行為規(guī)范的立法、獎勵公民見義勇為的立法、懲治特定場合下見危不救行為的立法以及維護廣場、車站、地鐵等公共場所良好秩序的立法。

  加大嚴格執(zhí)法的力度,讓敗德違法者受到懲治并為此付出代價。明代政治家張居正曾說過:“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如果法律不能在實踐中得到有效實施,就會成為一紙空文,其應有的價值也就沒有辦法得以實現(xiàn)。執(zhí)法活動對于深化道德建設的重要意義在于:一是同時具備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率性原則的執(zhí)法活動,其實質就是價值標準和倫理道德在經(jīng)濟社會領域中的體現(xiàn);二是執(zhí)法主體自身所處的比較特殊的地位決定了其本身的道德風范和境界與精神面貌,會對社會起到示范作用、發(fā)揮榜樣效應。因此,要通過嚴格執(zhí)法,利用法治具有的穩(wěn)定性、普遍性、權威性和強制性保證道德建設順利進行。認真遵守和切實執(zhí)行憲法法律法規(guī),積極倡導健康向上的道德觀念,努力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依法加強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失德行為等熱點難點問題的集中治理,特別是加大對見利忘義、制假售假等一系列違法行為的打擊和處罰力度,讓敗德違法者受到應有的法律懲治。建立健全覆蓋各領域、各行業(yè)和全社會的征信系統(tǒng)以及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懲戒機制,正確引導人們踐行誠實守信的法律原則,努力解決誠信缺失等突出問題。

  推動道德原則和要求法律化,使其成為社會成員遵循的行為規(guī)范和根本準則。道德原則和要求對于維護經(jīng)濟秩序、公共秩序和生活秩序十分重要也非常必要。通過法治手段將其予以明確規(guī)定,就可以將一些最基本的道德義務轉化為法律義務,這種法律義務的履行就有了道德和法律雙重的約束力。法律約束力是以國家強制力作為后盾的,能夠起到維護社會基本秩序的正面而積極的作用。《憲法》把社會主義道德規(guī)范的基本要求用根本大法的形式固定下來,把道德內容上升到最高法律地位。《民法通則》規(guī)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這些法律原則都是以良好的道德觀念為基礎制定的,集中體現(xiàn)了道德方面的根本價值取向和基本行為標準?!独夏耆藱嘁姹U戏ā贰痘橐龇ā返然橐黾彝シ矫娴姆?,對以孝老愛親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進行了弘揚。《公務員法》《教師法》《法官法》等法律對公務員、教師、法官等職業(yè)的基本道德作了相應規(guī)定。今后,還應根據(jù)新的形勢發(fā)展要求,將一些未上升到憲法法律法規(guī)的道德原則和要求進一步法律化,從而成為國家保證實施的、廣大社會成員普遍遵循的行為規(guī)范和準則。

  深化法治宣傳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不斷提升全民法治意識和道德自覺。孟子說過:“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也就是說,治理國家必須把行善政與行法令緊密結合起來。法治既是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最重要保障,同時也是培育良好道德風尚的最有力手段。只有有效發(fā)揮法治褒善抑惡的基本價值,才能形成扶正祛邪的良好社會風氣。因此,要深化法治宣傳教育,在全社會形成向上向善的道德風尚。一是普及憲法法律知識,養(yǎng)成尊法的良好習慣。普法的功能和目的不僅在于傳播法律知識,更重要的是促進法治理念的滲透,最終的目的則在于法治思維和理念的運用。比如,可以通過在廣大經(jīng)營者中開展深入細致的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幫助他們養(yǎng)成以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為主要內容的道德自覺和法治理念。二是樹立符合現(xiàn)代法治要求的理念,弘揚法治精神。積極倡導公平正義、尊重人權、維護秩序、保障安全等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三是推動法律實施,培育法治信仰。必須建立一套維護公平正義、體現(xiàn)人民權益且具有至高無上權威的法律制度,并通過有效實施在全社會培育法治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