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一级视频播放器免费看_日韩精品视频娱乐_黄片不卡_在线人成观看

當前位置:首頁 >> 人文精神

文章

和諧,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

發(fā)稿時間:2022-04-21 16:15:30   來源:人民論壇雜志   作者:賈磊磊

  和諧,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2013年06月03日15:39來源:人民論壇雜志(總第405期)中國文化中,以“和”為本的宇宙觀,以“和”為善的倫理觀,以“和”為美的藝術觀,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

  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種文化整個價值體系中處于中心地位、具主導作用的價值取向,它集中體現著人們關于個人、家庭、國家乃至人類社會的終極理想,左右著人們在政治、社會、倫理、審美、歷史領域對于是非、善惡、美丑、正邪的基本判斷。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人們在長期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的一種主流社會意識形態(tài),它主導著人們普遍的文化認同傾向,所以,文化的價值觀并非只是經典文獻中的理論學說,而是綿延在普通百姓世俗生活中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它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和恒久的歷史傳承性。

  和諧,是中國古人在長期社會實踐中逐漸意識到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的一種理想狀態(tài),是萬物生生不息、繁榮發(fā)展的內在依據。中國文化中,以“和”為本的宇宙觀,以“和”為善的倫理觀,以“和”為美的藝術觀,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

  以“和”為本的宇宙觀

  中華文化的和諧理念濫觴于堯舜時代?!渡袝肪陀?ldquo;協(xié)和萬邦”、“燮和天下”的記述,《周易》中也貫穿著“天下和平”的政治理念。先哲的目光遍及萬邦,所向天下,反映著中國上古時期人們對普天之下蕓蕓眾生“協(xié)和”、“和平”生活的美好憧憬,對國家社稷安定繁榮的無限期望和對萬邦歸順、諸侯稱臣的和諧天下的向往。時至春秋初期,管仲明確提出“和合故能諧”的和諧觀念。他認為只有協(xié)調、合作才能達到和順、和睦、和諧,反之則會失度、失衡、失敗。作為農業(yè)文明時代的思想家,管仲特別強調“四者俱犯,則陰陽不和,風雨不時”,災害橫生。管仲在對自然界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與把握的基礎上,提出他的“察和之道”。他把君臣之間、上下之間、百姓之間的和睦相處看作是國家政令通暢、政治昌明的文化標志。在法律制度并沒有建立的古代社會,《管子》提出的和諧之道不僅具有引導國家政治的社會意義,這種推及家庭倫理,倡導父母、夫婦“不失其常”、“中和慎敬”的和諧思想,在客觀上也為中華民族的和諧文化價值觀的實現,敷設一條從個人、到家庭、直至社會的基本架構。

  以“和”為善的倫理觀

  在《管子》提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觀,人際之間和睦相處的倫理觀,社會和諧發(fā)展的歷史觀之后,道家哲學以“道生萬物”為核心理念,對中國和諧文化的價值體系進行了豐富和延展。老子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在陰陽兩極對立基礎上提出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等一系列具辯證思想的基本命題,擴充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和諧觀,將和諧從一般社會層面提升至哲學高度,賦予和諧理念更為普遍、深邃的哲學內涵。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諧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儒家的思想體系中,無論是講人類社會,還是講客觀世界,都是建構在“中”“和”的基礎之上。在儒家的自然哲學中,“中”是“天下之大本”;“和”為“天下之達道”,只有“中”“和”一致,才能實現“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和諧天下。在思維方式上,孔子一貫秉承“執(zhí)兩用中”之道,反對偏執(zhí)、極端的思維方法,倡導在相互對立的兩極狀態(tài)中保持一種不偏不倚的中間狀態(tài),以達到和諧完美的境界。需要強調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和諧觀并非以取消事物個性差異為前提。實際上,孔子所謂的“和而不同”強調的正是在保持自我個性精神基礎上的和諧與統(tǒng)一?!秶Z》中記載的“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強調的也是不同事物之間只有在保持多樣化前提下,才能生存發(fā)展。如果完全趨同,和諧就失去了相互協(xié)調、共存的基礎。

