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一级视频播放器免费看_日韩精品视频娱乐_黄片不卡_在线人成观看

文章

改革需要深化的幾個認識

發(fā)稿時間:2022-04-21 16:22:45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陳天林

  當前的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期,對于這一點,很多人已有共識。但同樣,我們也發(fā)現(xiàn),越是到攻堅期和深水期,對改革的很多模糊認識和主張也大量出現(xiàn),需要我們對改革的一些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明確而具體的分析。

  緊扣改革基本問題來分析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經濟總量上已經排名世界第二。但這遠不能說明中國的改革已經完成,中國的改革是從舊體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開始的,頭三十多年的改革,已經把容易改的部分都改掉了,剩下的恰是舊體制中最頑固和難改的部分,不對這一部分進行攻堅克難,改革就有可能中途停頓。在關鍵領域,尤其是生產要素領域的改革面臨各種關卡。對于這一點,必須有充分的認識。

  正是由于對改革的這種階段特征認識不清,所以產生了很多需要澄清的認識。

  把舊體制帶來的弊端算到改革頭上。比如貧富差距的加大,很多人把它歸之為市場經濟帶來的結果。不能如此簡單看問題。在當今中國,造成差距擴大的因素里,城鄉(xiāng)差距、東西部差距是很重要原因,而這些顯然是由于舊體制造成的。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越是市場經濟發(fā)達的地區(qū),地區(qū)內的基尼系數越小。市場經濟是一種老百姓的自主經濟,它必然會帶來差距,但它更多帶來群眾自己創(chuàng)造財富的機會,而不是根據人的出身、級別等等因素進行分配。正是因為核心領域里的改革不到位,使得核心資源仍然是按照指令性計劃進行配比,人為壓低要素價格,而真正能獲得稀缺要素資源的并不是按市場邏輯產生的,而是按權力的邏輯在運行。這也是腐敗產生的重要根源。

  對改革攻堅階段的艱巨性和復雜性認識不足。由此,使得一方面對改革的呼吁很強烈,另一方面,在面對盤根錯節(jié)的諸多問題時,一時又難以拿出有效的改革舉措,使得民眾對改革的熱情和信心在下降。更有甚者,認為我們現(xiàn)在已經取得空前成功,不需要再做全面深化改革就可完成現(xiàn)代化大業(yè);或者,既然改革難以奏效,就應該嘗試別的出路。凡此種種,都是漸進式改革遭遇舊體制堅硬部分時一時難以有效推進產生的各種主張。

  由各種主張、認識帶來的各類解決問題的方案也是多種多樣,究竟哪些解決問題的辦法是真正對路的,需要我們緊扣改革的基本問題來分析。

  改革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是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

  在作為《鄧小平文選》收官之作和鄧小平改革思想集中體現(xiàn)的“南方講話”中,鄧小平說:“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tǒng)治,使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獲得解放,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產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后,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fā)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過去,只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fā)展生產力,沒有講還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不完全,應該把解放生產力和發(fā)展生產力兩個講全了”。這段話可以看成是鄧小平改革思想的經典概括。它明確了改革與革命一樣,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具有和革命同樣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改革的基本問題就在于解放生產力,而生產力的解放,歸根結底,是人的解放。

  實際上,我們只要回顧改革開放的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正是由于打破了以蘇聯(lián)模式為代表的舊體制并按市場邏輯不斷推進的改革,才把生產力從計劃經濟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才有了后來30多年生產力的極大發(fā)展。而這背后,實際上是把人從原來的舊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把人自主創(chuàng)造財富的熱情重新激發(fā)出來。人的解放問題,毫無疑義,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最高價值追求,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這是改革所要著力解決的基本問題,其他的具體問題都可以從這個基本問題的認識上找到答案。

  在這一基本問題的關照下,我們會發(fā)現(xiàn),改革不只是一堆口號,它有實在的任務和問題意識,它還需要一以貫之的邏輯和理念,它們都指向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當前經濟發(fā)展中的各種問題,都與市場經濟不健全,市場經濟參與主體受到各種束縛有很大關系。因此,在改革進入深水區(qū)的當下,面對舊體制最頑固最核心的部分,就要緊扣改革的基本問題,立足于人的解放和生產力的解放來堅定地推進改革。

  比如,改革初期,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打破了人民公社時期對農民和農村生產力的極大束縛,而今天土地政策和城鄉(xiāng)壁壘等因素的制約,亟需新的改革舉措來打破。不通過改革來解決這些問題,使農民贏得自主的財產權利,落實憲法中規(guī)定的公民的自由遷徙流動的基本權利,廢除加在農民身上的不平等待遇,只是通過一般性的補貼、扶持、增收、轉移支付等政策,似乎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從現(xiàn)在各地反映出的問題看,不管經濟落后地區(qū)還是發(fā)達地區(qū),民眾都提出了維護基本權利的集中訴求,如果把涉及土地等自主財產權利的維權上訪看成是簡單的“維穩(wěn)”問題,就還沒有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解決的根本途徑,一樣是人的解放和生產力的解放這一改革的基本問題。著眼于這些基本問題的解決,才能重新喚起民眾對改革的熱情支持和持久動力。

  理順各種權利的歸屬

  理順各種權利的歸屬、完善市場經濟是推進改革的基礎。改革開放前有一段時期,尤其是“文革”當中,在蘇聯(lián)模式社會主義的影響下,一度把民眾的各種權利視為需要批判的對象,并在階級斗爭的名義下把各種權利歸屬人為打斷和剝奪。這就造成了普遍的權利上的貧困和紊亂,這種貧困和紊亂至今還在方方面面體現(xiàn)出來,沒有從根本上恢復和理順。從權利的視角看,改革的過程就是權利主體的恢復和重建的過程。憲法和法律上規(guī)定的權利既是對過去的尊重又是對未來的穩(wěn)定預期,而要實現(xiàn)國家長治久安,必須把國家治理的基礎建立在民眾穩(wěn)固的權利保障上,而不是朝夕可改的政策上。不能出于一時的需要,圖省事和便利,把一些原本應該歸屬民眾的權利予以漠視或簡單化,全國各地普遍上演的強拆事件就是這種態(tài)度的典型表現(xiàn)。忽視民眾的土地等財產權利,一味強調所謂的地方發(fā)展,將會貽患無窮。實際上,民眾各方面的權利都得到穩(wěn)固的確立和保障后,整個國家的治理水平將會上一個很大的臺階。

  當然,不可能做到所有權利短期內都歸屬到位,這也是漸進式改革的特點所決定的。各種權利主張之間會有矛盾甚至沖突,這就需要權衡利弊。對那些已經顯示出利完全大于弊,而現(xiàn)行政策的實施效果已經成本巨大、飽受詬病的方面,應當迅速果斷地改。比如城鄉(xiāng)分隔的戶籍制度,戶籍制度的改革不但事關城鎮(zhèn)化建設的國家發(fā)展方略,更重要的,它涉及民眾的自由遷徙的憲法權利,不能簡單地從一些城市的利益角度出發(fā),怕承擔不起那么多外來人口轉變?yōu)閼艏丝诘某杀緣毫屯七t不改。一些涉及基本權利的改革會有效推動其他方面的改革,戶籍制度的改革一定會帶來教育、醫(yī)療、社會保障制度等等方面的進一步改革。又比如勞教制度的改革,計劃生育制度的改革,等等,都屬于緊迫的條件成熟的改革事項?!?/p>