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快樂在哪里
發(fā)稿時間:2013-08-26 00:00:00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牛冠恒
《論語》共20篇,每篇有若干章。其首篇《學而》第一章,共三句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一般我們把它翻譯為--“孔子說:學習并且時常復習,不也是很愉悅的嗎?有朋友從遠方前來看你,不也是很高興的嗎?別人不了解你,你也不惱恨,不也是君子嗎?”這樣的理解雖然從字面上說得通,但卻有一定的問題。
首先是第一句的翻譯,如果現(xiàn)在隨便問一個中小學生:“老師讓你在課堂上好好學習,課下再去認真復習,你快樂嗎?”相信沒幾個回答快樂。第二句在字面上也能講得通,但它和第一句以及第三句又有什么聯(lián)系呢?雖然《論語》篇與篇之間、章與章之間沒必然聯(lián)系,但每章句與句之間卻有聯(lián)系。按傳統(tǒng)的解釋,看不出這三句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第三句也有同樣的問題:別人是否了解你,和你是君子有什么關系?要解決這些疑問,既要從字面入手,也要理解言外之意。
我們先來分析字面之意。“學”理解為學習沒錯,但要真正理解學習,就要先弄清學習的對象、學習的內(nèi)容和學習的目的。
孔子首創(chuàng)私人辦學,他的私人辦學是對夏商周三代學校教育的繼承和發(fā)展。夏商周三代學校教育的特點是“學在官府”,即學校由官府舉辦,老師由官吏充當,學生主要是貴族子弟,培養(yǎng)的目標是官員??鬃与m然私人辦學,但也繼承了三代學校教育的特點??鬃铀綄W和三代官學的不同之處在于,孔子的教育對象不再僅是貴族子弟,而多是那些像孔子一樣祖先是貴族、后來因社會動蕩失去貴族地位的貴族后代,他們雖不再是貴族了,但他們?nèi)松韰s是自由的,可以有時間學習,不像奴隸,根本沒機會沒時間學習。雖然孔子也主張“有教無類”,但實際上,孔子的弟子主要是那些失去貴族地位的貴族后代,基本沒有奴隸??鬃优囵B(yǎng)他們的目標很明確也很簡單,就是讓他們學有所成,成為各級官員,這樣既能讓他們重新獲得貴族地位,又能通過他們出仕從政來實現(xiàn)拯救社會的理想。
那么孔子為了培養(yǎng)弟子成為官員,都教弟子什么呢?我們通常說教學相長,教和學是一個實踐活動的兩個方面,老師教什么,弟子就學什么。這從“教”和“學”的古文字中可以得到證明。在金文中,“教”字左上面是學數(shù)學的算籌,左下面是個幼兒的形狀,右面是一人手持教鞭的形狀,表示一個人手持教鞭在教學生學識數(shù)。甲骨文中,“學”字最上面是兩只手持算籌形狀,中間是屋子形狀,屋子下面是幼兒形狀,表示的也是一人在屋里教孩子學識數(shù)。三代官學主要教六藝,從官學發(fā)展而來的孔子私學也教六藝,弟子也主要學六藝。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這六項技能,每一項都和從政有關,掌握其中的任何一項,都能當官,同時這六項技能,也是實踐性很強的技能,光靠老師教是學不會的,只有在老師教授后自己找時間反復練習才能掌握。因此,“習”的意思就不是復習了,而是練習、演習、演練,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實踐。因此,第一句話可以這樣理解:學習六藝并且找時間通過實踐去掌握它,不也是很快樂的嗎?通常情況下,我們花費一定的時間學會掌握一項技藝時,心中自然是十分愉悅的。
在第二句話中,“朋”指志同道合的人。當官從政最主要的能力就是組織領導能力,如果一個人有這種能力,能夠把不同的人都聚合團結在他周圍,為他所用,他基本上能把官當好??鬃犹貏e注重在學習期間就培養(yǎng)弟子具備組織領導能力。有朋自遠方來,是說在學習期間,因為你學業(yè)好,素質(zhì)高,能夠讓遠方的同學慕名前來向你求教學問。在孔子看來,既然學習期間就能夠具備這種讓志同道合的人慕名前來同自己一道學習甚至是向自己請教的能力,那么,將來出去從政的話,也很快就能轉化為現(xiàn)實的組織領導能力,讓所管轄區(qū)域內(nèi)甚至是別的地方的百姓服從自己領導,也就是孔子打的比方“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能夠做到“有朋自遠方來”,乃是學習的一種更高境界,它比掌握某種技能更讓人愉悅,因為它預示著自己已經(jīng)學成具備了從政能力,可以出去從政了。
第三句中的“人”不是一般人,而是指統(tǒng)治者,“君子”也是指有官位的人。孔子培養(yǎng)弟子的目標就是讓弟子成為各級官員,即“君子”。但“君子”是有官位的,學成后不被當權者知道,也就意味著得不到重用,得不到當權者的重用,也就意味著沒有官位,成不了真正的“君子”,到了孔子這里,為什么沒有官位卻也能夠稱得上“君子”呢?孔子雖然主張弟子學成后要出去從政,可是當時的世道是禮崩樂壞,并且孔子自己在外周游了14年也沒有得到別人的重用,因此他深知他的弟子就是學成后具備了從政當官的能力,也不一定能被當權者所知道所重用。于是在這里,孔子開始賦予“君子”道德的含義。
在孔子看來,“人不知”是由兩方面造成的,一是你有本事而當權者不知道你有才能,另外是你自己沒本事才不被當權者所知道,這個時候應該先努力培養(yǎng)自己的能力,再設法求得當權者知道。這也是孔子所說的“求為可知”。
友情鏈接: 中國政府網(wǎng)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 人民網(wǎng) 新華網(wǎng) 中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研究會 騰訊網(wǎng) 搜狐網(wǎng) 光明網(wǎng) 中國改革論壇 中國新聞網(wǎng) 澎湃新聞網(wǎng) 鳳凰網(wǎng) 經(jīng)濟參考網(wǎng) 人民論壇網(wǎng) 中宏網(wǎng) 千龍網(wǎng) 網(wǎng)易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 北青網(wǎng) 中國記協(xié)網(wǎng) 求是網(wǎng) 國家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辦公室 央廣網(wǎng) 中國青年網(wǎng) 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 中國日報網(wǎng) 中國人大網(wǎng) 中國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