  中國古代哲人還特別善于把精深玄奧的哲學理念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物來進行生動的闡釋。如《左傳》所說“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這看似講的是最尋常不過的飲食烹飪,實際上是以烹飪?yōu)槔?,強調眾多差異性事物的中和匯聚是和合的基本要義,進而明確了事物之間各自的差異性、個性是和諧共生、相互發(fā)展的基礎。所以,和諧并非要取消原有事物的自身品格,而是在相互認同基礎上中和、融會。東漢史學家荀悅在《申鑒》中也認為,君子應當“食和羹以平其氣,聽和聲以平其志,納和言以平其政,履和行以平其德”。“和”在此講的并不是二者相加之和,而是和諧、和順、和美、和睦之和。這表明中國的和諧觀念是古代哲人是有感于對現實生活的切身體驗而作出的理性升華,是東方民族在社會生活中群體智慧的結晶。同時亦表明,中華民族的“和諧”觀并非局限在國家政治、藝術美學與倫理道德等形而上的觀念層面,也體現在普通百姓的世俗生活之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和諧價值觀本身便是多種觀念形態(tài)的多元統(tǒng)一,是中華民族理性思維與生活智慧的集中體現,它反映了中華民族對和諧社會的真誠憧憬和不懈追求,成為中華民族思想寶庫中的一筆精神財富,具有傳承與弘揚的歷史意義與恒久價值。

  以“和”為美的藝術觀

  通觀中國古代美學史,我們會發(fā)現其中蘊涵著一種一以貫之的審美理想,即以“和”為美。以“和”為美不僅涉及藝術的表現形態(tài)與藝術風格,還關涉文藝與自然、社會、政治、倫理等相互聯(lián)系的重要問題。在《中國美學史》中,李澤厚、劉綱紀曾將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基本特征概括為高度強調“美與善”、“情與理”、“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可以說揭示出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精神主旨。但是,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強調的所謂“統(tǒng)一”,并非僅指對應物間的交融、匯合,而是始終強調在對立兩極中持不偏不倚的中間取向。由此探尋下去,我們還會發(fā)現,以“和”為美的美學觀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也翕然相通?!吨芤住吩唬?ldquo;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其“大和”意指和諧的最高境界,正是古人對自然世界與人類社會的由衷憧憬。荀子曾說:“萬物各得其和以生”,西漢哲學家董仲舒亦云:“和者,天之正也,陰陽之平也,其氣最良,物之所生也。”他們都把自然萬物的生衰興滅視為“和”的最終結果,認為“和”是整個宇宙發(fā)展的根本規(guī)律。在古代思想家心目中,“和”已成為一種具普遍意義的本體論命題,是萬物生生不息、繁榮發(fā)展的內在依據。

  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大自然及人類社會按其本性來說就是和諧的,而最高意義上的美就在這種和諧之中”。在此基礎上,古人還推導出一套立身行事的行為準則和價值尺度,提倡以中庸之道為核心內容的人生哲學,從而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體系中賦予“和”以主體的人格意義。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即成為區(qū)分君子與小人的內在尺度?!墩撜Z·述而》中記載“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和”又指通過音樂而達到的人際之間親善友愛的人倫關系。孫家正部長曾以北京故宮的核心建筑為例,說明它們集中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和諧為核心的價值觀。太和殿:天地祥瑞,喻人與自然和諧;中和殿:中庸平和,喻人世和諧;保和殿:心態(tài)和順,身體安適,喻人的身心和諧。這三個大殿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和諧為本的價值觀。所以,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以“和”為本的宇宙觀,以“和”為善的倫理觀,以及以“和”為美的藝術觀,在文化精神上一脈相承,在思想方法上相互一致。和諧是以中國哲學觀念為支柱、以普遍的社會心理認同為根基的核心價值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