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一级视频播放器免费看_日韩精品视频娱乐_黄片不卡_在线人成观看

當前位置:首頁 >> 人文精神

文章

儒家思想與中國夢

發(fā)稿時間:2013-05-22 00:00:00   來源:理論網(wǎng)   作者:程冠軍

  中華民族的文明曙光初現(xiàn)時期,我們就有了原始的中國夢。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距今8000年前,中華民族就有了龍的圖騰(遼寧阜新查海遺址發(fā)現(xiàn)了距今8000年前的石堆龍)。龍的圖騰其實就是最原始的中國夢。

  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到堯、舜、禹,再到夏、商、周,中華民族始終沒有放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到了春秋時期,中華民族的中國夢就更加明晰了。儒家經(jīng)典著作《禮記》o《禮運》篇就提出了“大同”的概念: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惡其不出于其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大道實行的時候,天下是屬于大家的。政治上,選拔賢良,委任有才能的人。人人講求信義,和睦相處。社會上,每個人不只是愛自己的父母和兒子,也愛別人的父母和兒子。老年人有所養(yǎng),成年人有工作,幼年人健康成長,即使是殘廢有病的人都有所托所養(yǎng)。這樣的社會秩序是:男的有職業(yè),女的有家庭。每個人從事生產(chǎn)勞動,盡力做事,不必專門為自己考慮。人與人之間沒有陰謀和欺詐,沒有強盜和小偷,也沒有亂徒和賊黨,社會安定和諧,老百姓連大門都不需要關閉。這就是大同世界。

  儒家文化既有“大同”之理想,但也沒有完全脫離現(xiàn)實。禪讓制時代終結之后,“大同”社會變得越來越遙遠了。為此,在最終目標遙不可及的情況下,孔子又提出了一個中長期目標,這個目標就是“小康”。儒家對“小康”的解釋是: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身體,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如今既然天下再也無法行大道,天下已經(jīng)成為一家一姓的天下了。人人只孝敬自己的父母,愛護自己的子女,生產(chǎn)財物和付出勞動,都只為了自己。有地位的人將爵位傳給自己的子弟,然后不斷地加固城池以?;鶚I(yè)永固,并且按照禮義來制定法度,確立君臣的名分,加深父子的恩情,使兄弟和睦、夫妻和諧。由此而設立各種制度,劃定田里疆界;以此推舉賢達的人,獎勵為自己效力的人。這樣一來,人和人之間就會產(chǎn)生盤算和陰謀,戰(zhàn)爭也就由此而起。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這些代表人物,他們治理國家都是通過上述標準來進行的。這六位賢君,沒有一個不是小心謹慎地運用禮制來治國的。他們以此來確立社會的是非標準,使百姓既誠實守信,又知錯能改,崇尚仁愛,講求禮讓。整個社會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如果有人違反法度,即使是有權有勢的人,也會被繩之以法,而廣大民眾也會對其人人喊打。這樣的社會就叫做“小康”。

  儒家認為,在“大同”社會里,財產(chǎn)公有,人人平等,社會和諧。這是人類的最高理想。“小康”則比“大同”低一個層次,是建立在小生產(chǎn)、小農(nóng)經(jīng)濟和私有制基礎上的封建世襲社會,但即使這樣,只要像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六位賢君那樣,以德和禮治國,做到治理有方,就會實現(xiàn)社會穩(wěn)定,國泰民安。

  儒家思想既提出了“大同”與“小康”社會的理想追求,同時,也給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的方法路徑,這就是《禮記》、《大學》篇所提出的“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思想認為,只要按照這個17個字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就可以達到“小康”,同時就可以一步步接近“大同”世界。

  儒家的“小康”與“大同”是封建社會形態(tài)下的樸素理想和至高追求,也是古代中國的中國夢。為了這個夢想,仁人志士和封建士大夫們在舊中國的漫漫長夜里苦苦追尋了2000多年。古代中國的中國夢雖然沒能夠實現(xiàn),但它卻是一盞不滅的燈火,永遠點燃著中華民族的希望之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